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高山蔬菜发展现状与建议
2015-12-07任柏林夏其廷余波汤雪丽
任柏林 夏其廷 余波 汤雪丽
近几年来,四川达州市达川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效益显著提升,如今已成为少数乡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在高山蔬菜方面,整体发展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1 达川区高山蔬菜生产现状
达川区的高山蔬菜生产得益于丰富的山地资源、高山的立体气候优势以及优越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些高山蔬菜基地悄然兴起。高山蔬菜因为其具有“短、平、快”、效益好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山地农民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目前,只有堡子、万家等少数几个乡镇的一些农户零星种植,品种也仅仅局限于黄瓜、茄子、四季豆、芫荽、瓢儿菜等10余种。截至2014年,全区高山蔬菜播种面积约333.3 hm2,总产量达2.5万t,产值7 500万元,填补了达州城区伏淡和秋淡季节市场空白,增加了蔬菜花色品种,进一步丰富了市民餐桌,种植效益非常可观,尤其是夏季芫荽等几个品种,目前达川区市场售价8~10元/kg,667 m2产值可达10 000元以上,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2 发展优势
2.1 山区立体气候明显
达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3℃,年日照时数1 472.7 h,年降雨量1 192 mm。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和降雨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600 m以上地区春晚秋早(春季回温迟、秋季降温早),夏无酷暑。海拔在500~1 100 m,夏秋气候凉爽,比平坝地区低4~8℃,昼夜温差可达16℃以上,非常适合一些喜凉蔬菜的生长发育。据统计,达川区54个乡镇当中,94%以上的乡镇有海拔500 m以上的山地资源。
2.2 生态环境优良
堡子、万家、香隆等一些乡镇村社,远离工矿区、医院,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条件。
2.3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达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城镇居民吃菜需求量将会急剧增长,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达川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很小,市场占有率不高,淡季蔬菜供应基本上从外地调入,尤其是夏、秋淡季。本地高山蔬菜可提早或推迟上市,与平坝大田蔬菜的上市期错开。因此,发展优质高山蔬菜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市场前景很好。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较薄弱
高山蔬菜基地地理位置较高,水源相对缺乏,加之沟、渠、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干旱是高山蔬菜生产的主要障碍,多数是“望天田”,旱灾时有发生。其次,就是道路条件差,运输不畅,劳动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同时严重制约着产品销售。
3.2 技术服务未到位
蔬菜生产因品种繁多,技术要求比较复杂,在农村从事劳动的老年人居多,文化水平不高,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比较缺乏,单茬种植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年均效益不高,需要加强指导。同时,从事蔬菜生产的乡镇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信息闭塞,当地农技站从事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
3.3 组织化程度不高
蔬菜产品以当地农民自产自销为主,没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菜农种植的积极性。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村社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发动种养大户、业主、专合社以及当地村民,出资投劳,建好高山蔬菜基地生产道路,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整合涉农资金,搞好基地电、沟、渠、蓄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2 强化指导,提供技术服务
一是达川区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区、乡、村(社)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夯实科技支撑。二是有针对性地对产区主打蔬菜品种进行实用栽培新技术培训。三是建立核心示范片和科技示范户,以此辐射带动基地周边农户进行规范化种植。四是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确保责任到人,技术到田。
4.3 培育主体,搞好产销衔接
在适度规模发展的同时,产量做起来了,要真正提高种植效益,就务必搞好销售。重点是发展培育家庭农场、蔬菜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缓解分散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有效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难题。
4.4 丰富品种,抢占市场份额
一是充分利用高山和平坝蔬菜基地气候差异,对一些常规蔬菜品种进行提前、延后或反季节栽培,逐步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二是充分挖掘现有野菜资源,进行适度规模的人工栽培,满足市民需求。达川区境内高山植被丰富,蕴藏着大量的野菜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崇尚绿色、环保、健康的饮食文化悄然兴起,野菜开发利用将呈现出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