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全会精神 推动五大发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5-12-08王健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乡发展

文/王健 等

把握全会精神 推动五大发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文/王健 等

编者按:近日,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召开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部分专家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重要内容展开讨论,现将部分发言内容整理刊发。

王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同时提出了六项要求,即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首先,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上,必须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和统筹发展,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制度化建设,改进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优化党的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信仰坚定、善于理政、敢于担当、作风清正的领导干部,同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人事考核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起各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人民群众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离不开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实例是今年10月25日,中办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新准则将适用对象从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纪律要求,是对新党章规定的进一步具体化。

其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巩固反腐败成果,健全改进优良作风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委负主体责任和纪委负监督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两大主体责任。各级纪委协助党委要加强履行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同级党委成员的监督。同时充分发挥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全面相结合的监督作用,努力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以设置限权为尝试起点,以透明公开为手段,编制决策、执行、监督等权力运行流程,提高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水平,并且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再次,提高执行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和良好的执行力,再好的规划也会落空。执行力不仅是一种责任、意志,更是一种文化素养,执行力就是贯彻落实和实现党中央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的能力。执行力的核心就是“实干”,其核心体现党的实事求是精神,体现共产党人的实践品格,体现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指引我们做各项工作既要“干”,又要“实”,“实干”首先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成事以后不出事。

对于任何单位和部门来说,经济发展是写不出来的,小康社会是画不出来的,民生改善是喊不出来的,只有躬身实践,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扎实业绩。在新常态经济下实现新的健康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做好充分准备和坚实铺垫,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华丽娜:坚持创新理念,引领“十三五”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置于五大理念之首,这是在深刻研判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洞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与规律性基础上做出的高瞻远瞩之举。创新驱动是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就如何推进未来五年创新发展,全会明确提出“三新路径”。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这里,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是一个新亮点。“十三五”将开启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大数据。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必须把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壮大;必须用创新解决大数据发展难题,升级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制定和成果转化;必须推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必须推动大数据与公共服务融合,推动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制定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结合长春实际重点是着力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总书记来吉林调研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长春要发挥好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创新:一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长春未来五年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机制制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核心还是靠改革。二是注重科技创新。切实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和落实,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注重企业创新。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注重产业创新,高标准谋划和培育一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机遇,推动形成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于平:以开放发展,赢中国未来

《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一个总灵魂。在“开放发展”这部分,《建议》的总纲中虽然仅仅用了132个字,但却是字字珠玑,亮点纷呈,充分体现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开放理念。与过去30多年我国全力打造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相比,今天我国开放发展的理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外,《建议》首次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要有制度性的话语权”,这是在党的文件里第一次对外公开提出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公共责任和义务,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以全球化的视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我国在开放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首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短短的30多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我们党始终坚持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说,开放既是改革、也是发展,继续开放,还可以倒逼改革、促进发展。这是我国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只有进一步开放才能提升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开放、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全方位对外开放成为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才能让我们看到与外部世界的差距,使我们有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通过开放倒逼改革,产生新压力,激发新动力,创造新活力。当前,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也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新一轮的开放必须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一起抓,重点改革多年形成的难啃的“硬骨头”,尊重对外开放的基本规律,引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其次,以“一带一路”为引领,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建议》指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步伐一定要与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国际地位相匹配。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开放布局。一方面,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使双向开放层次更高, 开放的领域更宽,开放的水平更高。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以高铁、核能等优势产业为名片,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再次,提高中国在全世界的制度性和规则性话语权。今年10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围绕全球治理的集体学习后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于历史转折点,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强调“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当前,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峰会上已经迈出了“制度性话语权”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投行。亚投行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建立新的“制度性话语权”的绝佳尝试。现如今,中国以开放赢得市场优势,到开始考虑获得国际规则的新优势,不啻是巨大的跨越。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既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国在探寻新的世界秩序中正在努力给自己以恰当的定位。提高话语权不是抢班夺权、不是将世界秩序推倒重来,而是为了让规则制度更加公平、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开放发展,为了更公平地开放发展,为了世界各国更平等地发展。

吴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春

什么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就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而且要用绿色发展理念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发展是一种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就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发展是一种价值取向。绿色发展就是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发展”,而且要使之成为高级别价值取向。其阶段性目标,就是五中全会里提到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什么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是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只有补齐了生态建设的短板,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美丽长春,才能实现我国的永续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而取得决胜阶段的胜利。绿色发展可以解决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难题。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和能源等最基本条件。但人类的无限欲望与自然的有限给予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矛盾。全面小康代表更高质量和水平的生活,也意味着对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平衡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表现出了我们党的历史担当,也充分显示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智慧。按照五中全会部署,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实行垂直管理的严格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

张永新: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共享发展是《建议》在民生领域的最大亮点,也是国家发展理念的升华,它解决了中国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即人的内在振兴,人的问题。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目的是让人们有获得感,而不是相对剥夺感,增强社会信心,从而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发展动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持共享理念,也是应对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未富先老,发展过程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传统增长模式失灵、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社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城乡差距加大、住房、看病、就业等诸方面的社会问题屡屡触动老百姓过日子的神经。只有在发展中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国走出发展困境必由之路。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凝心聚力改善民生。一是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以及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织实民生保障网。二是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建议》中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部署,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对此,要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打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场攻坚战。三是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更多改革红利,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解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寒门学子也能安心读书;促进就业创业,给每个创业者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等等,给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生活得更加幸福。

王维翊: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协调发展的四个重点,其中之一就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的时候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包括了两层含义: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个是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扫清对城乡发展一体化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一些片面或者说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发展的绝对一样。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发展一体化变成了“城乡发展一样化”,这种观点在当前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城市和农村这两种社会形态在自然禀赋、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脉络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别。只要这些方面的差别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一样化就不可能实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城乡发展绝对的“平均化”。城乡在资源投入、公共产品的提供等各个方面要绝对的“平均”和“平等”,就是降低城市地位的同时提高农村地位,使其赶上甚至超越城市。这是一种平均主义的一体化发展观。也有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简单的理解为城镇化,简单的用人口城镇化指标替代真正的城乡一体化成效,这是一种片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观。

真正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一体化,而不是一种片面的平面的一体化。它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把城市与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市民与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它要求城乡在产业发展上融合、规划建设上统筹、市场信息方面共享、生态环境保护上协作、政策措施上互通。最终实现城乡在政策上消除歧视、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互补、在国民待遇上达到一致。

第二,要找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节点和切入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在保留差异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本质不是要实现无差别的“天下大同”,而是要实现“和而不同”基础上的互联互通。所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节点和切入点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变原来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分离和分立的局面,构建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通过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尤其是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实现“货畅其流、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奠定基础。

第三,要明确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抓手和途径。一是通过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来推动。政府要推进各类建设规划的城乡全覆盖。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树立“大规划”的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的城乡互联互通。二是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推动。通过政策调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要改革财政体制,使财力资源能够在城乡间均衡配置。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推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四化同步”。在当前的情况下实现四化同步,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拉动农村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责任编辑 李冬梅

F20

10.13784/j.cnki.22-1299/ d.2015.06.007

猜你喜欢

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边缘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