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粮+油”一年三熟模式探讨
2015-12-08王佐,单艳
王 佐,单 艳
(1.腾冲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腾冲679100;2.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保山678000)
西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为该区多熟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农业部发布的2013年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中,将麦(薯) -玉-薯(豆) 1年3熟制作为西南地区主要推广模式纳入[1]。云南省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研究中,摸索出了大量的高效栽培模式[2~5],然而这些3熟制栽培兼顾了“粮袋子”和“钱袋子”,但未考虑“油瓶子”问题。
腾冲县于1996年开始探索“烟+粮+油”1年3熟模式,因地制宜选用新良种,强化集成技术配套,实施规模化及规范化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晚秋作物,达到增加粮经作物总量的目的。到2014年全县共推广“烟+粮+油”1年3熟模式10.76万hm2,烤烟平均单产1 980 kg/hm2,玉米平均单产3 363 kg/hm2,大豆平均单产1 297.5 kg/hm2,油菜平均单产2 436 kg/hm2,实现了面积和单产的稳步提升。通过“烟+粮+油”1年3熟模式推广,近3年来实现烤烟总产3 888.72万kg,玉米总产3 038.27万kg,大豆总产1 376.08万kg,油菜籽总产4 784.3万kg,产值136 268.61万元,实现了面积、单产、效益的稳步发展。“烟+粮+油”1年3熟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有效的解决粮经作物茬口矛盾突出的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腾冲县烟、粮、油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1 烤烟主要栽培技术
1.1 烤烟生产布局
坚持隔年轮作制度,把烤烟布局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
1.2 品种选择
选择红花大金元、K326、NC297、云烟85等优良品种。
1.3 育苗技术
采取漂浮育苗,培育无毒壮苗。1月20-30日播种,播种采取压穴播种,每穴播种1~2粒。
1.4 育苗棚的管理
1.4.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间,盘上5 cm处温度控制在27~29℃;出苗至小十字期,苗上5 cm处温度保持在27~32℃;大十字期以后,苗上5 cm处温度继续保持在27~32℃,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6℃。
1.4.2 湿度管理
播种至齐苗期湿度保持在85%左右,28℃时干湿球温度相差值1.5~2.0℃;小十字期湿度保持在75%左右,28℃时干湿球温度相差值3.0~3.5℃;大十字期以后湿度保持在55%~65%,28℃时干湿球温度相差值5.5~6.0℃。
1.4.3 光照调控
播种到大十字期,遮阳网放下覆盖小棚遮荫,大十字期以后逐步减少覆盖遮阳网的时间,5片真叶时(接近封盘)全部揭除遮阳网。
1.4.4 通风换气
烟苗较小时早上不通风换气,烟苗生长到大十字期后,阳光照射到棚内1 h开窗通风换气。
1.4.5 水分管理
育苗池水深度保持10 cm左右为宜,播种前放水和每次施肥前补水至12 cm,中途不加水(除池膜通漏外),如营养液深度低于7 cm时加水至12 cm,并根据加水量添加适量营养液肥。
1.4.6 肥料管理
在播种后5 d,每个小棚施营养液肥1.2 kg(1.2‰的浓度)。播种后40 d,以每个小棚施营养液肥1.2 kg(1.2‰的浓度)。播种后50 d,以每个小棚施营养液肥0.6 kg。
1.4.7 间苗、补苗、定苗
小十字后期,及时拔除多棵苗、螺旋根苗、弱小苗,用拔出的健壮苗移栽在无苗的孔穴中。
1.4.8 剪叶
烟苗 5~6片叶、茎秆高度达4~5 cm时开始第1次剪叶,剪叶位置距生长点上3~4 cm,剪去最大叶的30%~50%,视苗情间隔5~7 d剪叶1次,第1次、第2次剪叶采取“平打”方式,以“抑大、促小”的原则调节烟苗大小,只剪绿色最大叶的30%~50%,第2次和第3次剪叶时需把黄脚叶全部剪除,第4、5次剪叶已接近成苗期,可适当“重剪”,距生长点3~4 cm以上的顶叶可剪去50%左右,移栽前3~5 d停止剪叶。
1.5 炼苗
第2~3次剪叶后,应逐步对烟苗进行炼苗,白天加大门、窗的打开幅度,延长开窗时间,或卷起部分棚膜,夜晚盖膜保温,移栽前5~7 d可揭除棚膜只留防虫网进行炼苗。
1.6 本田预整地
深耕细耙,深耕25~30 cm,耙细。在四周开挖排水沟,较大田块还要开挖腰沟,沟深45 cm以上。按1.2 m的行距拉线起墒,墒高田烟35 cm以上、地烟30 cm以上,墒面宽55~60 cm。起毛墒高10~15 cm,在毛墒中心线两侧约10 cm处施入计划的底肥,进行第2次起墒,墒高30 cm。最后进行地膜覆盖。
1.7 合理施肥
施复合肥450 kg/hm2和农家肥7 500~15 000 kg/hm2作底肥。移栽时用复合肥75 kg/hm2溶解成0.5%浓度的肥液作“带水带肥”移栽。移栽后5~7 d用硝酸钾150 kg/hm2兑水提苗。移栽后25~30 d结合揭膜培土,用复合肥300~375 kg/hm2和硝酸钾75 kg/hm2环施。移栽后40 d用复合肥75 kg/hm2做平衡肥。
1.8 大田移栽
从4月15日开始到5月5日前移栽结束。种植密度为行距120 cm,株距50 cm,栽烟16 500~17 250株/hm2。
1.9 田间管理
一是移栽时浇足肥水,并及时用细干土覆盖栽烟孔穴;二是在还苗期查塘补缺,防治地下害虫;三是适时揭膜培土、中耕除草;四是留足叶片,适时封顶,全田50%以上烟株现蕾或中心花开放1~3朵时,根据烟株长势适时进行封顶,结合烟田肥力供应情况确定合理的留叶数,及时打去多余烟叶;五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最好进行统防统治,个别发病严重的田块要重点防治。
2 烤烟套种玉米栽培技术
2.1 区域布局
腾冲县的烤烟套种玉米田块必须选择海拔1 650 m以下的区域,以保证玉米抽穗开花期的适宜温度。
2.2 地块选择
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易排易灌、土质疏松、耕作层深厚、土壤肥力高的烟地套种。
2.3 清洁田园
在播种前对套种田块通过化除或人工铲出烟墒、埂边等田间杂草,抑制病虫害、增加土温、改善田间湿度及通风等田间环境。
2.4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地选用近年来试验示范推广成功的,具有早中熟、抗逆性强、高产的德玉5号、北玉16号、北玉20号等良种。
2.5 适期早播
适期早播有利于玉米生长,提高其产量及品质,但必须结合烟叶的采收,宜在田间烟株中下部叶已采摘时及时选晴天播种,但必须在8月上旬前播种结束。如不能按期播种的田块,应改种大豆。
2.6 合理密植
每烟墒播种1行,在烟墒顶部单行套种,用小锄头挖穴点播,穴距25 cm,每穴播种2粒,用种量22.5 kg/hm2,每穴留苗1株,种植密度3.3~3.75万株/hm2。
2.7 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间苗、定苗。在玉米3~4叶期及时间苗、定苗,每穴留健壮苗1株;二是及时中耕、追肥。烤烟采收结束后,及时清除烟杆、杂草,进行中耕、培土、追肥,追施2次苗肥和1次穗肥,第1次苗肥施尿素75~120 kg/hm2,第2次苗肥施尿素150~225 kg/hm2,穗肥施尿素225~300 kg/hm2;三是加强病虫草鼠害防治。主要是对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地老虎、玉米螟、粘虫、蚜虫及草鼠害防治,重点要加强玉米灰斑病的监测和防治。
2.8 适时收获
成熟后要及时收获,便于后茬作物的及早有效管理。
3 烤烟套大豆主要栽培技术
3.1 清洁田园
播种前清除烟墒、埂边等田间杂草并开沟排水待播种。
3.2 品种选择
选择生育期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通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适宜腾冲县种植的德豆1号、滇豆5号、滇豆7号等良种。
3.3 适时播种
在烤烟中下部烟叶已采摘时及时播种,要求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结束。
3.4 合理密植
每垄烟播种3行,分别在烟墒顶部及两侧各穴播1行,穴距25~30 cm,每穴播种2~3粒,栽15~18万株/hm2,用种量 37.5 kg/hm2。
3.5 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加强对大豆螟、蚜虫等虫害的防治。
4 玉米、大豆套种油菜栽培技术
4.1 清洁田园、浅中耕做墒
在套种玉米达乳熟期(大豆黄熟期或收获后)通过化除及人工去除烟墒、埂边等杂草,以烟沟为中心对两侧烟墒浅中耕做墒,墒面宽55~60 cm。
4.2 选用良种
选用经几年来示范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中早熟品种渝油28号、南油杂12号、种都油998等品种。
4.3 苗床选择
选择前作为玉米的地块作苗床地。
4.4 适时播种
套种油菜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
4.5 力求早栽
视所套种玉米成熟期及节令确定移栽期,应在11月中旬移栽结束。
4.6 合理密植
在做好的墒面两边各栽1行,小行距50 cm左右,大行距70 cm左右,株距25 cm,移栽密度6~6.75万株/hm2。
4.7 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在玉米收后及时剔除玉米秆并清洁田园,搞好查苗补缺;二是施足底肥适时追肥。移栽时施农家肥15 t/hm2、专用复合肥375~450 kg/hm2、尿素105~150 kg/hm2、硫酸钾 75 kg/hm2、硼砂 22.5 kg/hm2,移栽后7~10 d用尿素75~90 kg/hm2兑清粪水浇施,在提苗20 d后用尿素105~150 kg/hm2兑水浇施,蕾苔肥施复合肥22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苗期重点防治油菜跳甲、菜青虫和油菜根肿病、霜霉病,中后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茎核病、白锈病。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的通知[EB/OL].2013-03-05[2013-09-14]http://www.zzys.moa.gov.cn/tzg-gzzy/201303/t20130318_3311337.htm.
[2]段建强,张磊,张晓林,等.“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南方农业,2012,6(5):35-37.
[3]万雪.隆阳区一年三熟栽培技术 [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3):28-29.
[4]刘云伟,李晓玲.弥勒县山区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云南农业科技,2011(2):42-43.
[5]康洪灿,杨明鏖.低温多雨区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作物杂志,2005(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