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效结合探析
2015-12-07宋平
宋平
摘要:当前,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两项重要工作。就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教育的有力保证。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对学风建设的认识,以就业教育为契机,发挥其导向作用,端正教风,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创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的学风。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学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37-02
良好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它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和大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已经成为各类高校的共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内容既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学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学风建设只有与就业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状况
1.就业教育状况。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文凭”已不是身份和资历的象征,而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求学者为择业、发展所做准备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之就业观念、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竞争,实际是其综合素质的竞争。而就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表现为:
一是侧重面上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就业思想教育,在推荐环节上下功夫多,对日常就业教育做得不够;注重面上就业指导,缺乏个体就业关怀;重视优秀生就业有余,关心差生就业不足;追求一次性就业率多,提高就业质量少;指导就业技巧多,规划职业生涯少;顾及当前就业状况多,考虑可持续性就业少。
二是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制度和办法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就业指导课开设不正常,不少高校以讲座替代授课,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凭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由于统一大纲,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教育变成了思想教育,把职业生涯设计变成了职业定位,从而导致就业教育苍白,学生思想迷惘,学习动力不足,就业抓不住重点,学生犹豫、彷徨的结果最终导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
三是就业教育陷入怪圈。暂时繁荣的就业形势掩盖了就业教育的种种弊端;毕业生提供的虚假就业信息掩盖了就业指导中的虚、浮做法;初次就业率高的背后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的降低和隐性失业,凡此种种在农林类、管理类和经济类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
2.学习生活状况。吃苦精神不够;学习浮躁;诚信意识淡化,综合素质差;生活散漫,纪律性差;热衷于兼职赚钱,听信误导,做生意,搞兼职,有的陷入传销网络。考试一路红灯,最后被迫退学,损失个人,影响他人。这些虽不是高职学生的主流现象,但已经影响到学风建设,严重背离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
1.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一是将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附属品。就业教育排不上课表,进不了课堂,落不到实处;生涯设计缺失,教育指导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由教务处、就业处、学生处等多部门交叉管理,职责不清,课时受限,使就业教育与指导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就业工作缺乏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缺乏就业研究。
2.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1)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学风造成客观影响。一是学生层次差异较大。不同类别学生相互影响,好的学风难以形成;二是学生的就业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学生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影响和动摇了其他学生的专业思想;三是千差万别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四是独立生活和抗挫能力差、刻苦精神不够。(2)学校内环境的负影响。①“教风”不正。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风建设。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学风浮躁、治学不严,敬业精神缺乏,忙于社会工作;研究教学少,更新知识慢;考前划题、考题偏易、监考不严等时常发生,传道、授业、解惑流于形式,教学工作在低水平徘徊,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好的学风难以形成。②管理与教学不匹配。由于学生人数多、层次复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加之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忙于事务多,学习理论少、研究工作少。不少学生工作者责任心弱化,听学生干部汇报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少,管理针对性差,而专职教师重授课轻育人,导致学生管理与教学不匹配,直接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3)社会大环境的负影响。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辐射”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心态,多元化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在冲击观念不成熟的学生;高校周边的网吧、歌厅、酒店、旅馆等无时不在诱惑学生,使其难以宁静治学。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冲击,都使得大学生防不胜防。(4)学生自身影响。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不同高校的学生对自身都有不同层次的对比与定位,而高职学生将自身定位在下游层次,未来的出路是毕业即就业,这就使其没有远大的目标来激发学习动力,加之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兴趣低,就业教育跟不上,缺乏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二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不少学生精力分散,游离校园,趋利社会。三是同学之间相互影响。不良学习风气表现在高年级影响低年级,同乡、同学之间互相模仿,班级之间互相干扰,各专业相互攀比,这都是导致学风差的诱因。
三、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对策
1.转变观念,增强对学风建设的认识。对当前高职院校学风的认识不能用精英教育时代的观点来看待,高校应结合历史积淀和专业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学风。“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专业和能力培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做到贴近学生,教生如友,知生至深。endprint
2.以就业教育为契机,深化学风建设。(1)以职业对人才需求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当今的大学生成长经历简单,对社会、对竞争认识不足,对未来期望较高,但缺乏具体目标和行动。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告诉学生将来干啥,目前应该准备啥,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熟悉行业,了解职业,明白岗位,从而树立职业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师和领路人,不断指导学生设计未来,培养学生研究专业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需要就业教育的进一步渗透。要确立就业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对学风进行控制和反馈的过程,需要就业指导的渗透。“就业教育的介入,会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做好职业准备,并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通过就业教育,指导学生认真做人、扎实做事、严谨做学问。使学生将学习与今后的就业、升学等大事联系起来,不断更新就业观念;使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具有危机意识,培养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各种违规、违法事件必然大幅减少,教育管理就能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3.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就业教育的导向作用。就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既要进行政策答疑、应聘指导,还要指导学生提高专业素质、设计未来人生,引导学生抓住求学期间的宝贵时间,学好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4.抓“三师”建设,以教风促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师德是教风之魂,师仪是教风之形,师艺是教风之本。教风不正,学风难树;教风不端,学风难正。因此,创建良好学风必须注重师德、师仪、师艺这“三师”建设。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和推广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双师”的优势,课前认真研究专业与行业、课程与目标的关系,精心筹划教学,提高授课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中,要将行业、职业动态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在课后,要帮助学生答疑解难,促使其内化所学知识。实现提高师艺、引领学风“双丰收”。
5.前移就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要将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一课融进入学教育中,划阶段、分层次三年不间断,强化就业与创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对一年级学生,要结合专业,针对行业,瞄准岗位,实事求是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奋斗目标,筹划好未来的大学生活;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就业能力与择业技巧的教育指导,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获得及时信息,拓宽就业渠道;聘请企业老总到校现场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矫正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总之,就业教育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将两者统筹规划,同步进行,创建文化氛围,创新途径,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日新月异,就业教育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全局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徐才千.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