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打比方”在科学重难点突破中的应用
2015-12-07朱凤春
朱凤春
摘要:浙教版的初中科学是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目。其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由于太抽象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突破。语文中“打比方”和“拟人化”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打比方;拟人化;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238-02
初中的科学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的学科,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的内容。这对授课老师是很大的挑战,但同时,学生也容易在变化莫测的学习中找到对科学的兴趣。初二的科学是初中科学教育的一个转折点,从初一的观察性学习到初二的探索性学习,不管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科学的学习后,普遍反映知识难度太大,学习比较困难,导致不少学生,特别是一部分女生接受起来比较慢。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重难点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直观性非常重要。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方”。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根据作者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形象化化教育使知识点更加简单易懂的方面进行简单的举例。
一、“打比方”教学在“物体浮沉条件”中的应用
浮力这一节的学习是继密度和压力压强之后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该节的知识往往综合密度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判断物体沉浮条件时,如何根据液体和物体密度大小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学生往往难理解,且不易记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浮沉情况,请根据物体的重力和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判断。
1.一个密度为1.2×103千克/米3的物体浸没入水中,试判断该物体是否下沉?(答:下沉)
2.一个密度为1.0×103千克/米3的物体浸没入水中,试判断该物体是否下沉?(答:悬浮)
3.一个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物体浸没入水中,试判断该物体是否下沉?(答:上浮)
4.一个实心铁球浸没水银中,试判断铁球是沉还是浮?(答:上浮)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物体的浮沉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通过受力推导了浮沉与液体和物体密度的关系:
以悬浮为例:F浮=G物→ρ液gV排=ρ物gV物
∵物体浸没
∴V排=V排,约简得
∴ρ液=ρ物
其他类推可得:
F浮>G物→上浮→ρ液>ρ物→漂浮
F浮 F浮=G物→悬浮→ρ液ρ物 我们如何来记忆呢?当物体的密度比液体密度大时,物体比较厉害,液体休想把它抬起来来;当液体和物体的密度相同时,液体此时就认为物体是自己人,那么液体就说你在我里面任何地方都可以,因为大家是自己人嘛;但是当物体密度比液体小的时候,此时液体就来劲了:你密度这么小,别想到我里面来,出去出去!给我乖乖待在液面上!这样记是不是方便多了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特殊物质替代法”将该知识落实:学生都有石头投到水中下沉,塑料在水中上浮的生活经验。如能将这样的生活实例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把复杂单调的知识投入生动活泼的日常人际关系中,给抽象的知识以丰富的生命活力。增加物体课堂的趣味性。 二、拟人化教育在“溶液”的应用 1.饱和溶液。在定义饱和溶液的时候,有诸多的限制条件。严格的定义是: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强调这种溶质。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深刻?我们可以这么比喻:夏天某同学吃了两碗饭吃饱了。我们必须限定一定的季节(即温度)、某人(即一定的容量)、吃饭吃饱了,那么可能季节不同(温度不同),人不同(容量不同)就没有饱,也可能其他都相同,饭是吃饱了,但是还可以吃水果等。据此同理。 2.质量分数。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起先发现质量分数是小学数学的问题,应该不难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个概念与饱和溶液一样,看似简单但实际抽象,对于科学和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比较费解!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最熟悉的生理盐水浓度引入: 师: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就是0.9%。它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100份质量的盐水中,含有食盐的质量为0.9份。——但这样的解释比较抽象。 师:我们怎么来理解呢?比如现在有一家总资金为100万的企业,你的股份是20万,那么你的股份占公司总资金的多少呢?生:20% 师:质量分数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溶质占总体质量的百分比,这个总体就是溶质和溶剂的总和,也就是溶液。如果你继续投资,那么你占公司总股份的百分比会增加,同理,老师往溶液里面继续加溶质(相当于你继续投资),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增加。当别人投资增多(即溶剂增多)的时候,你的百分比就会下降,溶液的质量分数也会下降。 这样的处理站在学优生的角度看来有些画蛇添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困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对整个课堂的氛围调节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拟人化教育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应用 [活动一]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有关吗? 师: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呢? 生:控制导体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研究当导体长度发生变化时,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endprint 教师指导学生按表格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镍铬合金线什么结论? 生: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师:对,我们把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比作街道(道路对人流的阻碍作用),当路面的材料相同,街道宽度相同时,如果这条街道很长,要过去的阻力就会比较大。越短,阻力就越小。 [活动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师: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控制哪些变量呢? 生:控制导体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研究当导体粗细发生变化时,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 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师:当街道路面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时,道路越宽,阻力就越小。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相当于我们人在街上行走,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电阻就越大。 四、拟人化教育在“金属的活泼性(置换反应)”的应用 教师设置以下实验让学生操作: 1.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2.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铜丝表面没变化 3.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指导学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Cu+2AgNO3==Cu(NO3)2+2Ag 教师在介绍置换反应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如何让纯理论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呢? 师:金属的活泼性跟人有相似之处,较活泼的人往往更有主动权。当活泼的金属碰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后,活泼金属就把不活泼的金属赶出来,不活泼金属就变成单身了——单质。活泼金属自己则占据了它原来的地位,跟阴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五、拟人化教学在“原子结构”的应用 教无定法。重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也需要语言的生动活泼,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科学的奇妙园区。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了,启迪了思维,也达到了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目的。生动的比喻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形象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