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语言和文化耦合: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术手段简析

2015-12-07黄河林芸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

黄河 林芸

【摘要】《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语言 文化耦合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在嘉庆十三年,即为1808年所完成的自传体散文的创作,该书共六卷,每卷标题为“记”,主要对他个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记录。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关这一书的英语翻译版本共有三种,而其中最为成功的版本则是林语堂的题材版本。可以说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翻译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其在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国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他自称前后易稿不下十余次,其中贯穿了他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

林语堂在完成整项翻译时,其自身文化储备和生活常识也对整项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帮助。一方面,林语堂长期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游走,他深谙东方文化的精要,也熟知西方文化的种种内涵,精通英语,运用英语的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另一方面,他既追求西方社会的种种自由与乐观,同时又向往古代中国士人的闲适的生活立场,由此,在浓郁的东方情节中展示出了西方的魅力,便于在东西方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调试。与此同时,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还在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品和遗产,传播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文化的交流。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所做的英语翻译,基本上实现了它想要达到的目的,即为传承中国文化,而且该翻译是非常完善的。同时,本论文的分析也表明翻译目的论是可以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部分现象,能够指引今后的翻译工作走向新的方向。

二、翻译以及林语堂的翻译三重分类阐述

翻译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翻译所实现的交际沟通。当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不只是将原作中的词句用另一种语言表述替换。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文章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意境以及语句风格,加上自身的理解,以及转化文字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实现语言转换。

首先,以忠实的标准而言,主要指的是翻译的人要对原来的文章或原作者负责。因此,倾向于认为在翻译中的语言必须是基于创作的。而林的观念认为,忠实的翻译是说标准,忠实的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忠诚的相对意义。

其次,以流畅的标准而言,它主要是指原文与翻译中的一个翻译,流利的语言。在林看来,所有的翻译都应该以语句理解为基础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的逐字、逐词翻译。此外,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译文达到目的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使句子的意思顺利,然后检查单词的意思。此外,林还提出了“句子翻译理论”的翻译模式,认为翻译应该采用一句作为主的“翻译句子”,而不能作为主词“词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责任是对原文的每一个都有一定的理解,但它不一定要翻译。

最后,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翻译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还要有艺术性。

一个理想的译者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门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对待爱情,并以严肃、谨慎的态度来翻译,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一种艺术美的作品。特别是对于文学翻译,更多的是美国要注意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能够被认为作者要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也使文章具有生动的特点。

三、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分析

1.对应。中国有句成语“文如其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貌”。个人的言语风格表现在个人的言语活动及其话语构建之中,而作家的风格总是要具体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刘宓庆将语言的形式标记分为六类,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及修辞标记。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时,可以通过对应式风格转换,即模仿来传译原文的风格,紧紧抓住风格的形式标记体系。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译文之中,确保译文的结构风格与原文之间的适应匹配。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时就是采取这种对应式换码的处理方式,使得译文在基础层次上迎合了原文的风格,而同时又能将原文的意境呈现于译文之中。

例如原文中用排比句式道出了几位文学大家作品的艺术风格。当词有2个或更多的概念,具有相似的范围,类似的性质,类似的功能相似的目的和相互关联的,当作家经常使用一个类似的结构又相互关联的时候,作家往往用相似的结构列叙,这就是排比。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为“Han Yu is known for his mellow qualities, Liu Tsung yuan for hi s rugged beauty, Ouyang H siu for his romantic abandon , and the Sus fat her and sons are known fort heir sust ainedel oquence. ”译文同样采取排比句式,读起来和原文一样铿锵有力,四个分句都采用“... be known for...”的句型,清楚有力。

2.重构。如果盲目重构,那么其缺乏相应的原始风格符号系统,原始和目标语言,时间和空间,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成语差异和更深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从交际功能和实用程序的出发必须要改变原始的风格。用梁启超的话即“本原义而为今文”,“不采古文家之绳墨格调”,“画然辟一新国土”。林语堂曾说,“对于翻译而言,是要采取一种态度,根据语法的习惯来表达自己的语言,”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采取了重構的逃避方式,使其适用于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掩饰原有的风格和意义。

例如,“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林语堂译之为“Once I al so saw att 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 wopots. 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明珠暗投”源于《史记》,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如果按字翻译,那么将破坏原有此意。这里林语堂采取转译的方法将“明珠暗投”转译为“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这种表述方法比较契合西方读者的思维和方式表达,而且渗透后,展现了原句应有的风格。

3.淡化。淡化实际上指的是在充分保障概念、意义的前提之下,忽略或者放弃原有的概念、风格和意义。然而淡化这一风格,并不意味可以忽略。而是一种适宜的措施。刘宓庆还概述了原因:语言淡化不可克服一些文化障碍,包括语言中的原始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或难以理解的典型民族身体语言或行为;方言词汇和语言结构。在一个具体的过程中,林语堂在英译《浮生六记》有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个词,以“虚拟”为代表,再现了原有的意境特色。

例如,“蒙夫人抬举,真蓬蒿倚玉树也”,其中“蓬蒿倚玉树”这种表述方式容纳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整个句子勾画出古代那种谦恭有礼的意境。林语堂在译文《浮生六记》中,淡化了原文中的“蓬蒿”、“玉树”等词,但其内涵可以解释它,把它译为西方人能够领悟的词语。

四、结语

总的来说,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翻译标准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中要求译文要自然、连贯,并要考虑目标读者,使其更加易读,为读者负责。除此之外,在翻译中还要保留原语的文化韵味,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目的。通过文化主体之间的有效的互动,来实现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保存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翻译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的基本使命。

参考文献:

[1]宋玉.从“文化翻译观”视角评林译《浮生六记》[J].西江月,2012,19:33-35.

[2]李芳.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林译《浮生六記》中典故的英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9 :81-83.

[3]骆明丽.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述评[J].运城学院学报,2015,1 :44-48.

*本论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翻译中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研究——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Y10)。

作者简介:

黄河(1981-),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教育学。

林芸(1970-),女,江西余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浮生六记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浮生六记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