APP下载

三大要素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2015-12-08黄海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5期
关键词:有效开展区域幼儿

黄海虹

摘要: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途径。通过集体备课、现场观摩研讨、集体反馈、交流分享等方式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这一课程模式,总结出开展区域活动的三大要素。一是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二是创设动态的教育环境、三是提供开放地指导,从而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区域;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77-02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活动区的设置和布局要新颖,充满一定的童趣和情趣。同时还能满足幼儿的游戏性体验。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途径,是一种非常适宜儿童的教育模式。我们一直尝试通过集体备课、现场观摩研讨、集体反馈、交流分享等方式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这一课程模式,进行推广应用,使幼儿在学习、探索、发现、完善的过程中,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促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层次地发展。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初步总结出开展《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的三大要素。

一、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两者的关系是双向发展的,以教育目标为前提,根据教育目标详细部署教育内容,使教育目标的需求清晰化;同时也可先有幼儿活动的内容预设,再赋予一定的教育目标,积极地加以引导。

(一)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首先我们将教育目标进行了合理设计并加以筛选,预先设定的目标系统,包含了预设性目标以及生成性目标两个部分,从中可以发现幼儿持续性发展的倾向。

1.预设性目标具有层次性。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灵活地制定不同的个体性教育目标,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制定了:①基础性目标,即幼儿基本上都能达到的水平目标。②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幼儿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幼儿内在的潜能或是对能力不足的幼儿降低任务难度,唤起幼儿的成功的体验。③发展目标,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2.生成性目标具有开放性。在区域活动中,随时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新情况。教师就要利用自己的智慧,根据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随时调整原有目标,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如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没有挑战难度时,可以追加问题,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则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坡度化难为易。

(二)内容的确定和细化

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三个原则:A:兴趣性原则;B:针对性原则;C:发展性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孩子本身就持有的内在动力也是原动力,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尽量做到:①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②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引发孩子活动的欲望。③根据孩子的活动需求和个体参与情况及时更换调整材料。

2.针对性原则:有的教师区域内容的选择“信手拈来”,随意性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区域促幼儿发展的作用,我们力争在每个环节悉心观察:①随时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正确地引导。②根据幼儿的不同差异,引导幼儿选择不同难度的内容。

3.递进性原则:为达到为幼儿预设的发展总目标,区域根据目标及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设置递进性内容。

二、创设动态的教育环境——凸显有效互动

活动区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而生成。环境、材料体现指向性、目标性、适宜性、层次性、丰富性、实用性、灵活性、可变性、操作性、暗示性,能很好地与幼儿产生互动。

(一)创设弹性化的环境

活动区创设要有计划,根据教育指向和孩子已有水平,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如为了很好地学习《沉与浮》,特意为幼儿准备了诸如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这样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实物实验,自己去发现沉与浮的奥秘……当然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也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教师灵活应对,做出适当调整。在开设音乐区《瓶子乐队》时,个别幼儿将娃娃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当成了乐器,教师及时抓住契机,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厨房音乐会”拉开了序幕……

(二)投放多元化的材料

1.指向性、目标性。提供的材料直接指向活动的目标,能激发幼儿操作欲望并通过操作完成教育目标。

2.适宜性、层次性。提供的材料要适合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材料的操作难度要对应于“最近发展区”。从实际需要出发,为不同层次的幼儿准备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材料,从而促进每个幼儿的有效提高。

3.丰富性、实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来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如:纸杯纸盘可以用来建构,糖纸、纽扣、毛线可以用来拼贴……这些不起眼的自然物,卻别有一番用途,深受孩子们喜欢。

4.灵活性、可变性。要让活动材料“动”起来、“活”起来。即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塑造、可变化、可组合的特点,无固定的使用模式。

5.操作性、暗示性。提供的材料有趣、可操作性强、蕴含暗示作用,让幼儿通过操作即可获取成功经验。如在“分割、组合图形”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有背景图的纸,幼儿将图形分割成几块后,可以根据图案进行组合,只要能拼出完整的图案说明操作正确了,材料已经暗示了组合的方法,幼儿不但能自主操作还能自主验证。

三、提供开放地指导——引领幼儿不断提升

我们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同时对不同区域,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颇具成效。

(一)以观察、鼓励为重

观察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并进行准确地分析,促使指导更为有效,幼儿能得到更好更快地成长!

观察涵盖:

1.看活动环境是否开放,安全;提供的材料难度是否适宜;数量准备是否充足等。

2.以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为着眼点,细心观察。如,幼儿的兴趣程度和幼儿的学习动机;了解幼儿的具体需求;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等。尊重幼儿,不轻易评判,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宽松、自如、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区域活动,教师一般以间接指导为主。首先需要靠学具、材料做为媒介。如幼儿在玩夹珠游戏时,如果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兴趣持续降低时,及时叫停。创设情境,投放斜坡,让幼儿将珠夹到坡顶,从坡顶滚下来,使幼儿获得新的探究热情。其次靠问题为媒介。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情绪萎靡时,可通过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下面隐藏的会是什么?是不是你所期待的?”“还可以拼出什么样的美图来?要不要再试一次”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下去的欲望和信心。

(三)以适时介入为要

何时介入指导需要灵活掌握,量身打造每个孩子学习、探索、发现的能力,使区域活动让孩子乐而忘返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有研究证明,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目的性较差、坚持性较差等问题,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所出现的问题或困难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说幼儿在反复无意识地探索,这时教师应通过追问、描述、建议、引发比较的方式介入指导。而如果幼儿坚持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则可通过唤起已有经验、降低或增加任务难度、鼓励、引发反思、描述等方式介入。

(四)以引发感受为上

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学习,有了一些独特的感受后,教师要创造时间和可能性和幼儿分享,组织幼儿相互交流,并且提升一些關键性的经验。此时,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捏的泥娃娃很逼真”,鼓励幼儿专心,专注,坚持。不管做任何事情有始有终,不会虎头蛇尾。再比如:“某某小朋友找瓶盖用得时间最短”,让幼儿提高活动的速度,做事不散漫,不拖沓。其次,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的方式正确引导。对一些提升智力,幼儿一时忽略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通过老师启发,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需要对那些本身有一定能力、兴趣稍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引入正途。有的孩子好拼搭,不爱动脑,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点拨,使孩子的兴趣指向更广泛些也更明晰。再或者,可以是讨论性的群策群议。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展开集体讨论。比方说:“有什么办法使正方形和圆形变一样多?”幼儿的经验在碰撞中得到升华。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极有意义。三种“评价结合进行,可以在“讨论”中融入“鼓励”,在“鼓励”中表现“激趣”。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成长的空间、让幼儿有长久探求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对下一次活动有更美好的憧憬。

四、结语

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在“立足区域,观察孩子,发展能力”的宗旨导引下,积累经验,摸索出了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的方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发现尝试,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在区域中学习,在区域中发展。

参考文献:

[1]Leah Adams,王峥.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北美视角:关注优质与独特[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

[2]陈磊.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线亚威,李云翔.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有效开展区域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音乐成为游戏的伙伴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初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研究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