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5-12-08陈吉祥李世馨陈仕琼黄采凤李永青
陈吉祥,李世馨,陈仕琼,黄采凤,李永青
(1.彝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彝良 657600;2.昭通市植保植检站,云南 昭阳区 657000)
彝良县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陈吉祥1,李世馨1,陈仕琼1,黄采凤2,李永青2
(1.彝良县植保植检站,云南 彝良 657600;2.昭通市植保植检站,云南 昭阳区 657000)
近年来,玉米灰斑病从无到有,并已经跃升为彝良县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大病害,对玉米生产的良性发展构成威胁。文章分析认为,及时处理病残体、使用抗病品种、改进栽培管理和穗期喷防,对控制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灰斑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一个重大病害,其盛发期常与灌浆期重合,影响果穗养分供应,最终导致灌浆不足、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0%~20%,严重田块可至大部分叶片枯死,形成早衰,减产40%~50%,甚至绝收。研究其发生规律,规避风险,对确保玉米生产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病于1924年在美国的亚历山大州和伊利诺斯州首次被发现[1],1925年开始流行,并将病原定为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此后该病在秘鲁、墨西哥等南美洲国家和南非等地严重流行危害[2]。中国于1991年首次在辽宁丹东、庄河地区流行发生,损失20%,随后在康平、法库、铁岭等地相继发生并严重流行,至1996年遍及全辽,1999年扩展到河北、吉林,随后扩展至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广东和西南诸省,成为中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新的重要病害。在云南,2001年以后腾冲、龙陵、云龙、南涧、罗平等县相继报道有玉米灰斑病发生,2008年在彝良县开始发生[3~7]。目前玉米灰斑病已遍及省内多数市、县。
玉米是彝良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近些年来,随着水改旱的增加,玉米发展势头明显好于其它作物,面积和产量均稳中有升,双居粮食作物之首,其面积近23 400 hm2,约占全年粮经作物面积的55%,总产量近130 000 t,约占粮食总产的65%,在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2008年以来,玉米灰斑病跃升迅速,现已遍及各乡(镇),年发生近7 000 hm2,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1 病原与症状
1.1 危害症状
据观察,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轻发生时,大小斑病混合发生;严重发生时,与其它叶斑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病斑可布满全叶,造成叶片干枯。发生严重时,危害玉米苞叶和叶鞘。
叶片上,初期病斑呈椭圆形至矩形,水渍状淡褐色,外有鲜黄色的晕圈,随后因受叶脉限制而沿叶脉平行延伸,成为较规则的长条斑、黄褐色至灰褐色,两端相对较整齐,形似面条状,呈长矩形,长短不一,后期病斑中间为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或淡黄褐色,病健交界明显。病斑大小为 (0.5~60) mm× (0.5~6)mm。在不同品种上,病斑色泽、大小、形态有差异。病害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生,气候多雨潮湿时,叶片病斑两面尤其是背面产生灰色霉层,引起再侵染,病斑可扩展至中上部甚至整株叶片,严重时,尤其是在感病品种上,常常病斑密集,相连成片而使叶片早枯,导致植株破损和倒伏[8]。
苞叶和叶鞘上,病斑与叶片病斑相似,仍受粗叶脉限制而成长条形,但两端形状不整齐,与叶片病斑稍有差异[8],且色较苍白(图1)。
1.2 病原生物
分类地位:玉米灰斑病是尾孢菌侵染引起的,该菌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尾孢属,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属的真菌[9]。据有关报道,云南玉米灰斑病病原有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heon and Doniels) 和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ina) 2个尾孢菌种[8,10~11]。从症状上看,C.zeae-maydis病斑病健交界明显,C.zeina病健交界处不明显;从形态上看,C.zeae-maydis分生孢子为倒棍棒状,C. zeina的分生孢子为宽纺锤形。经过在龙安、洛泽河等乡(镇)取样观察,彝良县玉米灰斑病菌原属于玉蜀黍尾孢菌(C.zeae-maydis)。
寄生专性:该菌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10]。
病原生理:该病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宽,菌体生长适温为5~35℃,最适温为18~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值4~11都能够生长,但以pH值5~7为最适;分生孢子在5~35℃均能萌发,但以20~25℃为最快;光照对菌丝体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11];该菌喜湿,相对湿度≥81%以上对其有利[1],表明低温高湿时病害易流行。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子座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干燥环境下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越冬,不能在土壤和潮湿环境中越冬。在干燥的病残体上能够存活7~9个月以上,当条件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入大田成为初侵染来源。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气孔侵入为害,成株叶潜育期9~12 d后可见长条斑,16~21 d可形成孢子,21 d可完成一次循环,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2 发生特点
根据2009-2014年观察,该病自6月中下旬至7月初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开始陆续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从下部叶片到中部叶片逐步发展。灌浆前缓慢发展,危害至中部叶片;8月上中旬发病加快,8月下旬、9月初接近高峰。夏秋多雨极易暴发流行。
2.1 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玉米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不同,感病品种发病最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不一致,苗期基本不发病,进入孕穗后期开始发病,灌浆至乳熟期间为盛发期。
2.2 与气候环境有关
玉米灰斑病与温、湿度关系极为密切,属于中温高湿病害,病菌侵入最佳适温为20~25℃,在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利于发生。7-8月多雨年份或多雨潮湿地区容易流行。彝良县由于立体气候明显,一般高海拔地区重于低海拔地区,南部1 200 m及北部1 000 m以下发生较半山区和高山区明显偏轻;常年北部湿热区重于南部干热区。
2.3 与立地条件有关
首先是与土壤类型有关,一般壤土偏轻,粘土、砂土偏重;二是与地力有关,地力不足,缺肥或氮肥过多的稍重;三是与地势有关,岗地、坡地、向阳地稍偏轻,低洼地块、地下水位高的地块、背阴地或湾漕地偏重。
2.4 与栽培管理有关
耕作管理上,免耕或少耕、管理粗放、田间地表病残体多的发生较重,秋犁春耙,田园清洁的发生轻;种植方式上,混种的偏重,间作套种的偏轻;栽培密度上,过分密植,由于植株过于茂密荫蔽而偏重,适当稀植的偏轻;植株营养上,营养状况和营养成分对抗性有关系,肥料不足或者氮肥过多也有不利影响,感其它病害后抗性会明显下降,中前期补充锌肥可提高抗性。此外,与播种节令也有一定的关系,过早或过迟,尤其是迟播的、抽穗至灌浆期间(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遇多雨气候的发生重。
3 流行原因
任何病害的流行都是病源、寄主和气候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病源丰富
彝良县自发生玉米灰斑病以来,由于化学防治没跟上,田间病残体处理也不及时,尤其是免耕地的逐年增加,菌源逐渐丰富,给病害的再流行提供了足够的菌源支撑。
3.2 寄主感病
感病品种连片种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当前,主栽品种的使用年限都比较长,虽然比较感病的掖单13、屯玉50、大单1号、会单4号已经被淘汰。但是,相对较抗病的品种为数不多,如罗单3号、本地黄色种、织金3号、海禾1号等规模较小,面积不足20%。其余如扎单202、盐墨23、鲁三3号、筑白1号、筑黄2号、毕玉7号、尤其是昭阳5号、宣黄单2号、宣黄单9号等均较感病,总面积近70%,对病害的发生流行起重要作用。
3.3 环境有利
在菌源和寄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灰斑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就是气候条件,而且是取决于扬花至灌浆期间的气候条件。近年来,7月底、8月中下旬至9月初雨水相对偏多,形成了对灰斑病发生较有利的中温高湿条件,同时,由于劳动力的外流,更加粗放滞后的栽培管理也助长了病害的发生,因此,灰斑病逐年加重。
4 防治技术
针对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特点,较切合实际的防治方法首先是处理好病残体,秋翻春耙,清洁田园,以减少再侵染菌源;第二是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第三是改进栽培管理,合理密植,规范间套种降低湿度,增强抗性;第四是根据气候趋势及田间发病情况(发现中心病株后),于抽穗至灌浆初期及时用药控制。
4.1 处理好病残体
一是清洁田园,秋翻灭茬,减少初侵染病原菌。枯叶、秸秆等病残体是灰斑病的主要初侵染病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彻底清除遗留在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病叶等病残体,冬前集中烧毁或做堆肥,堆肥的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后方能施入田间,以减少翌年初侵染病源。
二是人工摘除下部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在发病初期,选择晴天中午,人工摘除下部2~3片病叶,并做烧毁或集中沤肥处理。
三是轮作换茬,增强地力。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与薯类或豆类等实行1年轮作。
4.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和控制灰斑病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综合性状好的抗病品种。目前,使用的品种中仅罗单3号、本地黄色种、织金3号、海禾1号等少数品种表现稍抗,应在保护利用昭阳4号、昭阳6号、丰源203、西山99、西山70、镇单1号、镇单3号等中抗品种和合理利用扎单202、盐墨23、鲁三3号等综合形状好的品种的同时,加大抗病新品种的引种示范推广力度。
4.3 改进栽培管理
一是适时提早播种,提早成熟,避开多阴雨时节。适时早播,使玉米的抽穗灌浆期避开8月中下旬9月初的低温多雨阶段,尤其是1 800 m以上的山区,应提早在清明前夕播种,以提早成熟期,减少产量损失。
二是改进种植方式,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环境。改变传统的净种或混种方式,实行宽窄行条栽,规范间套种,增加行间距离,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使之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玉米抗病性,减缓病害发生和流行,控制病害发生程度。按照2行玉米间套2行矮秆作物的方式,以140~190 cm开厢,小行40~45 cm,大行90~150 cm,株距单株23~25 cm、双株50 cm的规格,种植密度4.5~6万株/hm2。
三是合理增施肥料,改善营养,增强作物抵抗力。提倡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氮、磷、钾肥搭配使用,因地制宜的施用微肥,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增产能力。根据玉米的生理特性,应遵循施足底肥、轻施提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底肥:施农家肥15~22.5 t/hm2、尿素75~150 kg/ hm2、磷肥525 kg/hm2、钾肥75 kg/hm2(或40%复合肥600 kg/hm2),充分混合拌匀后作种肥或移栽肥,施肥时注意肥料不能直接与种子或根系接触。追肥:第1次追施苗肥,在玉米苗期5~6叶时,结合中耕除草,用尿素75~120 kg/hm2或碳铵150 kg/hm2兑清粪水15 t/hm2轻施提苗,促进幼苗平衡生长;第2次追施穗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10~12叶时,追尿素450~525 kg/hm2,深施于玉米穴边或2株玉米之间,施后培土,同时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穗大粒多;第3次追施粒肥,于抽雄吐丝期15~16叶时,追施尿素75~150 kg/ hm2、钾肥75 kg/hm2,深施于2株玉米之间,施后及时盖土,以防玉米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
4.4 穗期喷药防治
一是抓住关键,适期防治。根据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特点,掌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这3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
二是选准药剂,一喷多防。按照最低成本原则,选择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防治,如: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80%福美双、70%代森锰锌800倍液;43%戊唑醇90 mL/hm2+70%丙森锌375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25%丙环唑4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或10%苯醚甲环唑450 g/hm2兑水750 kg/hm2,并加0.3%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
三是精细喷雾,提高防效。根据玉米病害发生程度,适时防治2~3次,每次间隔10 d左右,施药要均匀周到,要喷到中下部叶片,若喷后3 h内遇雨应重喷,以确保防治效果[12]。
5 讨论
根据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分析,当前控制该病的关键是处理好病残体和灌浆初期喷药防治。
[1]李富华,吴炯波,王玉涛.玉米灰斑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玉米科学,2005,13(3):117-121.
[2]李志勇,梅丽艳.玉米灰斑病发生趋势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72-74.
[3]吴景芝,刘世建,沙本才,等.利用F2代建立玉米灰斑病的分级标准[J].植物保护学报,2009,36(5):479-480.
[4]郑宇鸣,李勃,张锡顺,等.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及GPS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11-19412.
[5]李月秋,杨德良,王红愫,等.云南大理州玉米灰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及防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8,30(S1):339-343.
[6]雷丽仙,雷元宽.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7(2):50-51.
[7]刘可杰,徐婧,徐秀德.一种新的玉米灰斑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J].辽宁农业科技,2013(3)87:55-56.
[8]张中义.植物病原真菌学[M].昆明:云南农业大学,1988.
[9]崔丽娜,张小飞,邹成佳,等.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494-497.
[10]孙成韬,张丽颖,王金君,等.玉米灰斑病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15(2):133-136.
[11]刘庆奎,秦子惠,张小利,等.中国玉米灰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3,48(19):4044-4057.
[12]李文丽,周天富.丘北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2010(6):34-35.
2014-10-21
陈吉祥(1963-),男,云南威信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主要农作物病虫预警控制工作,E-mail:Chenjixiang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