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兰心 桃李芳华(三十五)
2015-12-07麻雯
2015年10月20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作品音乐会《燕落花枝》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金秋收获时节,国家大剧院奏响气势恢宏的“北京声音”。此次演出,是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此次展演汇集了9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的12台剧节目。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艺术高职学院与其同台,展现了现代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和水平。
副院长黄珊珊:
《燕落花枝》对北戏的5个意义
《燕落花枝》音乐会的演出是北戏音乐系将民族器乐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融入到北戏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一次有效探索,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具体举措。作为北戏演出实践的精品品牌,《燕落花枝》能够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音乐系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二,提高了专业师资的双师水平。
第三,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第四,为北京的文化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2013年以来,学院开展“六个一工程”,在培养学生、锻炼师资、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以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断深入挖掘、研究。目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以后会进一步完善,更细致、完整、富有层次地把这5个方面的意义推进下去。
音乐系主任祝真伟:
以演促学,以演促教
《燕落花枝》的曲目都是从北京传统乐曲中发掘出来的,寻找原汁原味的风格。我们从《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里选取,有的曲目经过适当的改编,有的几乎原封不动,比如弦索乐,就是原来的版本。音乐系的民乐老师和学生去大兴对“武吵子”进行采风、学习,所表演的武吵子都是跟当地艺人学的,一模一样。此外,师生们还到顺义采风,深入当地风俗。看了当地农民的表演之后,大家觉得非常震撼,被这种传统而特殊的艺术所折服。大家都很兴奋,回来后学习特别用心。
《燕落花枝》从最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教学品质,通过学生的舞台实践和师生同台来体现。学生和老师同台演出,学生会现场学到老师的演奏风格,包括对演出的专业精神,对他们以后职业生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老师们毕竟不是职业演员,以教学为主,这次也给老师提供平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上台表演,也非常好地促进了教育教学。
我们是个艺术院校又是高职院校。艺术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舞台上呈现教学成果;高职院校跟一般学校的不同点是,其他院校可能在学术性上稍微偏重一点,我们则更注重实用性。我们既是“艺术”又是“职业”,更强调我们在舞台实践中要加重分量。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舞台实践,让学生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刘侗院长一贯推行的教学理念——以演促学,以演促教,遵循了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
当今社会呼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燕落花枝》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很有意义。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规定的职责里就有“为本地区文化服务”这一项,北戏对北京文化的传承工作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燕落花枝》把重点放在发扬北京传统文化,也是根据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决定的。
这次学校特别邀请到著名指挥家胡炳旭、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大师的倾力加盟,为音乐注入了新的艺术力量。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校园优秀剧目展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学院培养的优秀人才。燕守平是北戏的杰出校友,知名度非常高,是学院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有力的说明。另外,我们打造的是传统器乐曲,京胡也是传统乐器,与《燕落花枝》的主题相吻合。和燕老师同台演奏的艾兵等都是他的弟子,体现了这种薪火相传的传承方式,再一次扣题。
邀请胡炳旭老师加盟也是教学上的需求,我们有常任指挥,但乐团运作时,必须请著名指挥家前来指导,作为强化训练,效果显著,短时间内使乐团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胡老师能接受邀请,也是对我们的认可和肯定。无论对我们的老师还是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收获。
音乐系副主任张晓红:
继承和发扬民族先进文化是
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学院院长刘侗倡导的全面、系统发展的“六个一工程”方针指导下,《燕落花枝》项目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2015年1月10日《燕落花枝》在我院少儿戏剧场进行了首演,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极大的肯定和支持,称赞北戏为北京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一,《燕落花枝》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对该项目艺术水准的检验。
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精品展演周于每年金秋时节举办,以此鼓励、支持艺术院校舞台精品的创作和生产,让新作登上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为观众展示国内外专业艺术教育的最高水平。我院《燕落花枝》是一台以北京传统器乐曲为题材的音乐会,是我国民族器乐教学、演出的第一台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征、北京特有传统音乐作品的音乐会。今年10月20日受邀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进行了演出,《燕落花枝》以鲜明的特色,被大剧院评选为今年春华秋实展演的首场演出,同时也作为展演的媒体场,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剧院对此项目的认可和肯定。同时,这也是我院音乐系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第二,北京传统乐曲音乐会《燕落花枝》展示了我们的追求。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始终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大众,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直接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我作为此项目的负责人、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在学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从项目启动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树立了以弘扬、传承和保护北京传统音乐为己任的宗旨,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把握音乐会的主要内容和表演形式,力图做到有史可依、有谱可循,全力打造一台展示北京音乐历史文化面貌、展现北京传统音乐神韵的音乐会。
我们以传统音乐为依托,以音乐系的教师和学生为排练、演出主体,做了大量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多次到民间采风,到大兴区向民间艺人学习,还把民间艺人们邀请到我们的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经过反复学习,终于掌握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吵子”这一特有的表演形式。这个节目也成为《燕落花枝》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我国理论界樊祖荫、秦序、项阳、陈树林等权威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仔细的研讨和论证,在得到了专家们充分的肯定后,我们带着专家们的鼓励,不断进行加工和提升,终于把北京传统音乐作为活态艺术形式呈现在了舞台上。
第三,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古都北京自金、元、明、清千年以来,汉、蒙、满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以皇权、宗教与民俗为核心,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曲目浩繁的传统器乐宝库。其中,众多历史丰厚的乐种都积累了系统的曲目,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并伴有具备自身特色的传承方式和传承体系,汇就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文化在她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习惯以及薪火相传的传统。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综合艺术院校,我们不仅承担着常规的艺术教学任务,也担负着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不断扩大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社会影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传统音乐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接班人。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