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农机合作组织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5-12-07周钦仿
周钦仿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脱离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机合作社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广大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在推动土地经营模式创新的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因此,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促进农机合作社高速、健康地发展,已成为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新沂市农机合作社的现状
1.1 农机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新沂市首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上半年,经过5年的发展,到2013年底,该市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农机合作社共有67个,从业人员1051人,拥有各类农机具1000多台套,资产总额680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吸引了一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老机手入社,从业人员相对固定。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多方筹借资金,淘汰了部分功率小、性能低的老旧作业机械,引进了一批高性能的大中型作业机械,服务范围涵盖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社会化服务能力得到了加强。2013年全市农机合作社的纯收入达2600万元,投资回报率为35%,农机合作社已逐渐成为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1.2 农机合作社的特点
1.2.1 专业性较强
新沂市水稻机插秧工作一直走在苏北各县市前列,于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在新沂市农机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共注册成立了42个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在水稻主产区的乡镇(如窑湾、草桥、时集、新店镇)均有两个以上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在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聚集了该市最早从事机插秧工作的技术人员,再加上从农机、农技部门聘请的专家技术顾问,技术力量十分雄厚。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每年机插秧面积占全市机插秧面积的60%以上,为该市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市还有多个秸秆收储专业合作社及机收、机耕专业合作社。
1.2.2 组织形式多样化
按牵头主体分,该市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社互动型。如:新沂市三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与连春农机合作社强强联合,在邵店镇流转土地近133.33 hm2,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2)村集体兴办型。有条件的村委会利用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兴办农机合作社,带动机手和其他农户入社。如新安镇黄墩村农机合作社和高流镇程徐村农机合作社。
(3)能人带动型。即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或农机经纪人牵头组织的农机合作社。如草桥镇中天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和新安镇徐雪机插秧专业合作社。
1.2.3 服务形式灵活多样
农机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农户提供服务。
(1)菜单式作业服务。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有选择地让农机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如收割、播种服务等,平时田间管理工作由农户自行负责。
(2)一条龙式服务。由农机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种什么作物由农户做主,收获的产品归农户所有,农户只需向农机合作社交纳事先约定的服务费用。
(3)土地流转。不愿意耕种或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户,可将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将土地流转的费用以粮食或现金的方式交给农户,农户不用种田就能拥有一定量的粮食或现金。农机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在流转的土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 农机合作社的主要作用
2.1 促进了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农机合作社生产规模大、资金力量相对雄厚,有能力通过合理配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对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整合,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服务,从而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提高为农服务的本领,为促进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推动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推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农机推广部门通过农机合作社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统一集中管理、规模化运营的优势,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如该市机插秧工作就是利用水稻机插秧合作社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优势,从开始的6.67 hm2(100亩)、33.33 hm2(500亩)示范方起步,逐步发展到后来的万亩示范方。机插秧合作社为该市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3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机合作社将相对分散的农业机械和农户紧密地结合起来,统一寻找作业市场,协调关系,调解矛盾,有效地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量不足与农户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困难的矛盾,凸显了农机合作社的规模效应,打响了农机服务的品牌。同时,由于农机合作社可以集中调动使用大量的农业机械,在较大规模的土地上进行农事作业,所以,使用和维修农业机械的本领大大增强,能够减少因油料、配件供应或修理不及时造成的各种损失,缩短各种作业机械的无效空驶时间,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2.4 解放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机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彻底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农忙季节,在外务工的农民不用再来回奔波,节约了开支,延长了务工时间,增加了收入。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工,保证了粮食丰产丰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农机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3.1 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较低
目前,该市农机具操作人员以50后、60后为主,70后较为少见,80后几乎没有;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较为少见。在全市农机操作手和修理工中,受过农机专业教育的不足十人,许多人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较低,重使用,轻保养,农机具带病作业情况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3.2 市场竞争加剧,效益下滑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激励下,全国农机保有量逐年增加,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竞争加剧,农机服务价格下滑明显,从事单一作业服务的农机合作社发展压力较大。
3.3 机库用地问题亟待解决
全市农机合作社普遍存在机库建设用地难的问题。合作社用来存放农机具的机库五花八门,因陋就简。机库没有防火设施,杂物满地,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农机合作社在土地使用方面,没有明确的、硬性的政策支持,用地问题很难解决。例如:该市合沟镇云峰机插秧专业合作社,虽然争取到了合作社建设资金,但苦于用地问题无法解决,最后不得不拆掉自己在村子里的住房改建机库,不仅因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而且也不能起到应有示范带动作用。
3.4 农机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
农机合作社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部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市场驾驭能力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机合作社无法按照现代化企业标准运行。另外,合作社成员大多以机具、土地入社,合作社资金相对短缺,又缺乏融资渠道,发展后劲不足。
4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农机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了城市,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所以,要不断加强农机职业教育,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吸引一批素质较高的人才留在农村务农。要让这部分人有创造感、成就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有荣誉感、归属感。
4.2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将农机合作社列为优先扶持对象,放宽购机数量限制并尽可能进行叠加补贴。要扩大农机合作社的融资范围,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农机合作社自身实力。要在合作社营业性用地和机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支持农机合作社参与各种农业生产项目建设,各类农业、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要以农机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4.3 加强对农机合作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拥有合格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是农机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创新机制,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为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4 抓住机遇、促进农机合作社的转型升级
应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农机合作社扶持力度加大的机遇,顺势而动,争取华丽转身,实现合作社转型升级。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淘汰老旧机具,发展高性能大中型机械。合作社业务范围要从原来的代收、代种服务,拓展到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同时要开展土地流转,增加盈利空间,促进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