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有傲骨 凌寒独自开
2015-12-07忘川
忘川
慰问升旗仪式护卫方队的文艺演出中,我又一次观看了杨菲的表演。这是一个初秋的夜晚,气温却丝毫未见消减,正是民间谚语里“晚立秋,热死牛”的数伏天。演出举办的场地是官兵们平日里集会的礼堂,偌大的空间里,四面开着门和窗,并没有寻常人家炎热季节里常用的冷气。任是再不怕热的体质,也不断滚下汗来,让人难以想象穿着一袭演出礼服长裙会是怎样的感觉。报幕后少顷,杨菲款款步上舞台,妆严心淡的模样——致意,开腔,生发,渐入佳境,有许多燥热不见了。台上的人唱得投入,台下的人便也听得专注。生就清脆妩媚的嗓音响彻,穿云裂帛,四座里精神为之一振。“……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余味悠长的结句终了,以纪律严明著称的特殊观众们即刻爆发出洪水般的掌声与喝彩,打破了温热的闷。
杨菲,北京歌舞剧院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协北方鼓曲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1994年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师从梅花大鼓名家花五宝,毕业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工作。2003年调入北京歌舞剧院。2009年创办“杨菲曲艺培训班”招收各阶层学员已近百名。2015年成立“青春鼓曲社”填补了北京文化市场鼓曲专场演出的空白。这份艺术简历读过一遍,成绩斐然。跃然纸上的几行字迹,安静地折射出她从天津卫到北京城跋涉过的时光。
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一头撞进曲艺行
1978年,杨菲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区五爱里,这个地方虽说不大,却因为诞生了快板书大师李润杰先生而变得有名。跟李润杰先生住街坊,地利之便使得杨菲从小就见过骆玉笙、张志宽等不少曲艺名家,艺术的熏陶在不经意间渗透进她的生活里,悄然在她的生命里种下一颗种子。
小杨菲成长在一个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照料她日常的姥爷成了最亲的人。祖孙相处的时光对她影响颇深。姥爷爱好唱评剧,是资深的评剧票友。陪伴小杨菲的日子里,他常常有意无意地讲起很多奇闻轶事、古代诗词、民间禁忌等话题,这恰恰成了对小杨菲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启蒙。
一天,祖孙二人走到天津的老南市“三不管”地界。天气寒冷,杨菲的小手一直揣在姥爷的防寒服口袋里,一边走,她一边跟姥爷聊天,她清楚地记得老人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地儿以前叫中华曲苑,现在都改成百货公司了。唉,那些老玩意儿啊没处听去了,那些好东西呀都没了……”老人说出这些话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并没有期待年幼的外孙女作出什么回应,而听了这些话,小杨菲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个字、每句话都重重砸在她幼小的心里。一方面她心疼着感情深厚的姥爷,另一方面她甚至隐约地开始担心属于旧时光的好东西都不见了。这好似一根针扎在她的心里,虽说日后是因为诸多现实原因综合作用而走进了曲艺的大门,但这件模糊而清晰的往事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牵引。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播出连续剧《四世同堂》。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一个文化现象引起一阵文化热潮。杨菲觉得自己真正喜欢上曲艺就是在那个时候。每天放学她背着书包一路小跑着回家,同学都问她干吗那么着急,她就答自己饿了,要早点回家吃饭。其实,她是急着回家看电视剧,更确切地,她最期待听那段《重整河山待后生》,天然亲切,由衷地喜欢。杨菲的父亲告诉她电视里播放的叫做京韵大鼓,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艺术样式。对曲艺艺术亲近和好奇的奇妙感觉因着一曲脍炙人口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藏在了一个女孩子的心里。
老天爷给饭吃,杨菲生就一副“小号花腔女高音”的嗓子,小小年纪就把《知道不知道》《我爱你塞北的雪》《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歌曲演唱得有模有样,一度,她曾经觉得自己就是唱民歌的材料。初三毕业,当她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字样赫然在列。不同于大多数人填写志愿书时的忐忑和犹豫,杨菲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问父亲:“爸,这不就是《重整河山待后生》嘛?!”父亲答:“可能是吧。”随后,杨菲把其中三条志愿都填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其他两个志愿填了天津师范学校和天津音乐附中。经过专业考试,她以优秀的专业成绩被志愿报考的三所学校同时录取。俗话说,一个姑娘不能许三个婆家,需要在这三所学校里选一个考查文化课,做选择的时候到了。杨菲当时十几岁,正是爱美的年纪,有可能站上舞台的吸引力对她实在太大,小小斟酌一下,她当即选择了北方曲校。文化课的考查很顺利,杨菲如愿以偿地进入北方曲校学习了,这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颗赤子心 三个艺术梦
考取了梦寐以求的艺术院校,意味着接下来的人生能与曲艺结缘,杨菲实现了她的第一个艺术梦想。更幸运的是,当时在学校里授课的有骆玉笙、花五宝、王毓宝等响当当的名师,杨菲一直觉得自己能赶上那个年代很幸运。老师通过学生各自的条件分配了学科,杨菲因为是比较清脆的高音,被分配到梅花大鼓组,时隔多年她才知道当时正是日后的恩师花五宝选中并要走了她。由于接到录取通知书过程中有些波折,杨菲到曲校报到足足比别人晚了一个月,而这成了她与师父培养了深厚感情的一个起因。为了赶上进度,花五宝老师经常到杨菲家给她“吃小灶”;加上花五宝老师搬家、装修、爱人去世等一连串事情的发生,让杨菲留在了老人身边,直到现在,把她当作最亲的亲人看待。
杨菲深知老师的偏爱不能代替自身的努力,于是她常常在学习中付出数倍的刻苦。别人学习一段曲目的时间,她总想多学几段,常常废寝忘食。到毕业时,她已经掌握16段作品,用行话讲叫“活比较宽绰”,其中既有传统曲目,也有现代曲目,为她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菲并不出身于艺术世家,父母都从事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现实让她在曲校三年的学习期间根本没做进入专业院团、成为专业演员的梦。好强、乐观的性格使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快毕业时,自己开着小摩托车找到了武警文工团。从唱歌、弹琴、说相声、跳舞、主持节目到琵琶弹奏,她不知疲倦地一通展示。面试她的团长说:“你会的还真不少,回去等消息吧。”那时候没有手机,她留下了家里的电话。过了两三个星期,直到武警文工团派车接她和她的父母去团里参观,她才知道自己的“试一试”竟然考取了。被武警文工团录取的同时,毕业前天津市曲艺团的招考,她也顺利通过。再度面临抛来的选择题,杨菲郑重选择了进曲艺团,因为这才是她专业道路上梦寐以求的必经之路。进团圆了她的第二个艺术梦想,她隐约觉得未来的路更宽敞了。
命运总在刻意考验她似的,进团之后的道路走得并不如想象中顺畅。当时她还年轻,对于艺术上的事有时想不明白:她甚至觉得“唱二十多分钟、哭了半天我跟谁呀?”因为并没有一心扑在业务上钻研的觉悟,她开始有闲暇将目光放到其他一些事情上。比如,报考天津师范大学继续学习深造。这一来,不想反而歪打正着,得以有机会从乐理、民族声乐、民歌的艺术处理等方面系统化学习,这段经历对她产生了重要启发:“演唱梅花大鼓时连线更多一点,以柔化梅花大鼓中铿锵的东西,从而实现连贯、优美的艺术效果,这其实也正是骆玉笙提倡的鼓曲音乐化处理。如此,听众更容易接受,艺术有更多的可能得到弘扬。”有了考学深造的经验,杨菲上学上了瘾,总感觉自己像块海绵,需要更多的知识充实和滋养。她的下一个目标用她自己的话形容是“贼大胆儿”,她跟自己较劲似地锁定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央民族大学。这所学校当年在天津的招生计划只有一个指标。她悄悄在心里告诉自己:假使考不上,权当上北京玩儿一趟。别人考个十分八分就出来了,而杨菲的专业课整整考了四十五分钟。原来,她拿着鼓板踏进考场,一边小声放籍薇老师的原版卡带,一边唱了一段《黛玉悲秋》。主考官并不知道她演唱的是梅花大鼓,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各个主考老师轮番发问,原本紧张的一场考试竟然几乎变成杨菲的“主场”,主考官和应试者像朋友一样聊了整整四十五分钟。2002年,杨菲用一曲梅花大鼓赢得了中央民族大学专接本专业课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学号是难忘的“2002001”。这次戏剧化的有趣经历让她从心底里再一次认识到曲艺艺术的魅力,她更加笃定地认定传承鼓曲艺术是她值得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边工作边学习,杨菲在天津与北京之间一趟趟折腾。团里韩宝利老师等前辈的理解和支持让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当学业上取得长足进步,花五宝老师将杨菲收为关门弟子。天津拜师现场来了苏文茂先生、赵玉明先生等很多名家,其中还有时任北京曲艺团团长的种玉杰。仪式上的展示环节,杨菲唱了一段《十字西厢》。种老师认真听罢道:“我们北京曲艺团时隔二十多年没有吸收新鲜血液,这次决定招新。”花五宝老师第一个站出来表态:“杨菲你得去。”经过考试,2003年,通过“曲线救国”的办法,杨菲先进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全国后备人才尖子班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后,进入北京曲艺团。这一契机,帮助她实现了第三个艺术梦想——进京。从个人角度来讲,杨菲的亲朋好友都在天津,她的根在天津,然而为了不负师父的期望和传承艺术的使命,她来到北京继续打拼:“我觉得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充当某个角色,这让我毅然决然闯荡京城,并且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回首一步步实现的三个梦想,杨菲如是说。
“折腾”坚定选择
追溯过去的青葱岁月,杨菲实在是个“很能折腾的人”。她曾经涉足很多行业,比如开服装店、美容院、西餐厅、夜总会等等,并且并非玩票性质,是真干。父母亲告诫她:“折腾什么呢?好好唱你的大鼓。”她说:“老爹老妈,我可以不干这行,但是我一定要知道这是出哪门,进哪门。”老人们了解到女儿是希望多积累些人生体验,便也不再反对,而是尽可能支持她的选择。做服装生意时,常常需要去石家庄、北京动物园等地进货。肩上扛的大包比她人还大,又买不到火车票,她将就买张站台票,把进的货和衣服往空地上一扔,就能躺在上面睡觉,还能一觉睡到天津。聊起那些苦日子,她眼前像过电影似的,描述很有画面感,让听的人可以想见当时的状况:“那时候火车很慢,牛车似的,上北京动物园进货我借了朋友的一辆夏利,大过年正好赶上数九天。为了省钱,我把车停在停车场里,人睡在车上。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先不说人冻成什么样了,车门冻得都打不开了。因为车外边很冷,车里边有呵气,冷热一结合把门给冻上了。”说起受的这些罪,她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艰辛的体验于她早就成为一笔特殊的财富,警醒着创业和守业的不易,磨练了她的意志,坚韧的身心更加坚定了她从艺的选择——当2002001号录取通知书捧在手上,她义无返顾地“把所有除艺术以外的东西都刷干净了”,这是一次思想上的“清零”,手中的生意该转让的转让,店面该退租的退租,此后她的脑际里就只剩下“钻研艺术”这件事。
“青春”——传承关键词
在曲艺理论家戴宏森老师的提醒下,2009年,杨菲将梅花大鼓的申遗提上议事日程。那段日子里,她白天演出、排练,晚上一字一句撰写申遗资料,将梅花大鼓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濒危状态等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这个过程中她走访了吴文科、王作楫、常祥霖等专家,向他们虚心求教,得到认可之后再反复论证,将经证实确认的东西做成了申报片。她像着了魔一样没白天没黑夜地干,通过申遗工作,把梅花大鼓翻了个“底朝天”,客观上厘清了概念,理顺了脉络,也使传承中不正确的东西也得到了校正。2009年10月,梅花大鼓成功申报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在申报过程中,杨菲列举了不少梅花大鼓的濒危状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后继乏人。为了培养后继者,她成立了“杨菲曲艺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她义务教授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由于喜欢和接受京韵大鼓的人较多,她在教授京韵大鼓的过程当中再留意学员的天资,从中选出条件适合的人学习梅花大鼓。由于原有的培训场所渐渐不能满足长期按时使用的需求,她几经周折租下喜马拉雅宾馆的一间房子,为了交上大笔的房租,又卖掉了天津的一处房产。租房剩余的钱用来添置了三弦、琵琶、扬琴、四胡等乐器,有爱好者来上课,人到就行,其他一切一应俱全,她把工作室当成了第二个家,拿出拼命三郎的姿态来——课一直没停,好多学员来来去去……上课的人们来自不同地方,从事各行各业。杨菲悉心传授,因材施教,其中不少人心中就此种下了曲艺的种子,继而把这门影响了自己生活的艺术传播到各个领域,进而影响了更多的人。艺术的种子一旦生根便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真正的传播意味着无论人走到哪里,深种的情结早已融入血液。几年来,杨菲曲艺工作室已先后培养了近百位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前往学习和感受鼓曲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工作室的成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鼓曲艺术的“入口”问题,那么经年学习之后的“出口”问题又让杨菲费了不少思量。经过思考和调研,2015年,她在中国曲协的支持下,在和平里街道的帮扶下(提供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作为经营场所),联络了来自京、津、冀、鲁、豫、晋等地的青年才俊,牵头成立了“青春鼓曲社”。此举填补了北京文化市场的一项空白,鼓曲专场演出有了自己的阵地,结束了过去北京的鼓曲观众必须前往天津观看鼓曲专场演出的历史。这一次,杨菲甚至不惜打破了她做事业不用家里钱的惯例,动用了母亲留下的遗产。在母亲罹患癌症,陪伴左右侍疾的日子里,母亲眼看着杨菲对事业的痴心和不易,心疼女儿,嘱咐她说:“你这么不容易就把家里的钱动动吧。”尽管用尽一切办法,杨菲的母亲还是走了。在决定成立青春鼓曲社的时刻,她破例启用了母亲单位报销的11万元医药费,她感到母亲会愿意让她把这笔钱用在这里,她用这种方式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
北京鼓曲观众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在这个适合青年人成长的环境下,青春鼓曲社成了一个在守望中成长的团队,“青春”二字,名副其实。从2015年2月28日第一期起,每周日下午演出,风雨无阻。杨菲和她的团队执着着,担当着,用行动履行着对艺术的一个承诺。她期望在青春鼓曲社运营过程中,与团队中的青年人们教学相长,使他们从理论、技艺上磨练提升,增强对艺术的信心和责任感,“假如只有我一个人奋斗,再热情也有限,只有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留在曲艺的舞台,这个行当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绽放”——用最美的中国声音传唱最美的中国故事
“用最美的中国声音传唱最美的中国故事”——杨菲觉得这说法简直太贴切曲艺了。
2 0 1 4年,她做了一部微电影——《中国Style》。这次创作的源起来自于她一次去儿子学校开运动会的经历:从主席台上的老师们,到台下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们齐刷刷地边唱《江南Style》,边大跳“骑马舞”。这个当时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场面却大大地刺激着杨菲的神经:“他们边唱边跳,几分钟的时间里我感到自己的心碎了一地,我甚至听到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我想,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哪去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的精神遗产哪去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真正该为之骄傲的东西是什么吗?”在心底一连串追问驱使下,她马不停蹄地找到自己的团队商量,北京影协的朋友从旁出谋划策,大家一拍即合,微电影《中国Style》诞生了。影片讲述了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曲艺人坚守和传承的故事。为了推广曲艺,主人公遭受了不少来自社会的冷眼,甚至是自己亲人的不理解。通过一个契机,主人公取得了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儿子帮助妈妈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期得到焕发和提升。影片中真挚的情感和浓浓的中国元素征服了不少挑剔的观众,作品一经推出即获得六项国家大奖和一项国际大奖,目前网上点击率突破25万。这次创作的成功印证并且揭示了传统艺术通过丰富自身焕发青春的可能:“曲艺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变的是深厚的底蕴,醇厚的唱腔;变的是载体,是途径,是形式。”这部微电影投射了某一部分杨菲的影子——追求艺术的脚步停不下来,她永远不会忘记恩师的教诲,“梅花大鼓是一个有傲骨的曲种,凌寒独自开。要想从事这项艺术,你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