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常态 转换新思路努力迈向农机化发展新阶段——海门市农机化发展的思考

2015-12-07陆一飞

江苏农机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机械化

陆一飞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副书记)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农业、农机工作的新要求,海门市农机化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新跨越。要提高认识,增进共识,转变思路,创新发展,强化组织,科学运筹,推动现代农机建设迈上新台阶。

1 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切实把农机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农”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农机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提高认识,增进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并提出了“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的要求。“四个特征”“三个加快”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机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坚持发展农机化不动摇,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装备结构,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发展农机合作组织,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2 农业机械化是缓解农村劳力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加速转移,全市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常年外出打工农民超过总劳动力的80%,而且外出务工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2014年,全市新发展农机合作社35家,培育33 hm2(500亩)以上规模“全托管”经营主体49个,服务面积突破2667 hm2(4万亩)。这不仅有力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而且还直接带动粮食增产5358 t,超额完成了省定任务,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1.3 农业机械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大量使用和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机械化可带动农业投入品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并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例,2014年,海门市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夏熟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3983 hm2,秋季水稻秸秆还田面积达1383 hm2,机械化还田率达56%;新建秸秆利用收贮中心7个,收购油菜秸秆达1.4万t,全面实现肥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促进作用,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农业机械化还有广阔的提升发展空间。

2 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力推动农机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加强,农机化工作面临着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的难得机遇,农业机械化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机化工作要紧扣“两个率先”主线,以提升发展质量、主攻薄弱环节为重点,以推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为抓手,以强化农机安全监管为保障,着力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努力推动农机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要突出抓好三大重点工作:

2.1 立足全面提升,全力推动“三个结合”

切合转变发展方式主旋律,紧扣发展现代农业总目标,找准切入点,加快发展农机化。

(1)推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要组织力量开展农机农艺研究,从品种选育、作物栽培、田间管理、产后加工等领域入手,积极推进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积极购买、广泛使用先进农机,不断开拓农机化应用的新局面,使农民通过种田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推动示范推广与研发创新相结合。不断健全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更加注重农机的适用性、经济型和安全性,加快“产学研推”资源整合、科技孵化器培育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加强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提档升级。

(3)推动组织培育与高效服务相结合。适应农机化合作共用的需要,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以组织机制创新为纽带,大力培育一批服务好、经营活、标准高、效益佳的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巩固发展“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农机安全质量监管,优化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物资服务,打造农机高效服务品牌。

2.2 突出增效增收,加快实现“三个改善”

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壮大粮食生产“全托管”经营主体,做好稻麦轮作示范方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加快实现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费力劳作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变生活方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的农民聚集起来,加入农机合作组织,助推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改善生活质量。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对于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农业效益、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该市强化扶持,创新机制,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具有海门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平、快”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见效快。要集中精力抓牢、抓好这项民生工程,坚持舆论先导、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搞好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和秸秆收贮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拓展秸秆“五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途径,有力促进农田生态保护、土壤肥力提升和大气质量改善。

2.3 围绕队伍建设,着力做到“三个注重”

加快完善育才、引才、聚才机制,推动农机化事业在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持续发展。

(1)注重创新,不断壮大队伍。建立村级农机管理员队伍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强化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依法管理和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解决农机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创新举措。这支队伍人数多、素质优,必将惠及千家万户,助推整个农机化发展。在用足用好这支队伍基础上,要创新思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学校开设农机专业课程,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农机合作组织、领办农业生产全托管项目,并积极鼓励年轻农机人员到基层工作,造就更多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努力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2)注重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一要加强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对大中拖、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操作人员实行获证奖补免费培训;二要加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专家授课、实地参观等形式,帮助农机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新农机、学习新技术;三要加强农机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农机管理人员学习农机安全、农机使用管理知识等,着力建设一支新型农机干部队伍。

(3)注重管理,促进队伍稳定。要加强农机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充分激发农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强化领导,科学运筹,有效凝聚农机化工作合力

农机化工作是“三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地位越来越重要,内涵越来越丰富,任务越来越艰巨。各地各有关部门应该站在全局高度,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

要把农机化工作作为助推“三农”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务实推进,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扎实有力,机制灵活高效。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过问农机化工作,关心农机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他们全力履行各项职责,确保农机化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3.2 强化作风转变

农机化工作面广量大,农机人员的工作作风既代表了政府机关的形象,也代表了农机部门的形象。广大农机工作者要切实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满怀热情、充满真情地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农机事业上,深入农户、田头,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争当农机发展标兵,树立农机服务新形象。

3.3 强化科学规划

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做好农机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精心组织编制“十三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确保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机化科学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农机化现代农业机械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