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析

2015-12-07陶达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陶达

摘要: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复杂多变的环境结合起来,探索适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为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039-0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主体,双方在相互尊重对方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共同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和网络普及带动了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主体间性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媒体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借助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如:微博、微信、拍客、Twitter等。它具有个性自主、平等交互、开放包容、即时快捷、信息海量共享且丰富多样等特点。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主体间性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共在、交往的主体间关系。主体间性是人的思维方式的新视阈。它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作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通过交往实现相互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能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约因素的主体间性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采取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育者依然采取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1.采取单向度的传统管理模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平等、共在、交往的关系的教育方式,而在现实中很多是采用单向度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将师生关系限制在“主体—客体”的框架内,教师成为主体,学生成为客体,受教育成为教育者改造的对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样就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限制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教育者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主体与客体的交往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自从新媒体(微博、微信、拍客、Twitter等)出现后,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对教育资源信息的掌控、支配地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的变化,很多受教育者面对新媒体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说服力。一方面,教育者缺少用一些年青一代的网络流行用语,而是以说教式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比较排斥,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另一方面,教育者所发布的信息语言枯燥,没有吸引力。受教育者不想看或者根本不看,出现了点击率和互动率双低的局面,在网络环境中常常出现“失语”和“缺位”的尴尬局面。

3.教育者重制度管理而轻情感教育。大学生的精神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实中很多教育者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事的做法,虽然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但是学生不明白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是一味盲目地听从,这种做法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者的意图需要让被教育者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不仅仅应只强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还需要让被教育者明白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靠近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远离生活,应该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实际出发,这样就远离了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不能深入到学生心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以来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了主体间性的特征,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是当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主体间性视阈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endprint

1.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关系是实现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受教育者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和吸取到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教育者需要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的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主体间性模式,启发受教育者发散思维和多向思维,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受教育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接受,而且要实现多方面的良性互动。

2.提高受教育者的交往能力,是实现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是储备知识的重要阶段,是锻炼综合素质的好机会,当前大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开放、包容、平等的交流平台,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一方面承认教师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优势外,还需要尊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到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之中,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建立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平等对话,正确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性的良性互动。

3.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才能够迸发出真正的力量,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空洞走向生动,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活的真谛。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需要多交流才能够更多地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产生共鸣,因此,不能让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独角戏的角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良性互动和交往,在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主动和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容。

4.重视被教育者的情感教育,多维度开展交往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心与心之间的共鸣,让受教育者从内心真正地接受。当前很多教育者采取强硬的方式或者一味地按照某些制度去框定受教育者,让很多受教育者出现厌倦的情绪,这样就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以“情”和“知”并重,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与教育者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在互动中得到升华。同时,教育者用心施教体现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共在、交往的主体间关系,发挥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者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与学生多沟通和交流,在平等的交流环境中,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07-21.

[2]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4]郭展新.论主体间性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4,(3).

[5]张跃聪.以主体间性为逻辑起点构建大学生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