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柳子戏的传承研究
2015-12-08马凌君
马凌君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370030)
山东省柳子戏的传承研究
马凌君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370030)
摘要:柳子戏,中国戏曲史上四大古老声腔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笔者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进程,柳子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从提高民众参与、整体保护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柳子戏;传承;困境;对策
一、 柳子戏的历史概述
柳子戏,弦索声腔系统中的古老剧种,关于柳子戏的起源,学界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但许多专家认为,柳子戏是宋元北曲的余绪,是明中后期风靡中原大地、“盛极全国”一时的大剧种。①也有学者从柳子戏的音乐结构上发现,宋金时候的“诸宫调、唱赚、缠令、缠达”等艺术形式,在今天的柳子戏中都可以寻到。并由此可得,柳子戏萌于宋。柳子戏真正形成的时期为元朝。元朝建立后,杂剧艺术进入兴盛期。元杂剧,又称元曲。元曲在文学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曲牌,元北曲曲牌据清人编定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有581个。柳子戏曲牌,据中国文联出版社《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搜集》搜集有693个……仅唱腔曲牌565只,竟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北曲曲牌数几乎相等。②这些曲牌的大多数在柳子戏中也可寻得,并依然活跃在今天柳子戏表演的舞台上。
进入明代后,元杂剧逐渐被称为“弦索”,并盛极全国,称为当时的“官腔”、国剧。正如明代沈宠绥《弦索辨讹》中说:“明初虽有南曲,只用弦索腔。”
明末清初,南方的昆曲进京行成了“雅部”,并与其他“花部”诸腔形成竞争格局。后因文字狱被清王朝赶出京城,从此柳子戏流落到民间成为地方剧种。此后的柳子戏在民间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起起落落,柳子戏虽然没有了往日国剧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它就像是一块珍贵的活化石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及研究价值。
二、 遗落在民间的贵族——柳子戏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柳子戏这一种古老剧种,其声腔是在元明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逐步衍变发展而来的,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在发展的过程中柳子戏艺人们不断的吸收当地民歌的营养,又不吝啬像各大优秀剧种取经、博取众长,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戏曲风格及艺术特色。
柳子戏为曲牌体,主要有五大俗曲曲牌[山坡羊]、[锁南枝]、[娃娃]、[黄莺儿]及[驻云飞]。柳子戏共有两百多部传统剧目,多数都是由这些曲牌联合组成。在音乐手法上常会通过同一曲牌的众多不同板式来刻画人物,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曲调上,其唱腔曲牌按照不同的宫调系统又可以分为四大调:越调、平调、二八调和下调。在一个剧目中,可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选用不同宫调的曲牌,以使调性色彩的对比更加强烈。
柳子戏中各类角色的唱腔也各具特点,老艺人常说:“花旦唱的颤巍巍,小生唱的云上飞,青衣哎哎水中漂,花脸横磨声如雷。”这四句顺口溜便高度概括了柳子戏的唱腔特点。
除了柳子戏本身的散发着浓郁又独特的艺术特点外,柳子戏在戏曲史上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在800—1000年的社会变革中,词格、曲谱、器乐、演奏、伴唱、表演形式等基本没有变化的戏曲剧种极少。是研究元曲(元杂剧)、明代戏剧,清代花、雅诸声腔以及京剧等各大地方剧种起源的重要考证依据。③
另一方面,柳子戏对当地百姓而言,它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在柳子戏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题材,都充分体现出了山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观众的每一次观赏都是一次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同样,戏曲活动也是一种价值诉求,对戏曲传承者和受众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感及历史感。可以说一个地域塑造了一种戏剧的风格,一种戏曲的风格也彰显和深化了当地人的性格。
三、 柳子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
文化空间的传统概念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或地点。从人类学的角度,“文化空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物理空间;其次,在这个场所中有人类的传统习俗、文化观念、文化表达方式规律性的一个场域。
在民间广大民众最熟悉的戏曲演出场域就属戏台和幕布了,从几百年前的勾栏瓦肆到今天乡村的村前、庙旁,这些场所都是中国民众最熟悉的戏曲表演的文化语境,也是柳子戏表演的场域。在民间,柳子戏的演出多采用广场式演出的方式,指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并开阔的空间表演,广大民众可以任意的进出演出场所。它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也是民众自己选择的结果。
柳子戏的传承场就是民众的生活场,它是在民众的生活场域中活态进行的。由于时代的发展,柳子戏搭戏台、唱大戏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越来越少见。近年来,剧场和媒体成了戏曲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并且政府为了彰显对戏曲的重视及肯定其价值,每年也会定期举行戏曲比赛等活动。但是无论是剧场的演出、媒体的宣传,还是政府“打擂台、文化唱大戏”的活动,都已脱离了柳子戏的土壤,,并在不知不觉中将绝大多是的柳子戏受众群体隔绝在了传承场的外面,无形中失去了大量柳子戏受众群体。
四、柳子戏传承的现状及困境
(一)柳子戏传承现状。
目前山东表演柳子戏的专业剧团只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在笔者调查中了解,在六十年代专业的柳子剧团共有2个,山东省柳子剧团、菏泽地区柳子剧团。在民间,柳子窝班却是不胜枚举。其中,仅在山东省郓城县在建国初期就曾有20多个乡镇50多个村庄在传唱柳子戏,其中15个村镇有柳子戏的玩友班,有些玩友班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及传承体系,直至今日有的村落还有完备的服装、道具。而今,据笔者调查了解,今天在郓城县有窝班的村落已寥寥无几。
柳子戏淡出民众视野三十余年,如今活跃在大众视野的除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就只有郓城柳子剧团。省剧团自1954年由郓城县工农剧社迁到省会济南成为国有剧团,每年除了有60场送柳子戏下乡演出的活动外,其余演出多安排在各大剧院中进行。如果说省剧团满足了柳子戏的考究工作及艺术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并在专业院校培养出一批柳子戏专业演员,在中国戏曲界享有一定的地位。那么,郓城的民营柳子剧团就相对更加活态的满足的广大民间群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郓城柳子剧团是2014年年初成立的一家民营剧团。笔者调查中发现,在民间柳子戏还是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该剧团在2014年演出基本达到500场左右。但是这样的演出量并不能完全满足整个民间市场的需求。
(二)柳子戏传承的困境。
笔者认为柳子戏的传承人在广义上包括柳子戏技艺的承载者及听众,受众群体和艺人们在传承柳子的过程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状况和民众的观念有了改变,剧团的经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柳子戏艺人迫于生计压力开始纷纷转行,寻求获得更多经济回报的职业,导致这项技艺的承载者从行业中大量流失。其次,改革开放以后,民众开始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大量的农村青年人口在农闲后开始涌往城市打工、创业,导致柳子戏的参与主体缺失,在传承上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从而受众群体主多停留在中老年人阶段,受众年龄呈现出固化甚至断层的现象。曾经受人追捧的柳子在年轻人中间变得落寞、甚至无人问津。最后,柳子戏因着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曲调,在传承中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受艺者有对柳子戏有耳熟能详的基础,但由于柳子戏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失去了其传承氛围,在传承上无疑是增加了门槛,使很多人对柳子戏的学习望而却步。
五、柳子戏传承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恢复柳子戏的文化空间。
柳子戏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是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传统社会中,戏曲的演出常常在民众农闲、节庆活动或庙会期间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农村人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农闲和重大节庆时,人们不再期待传统戏班的演出,柳子戏的传承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如何保持和恢复民间传统节庆是保证柳子戏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政府对当地的文化传统活动进行支持和肯定,从而保护整体文化传承的生态,使柳子戏在自然的文化空间中有序的传承。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地方相关部门应对民间剧团进行扶持,将其活动经费及演员的生活补助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组成部分。尽管,国务院在2015年7月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对民间剧团提出了几点重要的扶持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相关政策的落实并不是太及时,一些民间剧团因得不到政府及时的帮扶就已被迫解散,还有些剧团尽管得到国家的帮扶政策,但是经费方面还需自行解决,并不能解决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因此,政府适当的财政补贴与政策的及时落实,将对这些业余剧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人的培养。
传承人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的培训,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实际上,柳子戏专业培训学校并不多见。而在民间老艺人们更是有心无力。因此,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借助专业剧团、院校和民间艺人的力量投入资金开设更多的柳子戏传承中心。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学员来学习柳子戏;另一方面,也为柳子戏剧团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军。
注释:
①潘若鹏、岳维山.柳子戏史研究.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8.
②潘若鹏、岳维山.柳子戏史研究.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8
③潘若鹏、岳维山.柳子戏史研究.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8.
本文为西本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Yxm2014078
作者简介:马凌君(1987—),汉,女,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民俗学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