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探索
2015-12-07唐凤岗
唐凤岗
摘要:素質教育的实行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素质教育是我国针对教育做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决策,对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的因素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开展不好,不仅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就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259-02
素质教育的好坏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且家长、教师头脑中的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了,素质教育无法得到广泛的开展与实行,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也与城里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更多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素质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已经在家长心中形成了坚固的堡垒,是很难改变的。有这样一个事例,因为工作方面的事情,在某日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一位分管教育工作的乡镇党委副书记家。谈话间他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父亲迎上前去接过书包,母亲递给孩子洗好的苹果,可是第一句话就问孩子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孩子回答得了76分,这位副书记夫妻二人都面露不悦,异口同声问到:“怎么才得76分?”“两道大题不会做,全班同学都没做对,虽然才得76分,在全班排第六名。”这时副书记夫妇脸上才有些笑容。大概是有客人的缘故,该副书记对孩子说:“孩子,咱们还没到吃饭时候,你再学习一会儿。”说话间,孩子母亲已经搬来了椅子,拿来了书包。就这样,孩子左手拿着苹果,右手又拿起了笔。我不禁问该副书记:“你是师范毕业,干过教育,管过教育,现在领导教育,怎么还这么看重分数?”回答是:“没法,没法,不然就落后……”可见,应试教育在家长、学生的头脑中是多么根深蒂固。有这一分,金榜题名;没这一分,名落孙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基,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加之农村各方面教育水平以及师资力量的落后都是制约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1.教师数量和水平不高。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农村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很少有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任教,只要有机会,农村的教师就会向城市学校涌去。而农村小学永远面临教师数量少、质量不高的局面。由于教师数量少,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都是一人担任几门课,往往两三位教师就可以承担起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环境以及设备简陋和应试教育在教师、学生、家长头脑里占优势地位,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农村小学中根本无法开展,学生发展呈现片面性,这也就使得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文,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很多农村小学依旧在实行应试教育。
2.城乡差异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农村的经济、文化实力等都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素质教育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城市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十分便利,能够学习和借鉴教学效果好的学校,快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进行创新,为素质教育的实行提供保证。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也比较落后,所以与外界的联系也比较少,这就导致农村小学无法及时与外界的同等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也就无法开展下去。
3.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许多农村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够真正摆脱贫困。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农村的教育更加应试化,素质教育没有机会开展,即使进行素质教育也会受到这部分家长的阻碍和影响。所以在一些农村里,应试教育依旧占据统治地位。
4.宣传、投入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农村生活水平和条件比较差,教学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以及办校质量等更是无法与城里小学相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方面的需要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呈现一种高分低能的状态,无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小学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必须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好地适应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
此外,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开展义务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是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但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人们往往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偏差,与义务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因此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和全面性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理论传授的缺陷,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个性化也有助于农村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想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得到开展与实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家庭以及教育管理者认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以考试、学习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强化对农村素质教育的管理和检查力度,为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素质。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从以教课为主的教学人员转变成研究性的专业教师。有关部门应明确农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并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此外,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市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观摩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强化农村教师的引入,为农村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教育力量。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农村孩子的学习与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农村小学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实现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有助于转变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因积极推进农村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行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使农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4.加强学校与家庭、社會之间的合作。家庭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农村小学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统一教育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展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家长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素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全社会力量支持和辅助,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家庭、社会通力配合,为素质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使农村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给予农村小学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优秀教师或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多给予农村教师关心,为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农村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改善是以当地的经济基础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城乡实现协调发展,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农村学校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四、结语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努力转变农村应试教育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以及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能力,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发挥其优势资源,努力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朱绪林.农村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认识[J].课程教育探究,2013,8(6):21-22.
[2]杨毅,郭金珠.浅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7(21):63-64.
[3]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J].国教育学刊,2010,4(1):12-13.
[4]李才.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5(12):94-95.
[5]易琼.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J].学园,2013,12(35):72-73.
[6]黄婉嫦,綦林.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初探[J].素质教育,2013,3(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