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怎样“爬坡过坎、稳行致远”
2015-12-07
奶业怎样“爬坡过坎、稳行致远”
参加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八期奶牛养殖大县畜牧局长班的学员表示,奶牛养殖还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种养不能结合、产加销分离、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顺、产业一体化的格局未能形成等问题,有必要建立种养结合、养加结合的一体化奶业结构。
第一,适度规模+适度群体+种养结合是奶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奶业产业链条长而保质期短、利益主体多而利润率低、养殖群体大而单体规模小的特殊属性,决定散养户将逐渐退出,这一变化趋势是我国奶业的必经阶段。残酷的市场竞争将倒逼奶业重新洗牌。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发展规模养殖有饲料采购难和粪污处理难两大难点,学员表示“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是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适度的规模养殖有利于种养结合,分散养殖可以集中进入养殖小
区,提高集约化水平。北方养殖大县与东北产粮大县也可探索异地种养结合新模式,组织种植大县和养殖大县的经营主体(规模化养殖场、有机肥生产企业、种植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对接,就有机肥数量、质量、价格及青贮饲料生产等合作意向进行洽谈,实现饲料生产和有机肥生产的订单式互补供应,构建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
第二,双控双汰+有序流转+种养结合是奶业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学员建议,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土地的纳污能力,合理做好产业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控制总量、控制增量,抓紧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草原、土地有序流转,实施草畜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以降低养殖成本并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资源化利用。种草可采取“自种自用型”“合作互助型”“商品型”等模式。同时,探索尝试发展乳肉兼用牛,既可产奶,又能补充肉牛的实际短缺。
第三,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养加结合是奶业提质增效的长远之策。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乳品企业和非乳企业自建牧场,建立联合体或参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激活市场资本,激发市场活力,使产加环节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顺畅。
第四,注重市场+注重牧场+养加结合是乳品加工企业的应尽之责。坚持和谐发展,加快乳品企业由注重市场向注重牧场转变,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诚信的契约关系、守法的权利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牧场化是国内外实践证明最高效的方向。但牧场化要首先在宏观上建立起以政府为指导,行业协会牵头的服务体系,做到资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微观上要健全牧场组成模式和内部运作机制,因地制宜,因牧场而宜,权责分明是根本原则,把决策权经营权交给内行。
第五,利益联结+均衡分配+种加结合是产业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应立足当前奶业发展的实际,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原奶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第三方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养殖企业(户)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影响奶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原奶价格协调方面,同样要多做文章。学员建议由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社会中间组织成立第三方原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化解奶业纠纷。保障生产者利益是奶牛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想尽办法实现利益有效联结,利润均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