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真实的自我: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逻辑指向
2015-12-07田学英
田学英
摘要:罗杰斯首创“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模式,认为来访者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被放逐的自我可以藉由心理治疗师营造的助益性人际关系得以修复。罗杰斯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积极向上的,人们生活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真实的自我。在罗杰斯“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体系中,“自我”处于奠基性的地位。“成为真实的自我”则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逻辑指向。
关键词:罗杰斯;心理治疗;自我;关系
中图分类号:R3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2-03
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是20世纪最卓越、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首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影响深远。罗杰斯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本质上是积极的——从根本上是社会性的,是向前运动的。人是能够进行自我选择的,能够持续不断地成长。那么,人类在进行自我选择的时候,他们为之奋斗的到底是什么?罗杰斯借用了哲学大师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成为个人真实的自我”来回应这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出而且永远回答不完的古老问题”[1]。在罗杰斯心理治疗体系中,“自我”占据奠基性的地位,而“成为真实的自我”则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逻辑指向。
1.真实自我的蒙蔽与失落:心理问题的主因。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前来咨询。他们中有学业上一败涂地的大学生,有因婚姻问题困扰烦恼的家庭主妇,有感觉自己已经濒临精神崩溃或错乱边缘的成年男子,有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焦头烂额的家长,有感觉自己被黑色的抑郁情绪笼罩的时髦女孩……罗杰斯认为,尽管人们咨询的问题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纵横交错,涉及到我们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并且呈现出令人迷惑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但对于所有的当事人来说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问题。在所有这些具有表面性差异的问题背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的追问。每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谁?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所有表面行为底下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成为我自己?”[2]。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被虚构的理想自我所指引,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们根据别人设定的标准或要求做出反应,以迎合外界的期待,讨得别人的欢心;他们躲在面具后面,害怕自己被别人看见,害怕自己被别人了解,他们忧虑的是一旦别人了解了自己,会否发现自己根本不值得交往;他们深陷“应该是”什么这种强迫性的想象,比如,“我应该是好样的”或“我必须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善良而服从的”,“我必须不能让父母和关心我的人失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发现自己渐渐无法自由而深切地体验属于自己的情感,思考、感受和做事的方式变得僵化、刻板、机械、防御,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纳入理性或预设的框架与轨道,内心经受着歪曲与冲突的煎熬,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厚重的面具,总是感到一阵阵莫名的空虚,最终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他们前往心理诊所,诉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质上他们只是失落了真实的自我。
既然个体真实自我的蒙蔽与失落会导致种种心理问题,那么,真实自我又是如何被隐藏、被遮蔽、被放逐的?罗杰斯心理治疗如要帮助个体对自我进行恢复与治愈,自然不能绕过对这一问题的剖析。罗杰斯认为,自我的放逐主要是因为个体不能自由而充分地体验自己的情感态度。不能自由而充分体验情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去的经验、基于眼前的情况,甚至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假如我们让自己的情感态度自由充分地表现出来,似乎太危险,具有太大的潜在的破坏性”[3]。罗杰斯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环境中长大的。个人最初遭遇的关系是与成人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婴儿是软弱无能的,他们必须仰仗成人的照顾,才能获得满足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大多数父母或监护人给孩子关心、爱和支持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只有满足了成人的期望时——比如乖乖坐下吃饭、不顶撞、考个好成绩等——才能获得成人的赞誉、肯定和认同。当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报以冷漠、疏远、否定、拒绝或者惩罚。很多成人照顾者会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啊”,爱变成了威胁、手段和控制。许多父母或监护人,甚至还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听到孩子哭时,不是去弄清孩子哭声背后的真实需求,而是武断地喝斥“不许哭”、“再哭我不管你了”。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听话、让父母满意,才能获得父母的照顾、关心和爱。他们慢慢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行为。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自己情感和行为的收敛、消减、压抑和克制为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开始抛弃自己真实的想法、体验、情感和行为,排斥和否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只保留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终,孩子关上了心灵的门扉,远离了本真的自我。作为成人,我们依然没有勇气袒露真实的自我,担心别人会对自己评头论足一番,会因此对自己失望,不喜欢自己。我们戴着面具,矫揉造作,取悦他人,只把那些可能被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而过滤了源出我们自身但可能与文化、社会和父母抵触的那部分。结果,我们失去了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远离自己[4]。
2.在良好关系中逐渐发现自我:罗杰斯心理治疗的过程。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原本是什么,都会被接受,都值得被爱。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和孩子交流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父母总是会一直爱他们、接受他们的,父母不赞成和不接受的只是他们的某些具体行为。这样,孩子就觉得,他们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无论是悲伤、愤怒,还是爱恋、骄傲;他们有勇气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无须隐藏、否认和排斥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
所幸,父母并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唯一来源。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提供类似的爱与支持以帮助个体修复自我。罗杰斯认为,所有理性方法——包括给当事人做出诊断式的说明或因果式的解释,给他列出理性而现实的行动步骤,教给他更加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的知识,迫使自己不得不承认“人的变化看来是通过人际关系的经验发生的”[5]。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总体假设,即“如果能提供某种类型的人际关系,那么来访者就有能力自己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进而产生个人的变化和发展”[6]。罗杰斯认为助益性的人际关系有如下特征[7]:(1)真诚透明。治疗师欣然表达源于内心的感受和态度,当事人也有勇气探寻存在于他内心的真实。(2)接纳,把对方作为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的人来接纳,而不论他的状态、行为或者感受是什么样子。(3)深入的共情理解。这种共情理解能使治疗师敏感地捕捉到当事人表面言语和信息下深藏着的内心诉求。endprint
生活中,许多人都感到自己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个人能听你诉说衷肠,从各种角度和各种层次上向你询问、澄清、确认以保证能够准确地理解你,他不试图对你进行分析、评判或者诊断,尊重你哪怕再荒唐无羁的情感,他不打算改变你,不试图替你做决定也不会替你承担责任,那么,你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安全和尊重的氛围,一种感人的真情和一种愉快放松的感觉。治疗师坦诚的态度、及时的反应、准确的表达和对你的信任都能使你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治疗师在治疗伊始就努力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可以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关系,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当事人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8],在这种助益性的关系和自由气氛中,当事人开始一层一层地拆掉对付生活的防御、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逐渐尝试表达那些萦萦于怀的情感。他可以自由而安全地体验人所能产生的一切情绪,他可以愤怒,可以脆弱,可以恐惧。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于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咨询者似乎开始逐步地、痛苦地探索阻挡他自由呼吸的面具背后究竟是什么。他开始敢于对他人说不,不再奢求讨得所有人的欢心;他开始敢于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哪怕这些想法和情感还很幼稚;他开始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观赏花蕾,眺望落日,而不是漂浮在抽象、概念和理性的虚幻中,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9]。
而在本质上,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也常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指导。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常常被一个文化透镜所过滤。罗杰斯认为,个体价值观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接受自别人或群体,几乎未经检验或认真地核查就被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固定的概念[10][11]。如果我们反应、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根源和出发点不是基于自身内部,而总是以他人提出的标准评价自己,寻求外界的赞许或认可,结果将使我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和不安全感。因此,在真诚、自由而安全的助益性人际关系氛围中,治疗师还要深入探索来访者的内心矛盾,即他所接受的来自别人或社会的价值观与他自身的真实体验之间的根本性差距[12],促使来访者将评价、反应、判断、决定的基点从外控转向内控,把分裂的自我整合协调起来,更加全面、开放地体验生活,并且更愿意感受这样的体验过程[13]。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就更有能力做出更令自己满意的选择,促进个人成长,这也是来访者中心治疗的最终目标。
3.成为真实的自我: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愿景。在罗杰斯看来,心理健康的人是机能完善的人,也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抛弃一切防御性的掩饰,以本真模样面对外界。唯有如此,个体才能充分发挥其机能。治疗的目标是要推动这样一种趋向,“即让个体充分地体验其所能够拥有的任何一种情感——不论是破坏性的愤怒、敏感的脆弱、深沉的绝望,或是无以言说的喜悦——使之达到意识的自觉。一旦个体以自觉而且开放的方式体验自身的情感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正面的喜爱,一种对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充分发挥机能的个人的由衷的欣赏”[14]。
咨询者由于跟治疗师建立了充满热情和谅解的、富有益处的关系,在自由而安全的氛围中,他逐渐学会扔掉盔甲,自由地呼吸,自由地体验,没有了理性的抑制或告诫,没有了框架的束缚和控制,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罗杰斯指出,经过治疗抛开面具之后出现的新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倾向[15]。
(1)对经验开放。他不会再以防御、戒备或刻板、僵化的态度生活,他能充分体验他的全部的机体经验,如实地接纳感官所报告的一切,而不是过滤、抵制或歪曲与自己原本的自我意象不一致的经验;他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而不是以一种预定的分类框架去先入为主地一味硬套;他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愈发信任和喜爱外界的新鲜、独特、丰富和变化。
(2)信任自己的机体。如果当事人对自身的经验保持开放,不再将遭遇的经验硬塞入一个预设的框架或概念中,他就会开始更加信任他的有机体。他对自己所拥有的情感反应不再那么害怕,他不再充满恐惧地防备着这些冲动、情感和想法,将它们锁进牢笼,严加监视和控制,而是相信自己能够非常令人满意地管理它们。
(3)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当一个人由于治疗而向真正的人转变时,另一个明显而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他评价性判断的源头,即评价源(locus of evaluation),存在于他自身内部。他能够决定什么样的反应和方式对自己有意义,他愿意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他逐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并能够从错误的结果甚至是别人的批评和敌意中学习和成长。
(4)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那些为发现自己和变成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具有的最后一个特点,是他们越来越乐意成为一个变化和生成的过程,而不愿做确定的成品或固定的实体。他乐于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川流不息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物质或实体,也不是若干固定特征的简单汇集。这意味着人应该是一个流动和实现的过程,是一条奔流不停的江河,是潜能不断变化实现的集锦。
参考文献:
[1][2][3][5][6][7][14]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154,100,103,30,30-31,32,83.
[4]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80-181.
[8][9][15]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99,306,306-315.
[10][12]Rogers,C.R.Freedom to learn(Rev.ed.) [M].Columbus, OH:Charles E.Merrill,1983.
[11]Rogers,C.R.&Stevens,B.Person to person:The problem of being human[M].New York:Simon&Schuster,1967.
[13]Raskin,N.J.Client-centered therapy.In S.J.Lynn & J.P.Garske(Eds.),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ies:Models and methods.[M].Columbus, OH:Charles E.Merrill,19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