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环境宣言》里的中国话语权

2015-12-08刘友宾

中华环境 2015年5期
关键词:宣言话语权代表团

刘友宾

《人类环境宣言》里的中国话语权

刘友宾

当今国际社会对话语权的重视不仅是民族自尊的需要,国家战略发展也需要拥有更的话语权。

什么样的国家算是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军事实力……这些仅仅是硬指标,而软性的,比如外交上的话语权,为世界贡献商业精神、文明和道义的力量,政治制度的感召力,国民的生存状态等因素,同样是大国形象的构成。大国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比小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从60年前万隆会议上第一次有分量的亮相,到1973年人类环境会议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挥积极的救市作用,促成G20替代G7的富国领导结构,到“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引领世界发展新方向,60年来,一步一个脚印塑造了大国形象。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思想上来影响全球治理方向,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善于提出中国的方案,说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真正发挥主角作用。

中国话语权

应该说每个人、每个国家任何时候、任何抉择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制约,正所谓话语权可以不一样,但郁闷是全球通用的。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

当今国际社会对话语权的重视不仅是民族自尊的需要,国家战略发展也需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刚刚结束的万隆会议60年纪念活动,世界记住60年前首次没有欧美参加的亚非大型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就以“求同存异”原则树立了中国外交的话语权分量,到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适用于国际各项事务中。

如果说万隆会议奠定了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那么60年的发展中用实力争得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从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国际金融危机中拿出4000亿积极救市,使危机蔓延终止于中国;中国制造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红利;亚洲论坛成功落户海南博鳌;特别是2014年中国正面建设性国际活动不断,刚刚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吸引来57个创始国参加,中国寻求承担对世界更多责任的大国形象越来越清晰。

如果说中国仅满足于“大个头”的大国,不在乎国家形象塑造和建立,中国将永远无法获得民族的自尊,也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从乒乓外交、到国际环境问题上的话语体系,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立,从民族自尊心理需求出发,为满足国家发展利益和战略需要,以及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中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大国形象的追求,没有放弃过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

代言发展中国家

1972年,意识到受化学物质污染的影响,1964年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的瑞典,迎来了第一次国际环

境会议,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聚集一起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那时,我国正直“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但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仍派出了政府代表团。后来这次会议载入史册,并将召开日定为6.5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代表团此次出席会议,直面世界发达国家的偏见和观点,积极、坚定地发出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为确定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定下了基调。

中国政府代表团直面世界发达国家的偏见和观点,积极、坚定地发出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为确定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定下了基调。

亚投行一经成立就聚集了意向创始成员国57个。CFP/供图

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前,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讨论、修改《人类环境宣言》过程中,始终坚持:“国际上任何有关改善人类环境的政策与措施,都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观点,对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一样的国际环境责任表示置疑。

时任代表团团长的唐克在大会发言首先表明态度: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同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相互尊重,加强全球合作。维护与改善人类环境,与公害做斗争,已成为保证人类健康发展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还缺乏经验,还要继续做更大努力。我们愿意学习世界各国在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方面的一切好经验,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做出贡献。

同时他强调,当前,某些地区的公害之所以日益严重,成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特别是由于超级大国疯

狂推行掠夺政策、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造成的。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及其垄断资本集团,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顾人民死活,疯狂进行掠夺和剥削,破坏资源,日益排放有害物质,污染和毒化本国和别国环境。他特别强烈谴责了美国军队在越南、老挝使用化学毒剂和毒瓦斯,导致河流水源被毒化、森林和农作物被毁坏、有些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造成了人类环境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大国形象越来越清晰。图为参与迎接外宾的女兵各个精神饱满、青春亮丽,显示出当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CFP/供图

“一些发达国家侵略、掠夺政策和行为是环境污染的社会根源,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唐克的话得到了与会发展中国家的首肯。同时唐克重申,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当然,工业发展了,会引起对环境的污染。但这个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得到解决的。绝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怕环境污染,而不去发展工业。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乐观态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得到了大会的认同,中国代表团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着社会财富,发展着科学技术,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地改造着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善环境的能力日益增强,因此人类环境的改善是有无限广阔的前景的。在人类环境的问题上,任何消极的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

1972年6月16 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郑重宣布会议提出和总结的7个共同观点,26项共同原则。 叙述了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规定了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资源的要求。这一宣言是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改善和保护人类环境的强烈愿望和主张。中国代表参加了宣言的制定,并为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作用做了很大努力。

醒目的“中国元素”

中国代表团的立场引起广泛关注,虽然在少数发达国家听来,“中国声音”有些刺耳,但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会议经过反复磋商谈判,《人类环境宣言》最终采纳了不少中国代表团的意见。其中,一是采纳了谴责“促进或维护种族隔离、种族分离与歧视、殖民主义和其他形式的压迫及外国统治的政策”,并明确提出,要“支持各国人民反对污染的正义斗争”。二是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正当性。宣言既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各国人民面临的重

要问题,但也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即“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三是肯定了公众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宣言虽然注意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一些问题,但同时指出,“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特别是宣言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宣言始终强调“要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特殊性”,“所有国家的环境政策应该提高,而不应该损及发展中国家现有或将来的发展潜力”,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为发展中国家赢得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后来中国代表团的总结报告这样评价:“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基本上去掉了原宣言草案中的反动观点。接受了我国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改善环境方面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关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应当主要通过发展经济去改善环境的观点,关于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观点,关于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公害斗争的观点。有的条文全文接受了我修正案中的条款。”

《人类环境宣言》不仅采纳了中国代表团的诸多观点,回应了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其中有一些语言,甚至直接引用了中国人民广为熟知的毛主席语录。如:“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从而使宣言文本的“中国元素”格外醒目。

中国代表团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参与了历史。他们不仅被会议影响,也主动影响了会议,影响了世界环境保护历史行进的方向。

清晰的“中国语言”

继人类环境会议之后,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于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时任国家总理李鹏和朱镕基同志分别出席这两次会议,阐明了中国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的观点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环境话语体系不断清晰和响亮。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表达了愿意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态度,同时对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虽然带有政治色彩,但其中的合理成分今天依然不容否定。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给全球环境带来的灾难是一个回避不了的事实。今天,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

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都表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中国愿意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愿为解决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但他们同时强调,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当承担义务,但发达国家负有更大责任。

在发展中保护。在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明了既重视环境保护,同时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鲜明立场。今天,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一条重要方针。

李鹏总理、朱镕基总理指出,由于普遍存在的发展不当和发展不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作为发展中国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经济不发展,人们生活改善和环境治理就没有物质基础。但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不注重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应该说,中国代表团在人类环境会议上关于人口与环境的观点带有时代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对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估计不足,但其中诸如“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和“为劳动人民

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认识,也体现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动员公众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可贵理念,与日后进一步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观点,呈现明显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脉络。

黑龙江牡丹江,近日,随着气温的大幅回升,哈(尔滨)绥(芬河)铁路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全面恢复施工建设。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电力系统工程施工,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沿线交通设施。CFP/供图

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都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和质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把中国代表团在人类环境会议中提出的有关人口与环境的观点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对中国代表团来说,是“一次生动的课堂”(曲格平语),并直接促成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序幕。同时,中国代表团不仅见证了历史,也参与了历史。他们不仅被会议影响,也主动影响了会议,影响了世界环境保护历史行进的方向。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非昔比。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为坐标,中国的话语权已经形成。中国参与《人类环境宣言》讨论,不能不说是一次有效的实践,不仅成为在我国环境外交史上的浓重一笔,而且在世界外交舞台上也留下了印记。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无论是被妖魔化、被潜规则,还是被定价、被声东击西,许多时候,都源于不懂得如何掌控话语权。“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意义在于主动掌握话语权,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渴望与你合作,畏惧背叛的成本,尽可能按照你的节奏出牌。

(本文作者系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巡视员)

■ 名词解释

受法国思想家福柯(M.Foucault)的启发,当代思想界和政论界产生了新的知识概念,即Discourse,中国将它翻译成“话语”,它的确实意义是任何权利主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它们的发言都不是可以自我决定的,而是受发言者的权力关系、位置所制约,因此话语乃是一种权力,故称之为“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中国古代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无戏言”之类的古语。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话语权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权力的理解,是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让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种社会行为。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说的话一定和自己的利益有关,谁没有话语权,谁的利益就无法得到诉求。

猜你喜欢

宣言话语权代表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青春宣言
我省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 推选张庆伟为代表团团长 王文涛等为副团长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杭州宣言
各地代表团及代表剪影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