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时代之万象
2015-12-07汤志诚
汤志诚
什么是人类?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可笑。虽说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究竟为何物”这样的问题,人们多少还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人类,具有高度智慧的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动物。强壮的下肢与弯曲的脊椎支撑着躯体直立行走,被解放的上肢与灵巧的拇指能够制造工具。与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猿猴相比,人类拥有着绝对的颅脑容量优势,也装备着动物界最大比例的生殖器。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拥有着庞大的种群规模和复杂的成员关系结构。丰富的情感机制让人类不断上演着爱恨情愁,游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同时扮演着天使与恶魔的双重角色。
但是,如果仅仅以这些来概括人类,未免有些“无毛猴子”的感觉。但凡谈论起伟大的人类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辉煌的古堡、繁华的都市、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翱翔太空的人造天体,以及笼罩全球的通信网络。比起凡胎肉体的“人”本身,其所创造之物反而更能传承“智慧文明的结晶”与“人的意志”。我们人类更像那微渺的珊瑚虫,个体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无足轻重,然而一旦形成组织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超有机体,其迸发的创造力足以生成生命界最壮观的浩大工程。当小小的珊瑚虫纷纷死去,那积淀而下的尸骸残骨却恰恰凝聚出了一个更为巨大的生命体。岩石,肉体;无机物,有机物;静态的数据载体,或是动态的信息处理者——这一切的一切,不论生死,都成了这头巨兽生命运转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范畴正越来越集成化。尤其是在科幻领域,当机械义肢与上载记忆备份的大型服务器成为家常便饭,当智能机器人拥有完备的人类意识模式后是否应该享有“人权”这样的问题无法再回避时,“人类”这个概念将不可避免地被拓展。
自然人的肉体将不再被当成区分人类个体的判定标准。届时的人类就如套上了螺壳的寄居蟹,其衍生出的外部加载软硬配件与原生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而肉躯则仅仅是各色“器官”的其中之一。
闲话不多说了,在后人类时代,人类社会到底将发生哪些方面的演化?根据当下的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我们不妨来揣摩一二。
被置换的人体
平凡一天的清晨,一对老夫妻早早地起了床。老头儿戴上老花眼镜读着报纸,老太太则佩戴着助听器欣赏着早间音乐。当可口的早点送到面前时,老两口安好了假牙,心满意足地笑着享用起来。餐后茶余,老先生拄起拐杖打算出门走走,老伴儿赶忙递上一张便签:“记得回来时买些东西,可别忘咯!”
从上述的生活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功能逐步退化,越来越多的辅助性器械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维持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道具:老花眼镜、助听器、假牙、拐杖、便签……其功用从强化感知到辅助运动、帮助记忆,各种小用品弥补着人体衰弱的器官所欠缺的功能。我们的肉躯一点点地被置换着,而正是这样的置换,让人类得以抵御“衰老”这一残酷的自然法则,让“支配自己的身躯”这样的简单愿望得以突破时间的枷锁,日渐延续。
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辅助性道具正朝着智能化、便捷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能够顺利爬上楼梯,人们发明了载人爬楼机;而坐式淋浴装置稳固人体的设计,使得老年人入浴的安全隐患大幅度降低。这些产品在过去看来,就如同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未来生活家具设备,如今,它们却已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雨后春笋般地逐一展露。
按照这样的趋势,老龄人外骨骼大流行的时代或许并不遥远了。NO,NO,请放弃脑海中钢铁侠的形象。本期话题中的外骨骼与军用单兵机甲无关,可没人希望老爷子们打扮成铁皮罐头。相信看过“X战警”系列的科幻爱好者一定记得,当X教授不幸半身瘫痪之后,一副金属脚架使他重新获得了站立、奔跑的能力。
借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套单纯用以扶持衰老人体的外骨骼的样子应该更接近“骨架”本身。脊背部分的贴身扁平状金属脊椎能矫正老年人的站姿,避免肌肉的衰弱导致脊柱进一步弯曲。保护着髋骨的环形支架连接着下方的护腿,每当系统检测到重心失衡,腿部外骨骼便会无视反应迟钝的人体指令,强制性跨步,从而避免跌倒。上肢的护腕则过滤着因肢体颤抖产生的杂质信号,让穿戴者不再出现抓握物件时的定位困难。沿着脊椎而上,罩着头部的是护目镜与耳罩。当你眺望远景或拿起食品包装罐头时,镜片会自动调节焦距,将最合适的影像投入到你的视网膜。倘若自觉记性大不如前,只需询问腮边的耳麦,语音提示便会将出门前的行程安排一一报来。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老者将与青年一道在街上健步如飞。人们不会对身穿辅助性外骨骼的老年人投去新奇诧异的眼光。公共交通工具中,给老人让座这一问题将被渐渐淡忘。没有人再需要担心是否会撞到摇摇晃晃的老太太。
当一个人上了六七十岁之后,孝顺的子女便会送上一套外骨骼。“配架”将代替“拄拐”成为上了年岁的标志。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外骨骼所需要的智能配件也逐年增加。部分老人或许会因为气短力衰而无法顺畅地发音交流,这时候便需要智能微表情捕捉技术,通过鉴别口唇、眼眸以及肢体的细微动作,像经验丰富的居家阿姨那般熟练地判断出老人想表达的大体意思,转而以电子语音播放。
诸如此类的挂件不断地加载,以至于发展到最终,高龄乃至超高龄老人身上携带的功能性配件的数量往往会大于人体当下可用器官的数量。人类是否会因此而演变成半机械生物,或者干脆一鼓作气地升级为灌注了人类意识的金属生命体?以目前的技术程度来看,那样的未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但在肉体寿终正寝之前,将老年期的生命阶段置换为“机壳期”,这样的生存模式的可能性看起来却无比地自然而然。
斑纹,不一样的斑纹
说起斑纹这东西,人们一定不会陌生,但却几乎不曾重视其实用价值。我们的生活中不乏斑纹的应用。从服装到家具,斑纹作为装饰性图案随处可见。
但有一种斑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分布广泛却并不美观,以至于人们大多不屑仔细多打量它几眼。然而生活中没有了它,那么我们当下的信息化物流体系将难以维持。
这便是二维码。
曾几何时,我们已习惯于无数次地扫描它们以进行身份验证。在这仰赖于电子信息管理的社会中,二维码俨然成了虚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身份鉴别标示。然而,这种通过斑纹识别身份的策略却并非由电子社会首创。野外科考的动物学家会观察斑马、豹子、老虎之类的动物身上各异的斑纹形状,以识别种群中不同的个体。即便有些动物本身并未自带天然斑纹,那也不打紧。鳄尾上的鳞片会被人为地修剪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缺口,参差排列。农科院的小猪仔的耳朵边缘永远是坑坑洼洼的。比起在动物身上挂标签,这些刻意制造的轮廓残缺所形成的永久标志更加耐用和安全(避免外挂标签反复摩擦创口形成感染)。
结合上述信息,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倘若将电子识别二维码与生物斑纹识别技术相结合,那将会出现一幅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正如工业产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山寨假货,农业领域也不乏冒名之辈。为了防范李鬼浑水摸鱼,企业主们想尽一切办法标注自身的产品——螃蟹被带上了指环,鸡蛋被打印上了身份序列号。所有这一切只为一个目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组可查询产品身份的编码,方便质检部门检索完整的产销责任链。
但随着山寨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外挂式的身份识别标记难免存在被复制的风险。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中的身份证理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它与主体不可分割,因而不会遗失;与产品同期形成,一旦产生后期便不可篡改,从而避免了外源盗版信息的覆盖加载。
随着基因技术的成熟,让农产品自身出现身份斑纹以取代当下的激光打印并非遥不可及。动物的黑色素、植物的花青素,这些生物自带的天然物质在基因编码师的设定下,排列出形形色色的二维码。或许在后人类时代的市场上,你会购买到蓝绿斑纹相间的卷心菜,或者以彩色鱼鳞清晰地拼凑出养殖户企业LOGO的水产品。这样的斑纹并不一定局限于生物体表面,动物的骨膜、植物的内芯……身份斑纹将无处不在。即便是表层斑纹被人为刻意涂改或破坏,也无法掩盖产品的真实信息。更有甚者,可将身份斑纹制作得微妙精致,却又遍布全身,宛若豹子的花斑毛皮,给制假仿冒带来极高的难度。
这样的身份验证技术同样可用于人类。在后人类时代,形同胎记的先天性斑纹将出现在每个人的躯体之上。手腕、脊背、足心、舌头、颅骨的内侧,不同部位的斑纹可单独运用,也可交叉验证,分别使用于不同级别的身份验证场合。这些斑纹好似DNA的快捷图标,取代着传统身份证,将生物人的基因信息与电子数据中的公民注册信息紧密相连。往后的人类只需伸出手臂,随意地将体表的斑纹暴露于扫描仪之前,便可轻松方便地提交自己的公民验证信息,再也不必为身份证件的遗失而操心令人头痛的补办手续了。
亲子鉴定与遗体辨识的工作也将因此得以简化。只需扫描二维码,【父系家族编码】-【母系家族编码】-【父亲身份编码】-【母亲身份编码】-【本人身份编码】,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可以从斑纹二维码的各个部分提取而出。法医们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从今往后,纵然发觉一具被焚烧得焦黑、再无半点活组织的残缺尸骸,或许也可以通过扫描牙齿横截面犹如树木年轮状的斑纹查询出尸主的身份。
宠物也来凑热闹
“我儿子就是太淘气,老喜欢啃拖鞋。不过用报纸卷成纸筒抽他就老实了。”
“我女儿也是,总爱和沙发过不去。这不,新买的沙发又让她给挠烂了。听人家说,得在沙发边沿贴上双面胶才行……”
千万不要以为谈话的两人是在交流育儿经。在当今社会,习惯于将宠物称为“子女”的饲主还真不少。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人们在经济水准日益提高的同时,生活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大家子人同住一所大院的场景将越来越难见到,分居各地的父母、兄弟、子女通过网络电话彼此联系的纽带模式慢慢成为主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带孙子,越来越多的娱乐活动涌入了夕阳社会。缤纷而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让人们感到充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体会到这种繁华的忙碌所带来的疲惫。一份简单清淡的情感生活需求,就如夏日里解暑的绿豆汤,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宠物这种亲密却单纯的生活伴侣所吸引。
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们给宠物植入芯片,编排完整的身份注册信息。专业的宠物学校与经验丰富的宠物训导老师,将负责改正调皮宠物的坏习惯;随处可见的宠物医院为宠物们提供最及时的医疗服务;而超市中触手可及的宠物食品、宠物玩具、宠物香波等全方位的宠物用品琳琅满目。或许人类自身还未意识到,我们已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一场变革之中——那就是将宠物这个非人类的角色彻底融入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运转体系之中。人类社会正不断地扩容,这不仅体现在满足宠物需求的物质设施这些硬件设备上,还体现在宠物管理法案的完善化、宠物身份认识的观念改变(不少西方家庭认为宠物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将宠物的名字记录在家庭成员名单上),以及宠物职业的逐步开发上,而这些软件设施的发展也预示着——宠物的定义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被人饲养的供玩耍观赏用的动物”。
事实上,宠物对人类的实际功劳也着实不少。一个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每夜都有窒息而亡的风险,家属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病人的安危。然而,无论再怎么尽心尽责的保姆也无法忍受长年累月的陪夜监控。因此,诸如此类的看护型保姆的薪酬是相当昂贵的。然而,一条敏感、忠诚、训练有素的宠物犬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需要高额的工资,仅仅是发挥动物的天性,便可夜夜守护主人。不得不承认,与人类成员相比,宠物在某些工作上存在先天性的巨大优势。
近些年,美国社会为不少“英雄犬”与“英雄猫”颁发了奖章。这些萌宠或是及时发现了主人的糖尿病,或是救主人于水火灾难之中,抑或打退了入宅伤人的侵犯者。人们看待这些动物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朋友”或者“亲人”的感情。
一个交融的社会体系中,各色人等都能获得法律给予的同等社会地位。在科幻作家的脑海中,人们甚至构想过不同星球上的外星种族共聚一堂,互为联邦公民的和谐社会结构。但或许,最先介入人类社会并获取公民权的异族,并非某个来自遥远星系彼端的智慧种族,而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发展、经历了时代磨合的那些宠物。
届时,公民户口本的家庭成员会多出一栏——宠物。这些陪伴着人类的动物将获得法律赋予的“亚公民权”(在法律上被当作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看待),享受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拥有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并且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和薪水。当它们违法犯事之后,宠物代理律师将出庭为其辩护。
动物世界的阶级分化由此开始。当不具备“宠物”身份的动物被人合法猎杀的同时,它们的同族却可以高枕无忧,大摇大摆地在人类社会中穿行。哪怕只是一只臭名昭著的褐家鼠,只要其体内埋有宠物芯片,脖子上佩戴着宠物项圈,它的生命也将得到法律保障——当然,它还是得提防“目不识芯”的猫咪……
这样的社会看起来有些荒诞和滑稽,但绝非没有可能。一方面,宠物加入人类社会在客观上弥补了人类自身功能的不足,也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这让社会的管理体系和伦理道德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过正如“人类机械化”或者“机械人类化”这些不可避免的时代问题一样,“宠物公民化”也将是后人类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块试金石。
是福是祸?只能听天由命咯。
【责任编辑:刘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