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设与乡土社会信仰关系研究
2015-12-08汪亚娜
汪亚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国家建设与乡土社会信仰关系研究
汪亚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00)
摘要:本文的分析框架将国家建设与乡土社会信仰关联在一起,就两者的内在关系而言,特定时期下国家建设是乡土社会信仰的宏观情境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家建设对乡土社会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乡土社会信仰;国家建设
乡土社会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与社会的转型,乡土社会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活跃的状态,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乡土社会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有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生活往往占据首位,而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乡土社会信仰在这种世俗的理性中相对弱化。
一、国家建设
西方语境中的“国家建设”存在“nation-building”与“state-building”之分,前者强调国家认同构建,表现为一个“政治过程”,而后者更加强调国家制度体系建设,表现为一个“技术过程”[1]。而“state-building”又存在多种译法,“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形成”、“国家建设”。在国内,许多学者将前者对应为“民族国家构建”或“现代国家建设”,而将后者对应为“国家政权建设”。有研究者认为国家建设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国家权力日趋集中化和对社会的有效渗透”、“高效官僚体制的确立”以及“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兴起”等维度[2]。
本文在使用“国家建设”一词时,将同时涉及国家认同、政治合法性构建以及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等多重内涵。作为国家形态的历史转型过程时期,国家建设同时囊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本文的分析框架将“国家建设”与“乡土社会信仰”关联在一起,就两者的内在关系而言,特定时期下国家建设是乡土社会信仰的宏观情境因素。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二重性造就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命题—权力控制的重新诊释。
通过对以国家建设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
现代国家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国家”的构建上,还体现在“民主—国家”构建上。“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是统治权行使范围问题,“民主—国家”则是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所要解决的是现代国家根据什么制度规则来治理国家的问题。建构“民主—国家”的目的就在于能以法律制度的方式确认其本国国民为享受法定权利的公民。公民权利是主权在民原则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主权在民和公民权利可以说是现代“民主—国家” 的两个基本准则, 并体现在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之中[3]。
我国还未成功完成对“民主—国家”的构建,国家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公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民主和法制还没有深入人心。社会发育只处于初期,行政对市场的放权还不到位,公民权利的实现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在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得不到保障等等。
二、乡土社会信仰
乡土社会信仰,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具有抽象的特征,具体化为空间的物质形态,如雕塑、建筑等,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结构、秩序等。
在我国乡土社会中,既存在民间信仰、象征、仪式等小传统,也存在儒、道等大传统,也存在从西方引入的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制度化宗教。小传统和大传统构成我国的本土性信仰,而制度化宗教属于外来信仰。外来信仰有明确的传人、严格的教义、严密的组织等,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其仪式性上。我国的本土性信仰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信仰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这是我国的本土信仰和外来信仰最大的区别之处。民间信仰、象征、仪式等小传统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都是在漫长的地区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守性。儒、道等大传统,虽然被政治化到全国范围内,但其自身仍不具有内在扩张性和外在进取性。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信仰却具有明显的扩张性,鲜明体现在其传播方式上,它们采用主动说教、劝诱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在我国的本土性信仰中,民间信仰、象征、仪式等小传统是最体现特色的一部分。民间信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全民性的信仰。据调查我国农村有70%以上村民具有这样的或那样的传统世俗信仰现象。民间信仰与象征、仪式共称为我国的“民间宗教”,如王铭铭教授所言“中国民间的宗教文化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大体系[4]。
三、国家建设与乡土社会信仰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是一个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消解和重构,传统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失落与重建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如今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端出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行为为经济利益驱动,尤其在农村地区,信仰者更多的是带有功利的目的去信仰,为发财、为保平安、为身体健康等等,信仰方式仍是传统性质的。
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作为人们心中对某种象征完美高尚对象的信服、崇拜和期望的一种精神信仰,一方面是对周边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作出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民间信仰者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
在乡土社会中,由乡村信仰产生了民众与国家和基层政权、民众与国家宗教制度、民众与民众、基层政权与国家权力等各种交织的复杂关系系统。为构建“民主—国家”并使之与“民族—国家”构建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Lun, Mary. Reconnecting Joined-up Approaches: Nation-building through State-building. SPIRU Working Paper 25,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09: V.
[2]韩奇:《国家建设: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第 49-50 页.
[3]徐 勇.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J].东南学术,2006(4):18- 27.
[4]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J].学术动态,2002(3).
作者简介:汪亚娜,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