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
2015-12-07胡俊鹏沈济南梁芳
胡俊鹏+沈济南+梁芳
摘要:本文研究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方法,用通俗的语言引入课题,用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工作原理;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27-02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1]下面是我总结的几条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经验。
一、用通俗的语言引入要讲授的课题
每一次课题的引入都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高质量的课题引入就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好学生的兴趣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来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那么在你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机?然后学生们经过短暂的讨论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的会说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有的会回答玩游戏看小说,还有的会回答网上购物等等。[2]通过一个提问调动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我会做出总结: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页面。接着我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计算机的运用这么广泛,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计算机是怎样产生的,计算机又是怎样组成的以及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抛出这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然后就针对这些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授。
在讲计算机是怎样产生的这个课题的时候,先跟学生讲述一些计算机产生的历史事件,例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人的个人事迹等等。这样通过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典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对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然后提出我个人对计算机本质的理解,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模仿,计算机是模仿我们人的大脑而设计出来的,所以计算机也有另一个名字叫电脑。最开始发明计算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计算能力,辅助人脑进行计算,计算机实际上就是对人脑功能的一个延伸。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抓住这点,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本上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时候就可以拿人脑来进行类比。
在讲计算机是怎样组成的这个课题的时候,同样也是拿人脑来和计算机进行对比,组成计算机的五大部分在人脑上都有所体现,[3]控制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央处理器,就像我们的大脑的中枢神经一样,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件进行有序的工作,而运算器,负责对外部输入的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这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具有逻辑判断和算术运算的功能。存储器对应我们大脑的记忆功能,输入设备负责把外部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就像我们的五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接受外部的信息由大脑进行处理。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输出到外部设备上去,可以理解成我们把大脑计算机的结果通过说、写的形式告诉别人。通过这种通俗的语言、形象的类比,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接受计算机组成的五大部分的功能。
二、模拟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理解相关知识
在讲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这个课题的时候,采用模拟计算机工作过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4]模拟是对事实的再现,计算机在工作时其过程和原理我们无法看到,但有部分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而且也懒于去思考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这样就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在课堂上人工模拟计算机工作过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让计算机来计算3+4*5-6这个算式,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如果直接跟学生讲计算机是怎样工作而得到计算结果的,学生可能会存在很多难于理解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我会随机找一个学生来进行提问:请这个学生计算3+4*5-6这个算式并把结果告诉我。这个学生就会在纸上或者口算得出结果,然后回答我结果是17,这个结果显然学生都可以正确地回答出来。这个时候,我就会告诉学生,刚才他实际上就模仿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首先我向他提出问题,就像是对计算机输入了一条指令,要求计算机计算3+4*5-6这个题目。计算机通过输入设备接受了这个计算任务,就像这个学生通过耳朵听到了我提出的这个题目,或者通过眼睛看到了我写在黑板上的这个题目。这就是计算机从外部设备进行输入的过程。学生在接受了题目后就要进行思考,在纸上或者大脑里进行计算,就像计算机通过控制器和运算器进行数据的处理后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像计算机在接受了任务后进行计算得出一个结果的过程。然后学生会告诉我他的计算结果,就像是计算机在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计算机结果一样。这就是计算机的工作过程,通过这个简单的模拟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有了形象的理解。再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步骤,这时在学习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后再引出指令和程序,同样也可以用模拟的方法,学生也就可以充分地理解指令与程序的基本概念了。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在讲授新的知识点之前,针对当前学生的现状,把要讲授的知识转化成几个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进行思考,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5]
例如在跟学生讲计算机的存储器的时候,根据存储器的特点可以把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为什么需要外存储器呢?把存储器比作人的记忆装置,结合人脑的记忆功能,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任何需要记忆的东西是否都是保存在人脑中?若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那个人是怎样来进行记忆的?人脑记忆的东西是否能长久保存?为防止遗忘我们会采取什么措施?根据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总结出人脑记忆事物会有遗忘的情况,但我们可以采用记录的形式记忆事物,那么人记忆事物的方式就可以分为大脑记忆和记录记忆两种形式。再结合计算机存储器的工作情形,计算机存储器也可以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大类,并且结合人记忆的形式,可以很好地理解内存储器的存储速度快、容量小,外存储器速度慢但容量大的特点。这样就又为学生归纳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的特点,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四、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事例,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计算机数制”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应用了哪些数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十进制,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初步列举出我们生活中还用到的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三十进制、六十进制等等。通过研究十进制的计数方法,进而可以推导出其他进制的计数方法和互相转换。然后再提出计算机中为什么使用的是二进制而不是其他的进制?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就可以引导出二进制的特点以及计算机中是怎样用二进制来存储数据的。
五、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这个思想,计算机的学习除了理论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计算机基础课区别于其他公共课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操作性很强,学生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解知识如果不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除了计划内安排的实验课要让学生多动手、多提问、多讨论外,还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实践。特别是对网络的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对不懂的问题,不懂的操作多通过网上搜索解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这门学科发展得太快,特别是一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课堂上学到的往往不是最新的,每过几年都有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出现,如果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6]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现场模拟演示、深入浅出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从而让学生去自已发现学习的规律,进而认识规律反过来指导今后的学习。惟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老师才能更好地上好计算机基础课。
参考文献:
[1]任志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山西科技,2010,(02).
[2]姜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10).
[3]庄美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4]邓超.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科技,2010,(16).
[5]徐国海.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层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6]季凌云.浅谈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科技信息,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