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015-12-08李昊宇于海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5期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大学生

李昊宇 于海平

摘要:自媒体以其自由性、即时性、广泛性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学价值取向、学习观念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41-02

随着手机4G时代的来临,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和新的信息媒介产品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也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和丰富。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巨大的冲击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自媒体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跨群体、跨地区的平等无障碍交流,更以其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性大大增强了个人作为媒体的意识。当大学生人人都可以将自己作为媒体即时传送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所见所闻时,大学生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一、自媒体的含义及其特征综述

自媒体,即个人媒体,也称作“公民媒体”。是指以公民个人为主体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网络手段,向不特定的人群或特定的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应用平台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和手机应用终端。

(一)自媒体形式具有多样性

自媒体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文字、录音、图片、视频等。区别于普通媒体的单纯文字和图片,微视、美拍等手机APP更是可以3D信息形式将用户想表达的信息展示出来,满足了不同个性的人群对信息的筛选和利用。

(二)自媒体的互动性极强

传统媒体很难达到双方的交流互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单向性传播。而自媒体时代,这种单一传播模式被彻底颠覆,不仅可以双方互动,更多的是多方的、全方位的互动。它强大的互动性使广大信息获得者可以拥有获取更多信息的主动权,例如在普通的电视机前收看电视,人们无法对电视新闻进行即时的相互交流和探讨。自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拍出自己对新闻的评论视频,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数亿万次的评论,同时通过点赞的方式也可以得到人们对这一评论视频的认同情况。

(三)自媒体具有虚拟性和隐秘性

所谓的虚拟性是指自媒体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不同于报纸和杂志,自媒体所承载的内容状态主要是以声音、文字、画面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存在。与以往传统的媒体相比,电脑、各类手机APP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载体,在这一载体中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任意选择,将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隐藏起来。这时传播信息无法从源头考证具体的信息发布者或者传播者,甚至一些虚假信息会对社会大众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四)自媒体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即时性

自媒体传播信息省去了许多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使所要传递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到达受众。例如,2014年11月流行的“百元哥”、“项链姐”、“瓜子哥”都是在事发两小时内通过微博达到了数万次的传播。在自媒體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运用,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里通过手机信息、手机微博、论坛评论等了解新闻情况。当阿里巴巴通过微博发布12∶38分突破百亿的消息的时候,2014年11月12日美国新闻网头条便出现了中国“双十一”狂欢节,随后世界网民通过facebook话题讨论中国“双十一”的信息达300万条。与此同时,通过自媒体,大学生对全世界新闻都能第一时间掌握。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1.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和环境,对于作为“搜索引擎的一代”的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媒体的普及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使大学生过度依赖自媒体的风险,甚至其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自媒体的奴隶。大学生在任何时刻都在与手机进行“交流”。因而,在虚拟时空中所表现的性格特征往往与现实是不一致的。在自媒体交流中产生的自信、独立或懦弱都切实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倡导的大学生应具有的状态和大学生在自媒体中感受到的自我状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而带来的矛盾对他们思考自身的存在状态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自媒体的自由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更易获得多种思想方面的信息,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开阔,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曾有研究人员指出自媒体是“5A”媒体,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信息(any information)、任何媒体(any media)。这种5A传播方式细致地阐述了自媒体的自由性和个性化,传播者没有任何门槛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内容的传播者。但自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往往来源于个人,对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与自己经历并不一致、环境并不相同的多元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信息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方法。例如“剩女的十大标准”、“女神和女汉子”等微信朋友圈文章的盛行,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判断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在利用自媒体分享信息、分享快乐,同时大学生们更注重自身的价值追求,更注重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但也会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如在自媒体微信朋友圈中常见的“晒富”、“秀恩爱”等。而主流价值观则要求大学生更多地看到集体的状态,注重集体的利益,要求大学生深刻认识并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和理想意识。因此,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对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冲击。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处在同一时代。大学生亲身经历着网络尤其是自媒体,在我国从无到有,迅速且高质量地发展。同时,自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使得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更为突出。

1.对于获取资源观念的冲击。自媒体中信息自由和广泛地传播,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传统的获取学习资源信息不同的信息获取与使用渠道。大学生通过自媒体的彼此交流,能够用最快的方式获得他们所需的文献资料的检索方式和信息。不仅仅足不出户就能搜索各种学习信息,进行各种学习交流,更能便利地获取最贴近自己需要的学习方式。这种获取资源的模式冲击着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得大学生获得资源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自媒体信息在某些方面不及图书的客观深邃及社会认可度高。是选择自媒体中大家建议的资源获取方式引擎,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入图书馆或者寻找老师的帮助?这类由自媒体的发展引发的问题无疑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

2.对学习意识的影响。告别中学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意识是被动的,更多根据老师的安排学习,更多参考教材。自媒体时代的自由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更加偏重于非专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如重大社会热点事件、某一社会现象甚至是自己和伙伴的心情、感情的表达和评论。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媒体主动在网络中寻求信息,并且将各类信息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

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一方面被动接受着传统的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活跃在各种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对大学生们在学习意识上的影响,一方面是时间的分配上更多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即便在学习的时候,更信赖和依赖自媒体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崇拜老师和书本。这种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影响以及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形成的差距和冲突都在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三)自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影响

1.更加便利快捷的表达,形成沟通无障碍的思想。自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有着一定的冲击,它突破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局限,大学生可通過各类自媒体APP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在使大学生与同学、老师、朋友和亲人之间的交流更通畅和频繁的同时,为大学生展现并形成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由此产生一种新的人际交往理念。

近乎百分之百的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软件微信、微博,刷朋友圈,在顷刻之间就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位置和心情,并且和短信主动告知类似汇报的形式不同,自媒体完全自主,愿意关注的朋友主动一刷即可知晓消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沟通“羞涩”和“距离”的影响。

2.忽视现实的思想沟通和情感表达。在自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大学生更加习惯运用虚拟的APP交往,擅长以各类虚拟自媒体界面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表达。长期如此,将会造成大学生因缺乏与现实人物的接触和交流,导致人际交往能力退化、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依托自媒体产生的沟通困难,如同网络成瘾症等病症一般,对大学生思想和交流沟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自媒体在与陌生人的交往,是监督力不足、责任感藏匿下的虚拟性交往,无疑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冲击。尤其是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和“陌陌”的交友功能。如安全意识不足、警惕性不够,以及在虚拟的媒体中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等,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被骗或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媒体作为一种双刃剑性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许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及其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2]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J].前沿,2013,(09).

猜你喜欢

自媒体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