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挑战与应对
2015-12-08◎唐琦徐敏
◎唐 琦 徐 敏
摄影:挑战与应对
◎唐 琦 徐 敏
如今,照相机、手机、网络的普及,迎来了“人人都是拍客”的时代。摄影技术广泛普及,使摄影艺术成为记录时代和传播时代精神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记者如何适应时代需求,把握正确方向,如何更加主动地把镜头聚焦在如何传递正能量,就成为了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纸媒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新兴媒体的后来居上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全球金融危机又使报业不容乐观。早在2009年,美国有147年历史的 《西雅图邮报》停刊。我国的纸媒发行量也逐渐呈大幅趋势下降,与此同时,新闻摄影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网络的出现,直接“夺”走了相当一部分读者。近十年来,中国有大量伴随着网络长大的新生代,报纸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年轻一代越来越倚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网络的出现,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导致原有报纸的读者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互联网相对于传统报媒最大的优势更在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对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话语权的欲望增加,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传统媒体的资讯了,而是要对所接受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以获得一种参与了社会治理的满足感,而能提供让人们随意发表意见的平台,则只有互联网。
危机中求生存
报纸要有可持续发展,必须扬长避短,重组振兴。虽然纸媒在新闻时效、视觉冲击和互动交流诸方面不及电媒、网媒和流媒,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并尽可能取长补短。例如,受众从纸媒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速度比电媒快;看报携带自如,不像电媒、网媒、流媒受设备、电源的限制;在新闻信息的来源上,网媒等由于采编能力弱而依靠转载其他媒体,等等。纸媒新闻的原创性、独家性、权威性和深度报道,尤其是人力资源优势均为其他媒体所难逾越。
作为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文并重”中发挥“重要一翼”功能的新闻摄影,应该关注并把握报业(尤其地市级报业)的宏观处境和走势,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危”为“机”:
1.在采编的时效节奏方面,充分利用“3G后传播”手段,既分秒必争,快速传播,又与网络,手机的“开放媒体”、“自媒体”紧密合作。
2.在作品的循环使用方面,妥善处置,深度报道,延伸价值链,确保始发信息权并寻求新闻摄影价值最大化。
3.在涉足多媒体、全媒体方面,不仅“图文并重”,而且摄影摄像重、纸电网流媒并重。
这三方面的探索,笔者把它简称为新闻摄影的“提速、伸链、扩媒”。
创新中求发展
1.理念的创新。
新兴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媒介环境和传播接触方式。凸显的现状是:单一信息来源向多方来源转化,单向发布渠道向多向渠道转化,单线采编模式向多路协同转化,一次生成一次传送向多次传送转化,新闻摄影成果一次利用向多次开发和增值使用转化等等。受众接收新闻信息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日益增强,社会正从大众传播过度到分众传播、小众传播等等。作为传统纸媒报业的新闻摄影在理念上除了“图文并重”,还应“多媒并重”。
2.内容的创新。
随着各路人马,各方受众个人偏好越来越强,报纸新闻摄影的内容应当从满足共同性、普遍性需求向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和高层次化需求转变。“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投其好。新闻摄影在满足受众获取资讯等基本信息需求后,应把开发与满足受众归属感、信任度、审美情趣、人格尊重、自我实现和娱乐欲望等高层需求列为竞争重点。作为传统报业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除了“一对多、点对面”,还应“差异化、特定性”。
3.手段的创新。
纸质媒体,在内容上虽然有“老贵族”的优势,但介质单一、渠道单一,很容易被边缘化。纸媒尤其是党报务必放下身段和架子,务必主动与新媒体合作。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各种手段,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将原来仅供报纸版面刊发的新闻图片衍生为多种传播形态的“种子”产品,通过电媒、网媒、流媒及户外多种介质发布,实现分众市场全覆盖和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尽力延伸新闻摄影成果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作为传统纸媒报业的新闻摄影在手段上除了 “专注版面”,还应“博爱众(终)端”。
4.流程的创新。
报纸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实现传播流程的再造。纸媒的新闻摄影可借助新媒体手段实践现场发稿、滚动发稿,打破原有的出版周期限制,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准确信息并随时互动。报纸首发原生的新闻图片可以通过网站、手机报、街头大视频等对当时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跟踪连续报道。以往机械的职业岗位技能分工已经打破,新闻摄影记者将集摄影、文字、摄像、录音采访和数字传播等各项工种于一身,提升超文本、多形式、全天候报道的能力。作为传统报业的新闻摄影在流程上除了“线性”,还应“立体”。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