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批注式”阅读方式的优越性

2015-12-07周丹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审美性主体性个性化

周丹萍

摘要: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就说明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让他们亲身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以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注重阅读的审美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是较理想的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批注式;主体性;个性化;审美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0-02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让他们亲身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画面,相信很多老师都曾碰到过。我问:“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很少一部分人举手了。我又追加:“读了课文遇到有不懂的,你也可以提问。”又有很少一部分人举手。我就很奇怪,那些始终不举手的人,他们到底属于什么状态?为什么学生课堂上发言会越来越少,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似乎不升反降?看到那么多人,在课堂上只是来做陪衬,顿时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感到很迷惘。

虽然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孩子自身的心理层面,如怕被别人说爱出风头,害怕回答错误被别人耻笑等;有来自教师的外在影响,反省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很少有秋风扫落叶式的批评,也很少点名批评,反之我常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对一些有创意的建议还大力表扬。但是,当指名他们回答时,他们或者站立默不作声,或者含糊不清地搪塞敷衍了事,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做过什么深入思考。为此,笔者认为造成这样现状的最大原因是学生的一种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在作祟。

“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看到别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看到别人不举手他也不举手,习惯顺着别人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一味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太过于随大流,在课堂中,他们总是跟着老师所说的阅读方式去理解课文,按部就班。在课堂中,这部分学生很少或许根本没有自己去积极地思考,甚至一些简单的看法也没有,离开了老师,就无法去深入文章的内在,去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着的情感和意蕴。这显然与课程标准提出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

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回过头来想想,现在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新的文章,自己说不出感悟,提不出问题,说明感悟和提问不是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终方法,如何感悟,如何提问才是学生真正要的方法。为此,笔者尝试着把“批注式”阅读方式引入了课堂。

我们这里所说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原有的认知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对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加以标记,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体会。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它打破了仅仅局限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课堂模式,更注重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相对于一般的学习方式,“批注式”阅读有其明显的优势:

一、批注式阅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批注式阅读的教学视点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文本的学习者。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在文中的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没有限制,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通过默读、欣赏、揣摩等方式与作者倾心对话。

如人教版《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在确定了批注专题“青年的忘我体现在哪儿”后,学生开始静静地默读课文,十多分钟后,学生的书本上写满了批注,如: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生注:青生年简直成一根木桩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生注:心里是鱼,画的是鱼,想的是鱼。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生注:看了整整一天,只知道观察金鱼的各种姿态,连肚子饿了都没有感觉,真是“忘我”啊!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生注:周围的环境那么喧闹,而青年没有任何反应,他眼睛里是鱼,心里想的也是鱼。

……

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用笔尖默默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动,他们用心感受文章的人文情感。所以,与其说学生是在默读,倒不如说是他们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书写批注,倒不如说是他们是在静思,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和智慧,重新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

二、批注式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知识水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决定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批注式阅读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差异。我们从个性的角度特点出发,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阅读过程。endprint

如人教版《父亲的菜园》一文的教学,教师提出:父亲开垦菜园中哪些地方深深地触动了你?写写自己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对不同的孩子体会同样是不同的。

☆每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生1批注:父亲不辞辛苦地照顾土地;

生2批注:父亲花费的时间很长;

生3批注:父亲不辞辛劳,早出晚归。

……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暴雨中……

生1批注:父亲不顾一切地去拯救黄土地;

生2批注:(圈了“冲”字)父亲反应很快,急切地。

生3批注:(“一、就”下面加了着重号)父亲当时什么也顾不得了,满脑子都是这片菜园。

……

☆父亲没有气馁……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生1批注:父亲不顾自己的痛照顾自己菜园;

生2批注:永不放弃;

生3批注:父亲的意志很坚毅。

……

三、批注式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性

学生阅读文本,既是文本内容的接受者,又是文本信息的创造者。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时,他们凭着原有的认知,用智慧感悟文本的内涵,感受流淌在的文字中的某种意蕴,感受作者流露出的美好而复杂的感情。如果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感受这一过程,阅读便无审美的愉悦与创造可言。如人教版的《乡下人家》其中有个小女孩在课题的前面这样批注:乡下人家真美,院落里攀满了瓜藤、鲜花轮流开放、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鸡鸭追逐觅食、夕阳下门前吃晚饭、晚上乘凉捉萤火虫,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向往。

在这一环节上,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探究和感悟,尽量地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美。如果一读到自己有所悟有所思的地方,就在其旁边写上简短批语。学生爱批注哪个地方就批注哪个地方,爱批注多少字就批注多少字,学生一旦拥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内心的审美愉悦也渐渐而生。

四、批注式阅读注重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首先,批注式阅读增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参与面。无论是预习时写批注,还是课堂上的批注,要求每个学生都写,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感悟。这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脑筋,走进课本,与作者对话,与课文对话。而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是几个爱发言的同学的课堂,很多学生只是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或者干脆游离于课堂之外,导致课堂教学费时、无效。

其次,批注式阅读虽然是一种自主阅读的方式,但它并不是一种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它也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有了自己粗浅的想法,这个时候最需要与同伴互相交流。在同伴合作交流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汲取他的观点,然后再来完善自己当初批注的内容。当然也可以从同伴的表达中发现别人的独特之处,借鉴之后,使自己的批注更加的深入。在传统的课堂上接受知识是单一的师生一对一的,而在这样的课堂上,交流却是多方面的,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项互动。而且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所有学生的交流都是平等的,学生因为有了准备,当然就言之有物,并能各抒己见,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深入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可以健全学生的心智,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杜绝课堂上的“思维懒汉”,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性主体性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