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该如何打造
2015-12-07郑风田
文│郑风田
新型职业农民该如何打造
文│郑风田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主要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与国家提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有很大的重合,那就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来满足未来我国发展的需要。
新型职业农民也能解决未来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未来随着更多的人口转移到城市,留守农村需要经营更大规模的土地,要求管理技能也比较高,传统的农民很难胜任这些要求。农场规模的扩大让农场主的经营管理能力变得十分重要,农场主经营管理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农场的生产率与收益,也决定着本国农民的国际竞争力。未来产品质量的提升、新技术的采纳等都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来承担。
要赋予职业农民新含义。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按照现代职业要求,打造一套职业技术规范,让符合这些规范与条件的农民,获得应有的职业荣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农业特点的职业认证体系,这需要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的条件来制定。在国家层面上也应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以引导、规范职业农民的标准与提升。
三种模式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国外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和北美三种:东亚模式是指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少、难形成较大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培训;西欧模式是指体现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几种模式各有千秋,但共同特点是管理法制化、主体多元化、投入规范化。
加强对我国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是一种国际趋势,目前我国农民接受的培训少得可怜。目前农业毕业生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够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几乎没有。单纯地从技能教育与学历来比较,我国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通过加强来弥补差距。如果未来我国一线的农业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那我国也基本上能够跟国际接轨了,至少在教育培训方面不会与他们差得太远。
职业农民培训,应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培训方式可以结合“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化改造项目,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把农民的需要与培训活动统一起来。要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以及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方面的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让更多的农业劳动者接受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郑风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