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原畜牧业如何转型
2015-12-07刘娜娜王锡波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王力俭新疆畜牧科学院
文│刘娜娜 王锡波(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王力俭(新疆畜牧科学院)
新疆草原畜牧业如何转型
文│刘娜娜 王锡波(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王力俭(新疆畜牧科学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促进草原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启动了三大示范工程,其中包括新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但新疆草原畜牧业究竟朝哪转,如何转,是行业部门领导关心、关切的问题,也是科研工作者关注、需研究回答的问题。
一、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现状
基于对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伊犁州特克斯县、昭苏县;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福海县;哈密地区伊吾县、巴州和静县;和田地区民丰县共计8个县市227个牧户的调研数据,分析归纳出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现状。
1.生产方式。本研究从放牧和定居点养殖角度,将生产方式分为全年放牧、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全年定居点养殖三种,其各种生产方式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情况表
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四季放牧,向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转变。
2.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一是天然草场资源利用。在调查牧户中,天然草场牧户占67.9%。具体利用方式为:牧民自己放牧占72%;亲戚使用(免费)占14%;租给大户、邻居等占5%; 折价入股到合作社拿分红占9%。
二是人工草料地资源利用。在调研户中,有人工草料地户占63.1%,户均45.1亩。其中,80%以上的牧户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打瓜、油葵等经济作物为主,完全种植苜蓿等饲草的几乎为0。
三是牧户劳动力及其转移情况。在调研牧户中,有劳动力的占97.6%,家庭平均拥有劳动力2.3个,其中,有2个劳动力的占比最大,达到59.5%,其次为3个,该比例占到23.80%。而家庭劳动力的从业情况及劳动力转移方向,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劳动力从业情况表
表3 劳动力转移方向
可以看出,受人力资本和职业技能的制约,牧民大多就地就近转移。其中,在本乡或本村务工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在煤矿打工、开车等。
四是技术应用情况。通过调研发现,在调研户中,有71%的牧户在牲畜养殖的过程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杂交生产,但多为羊群内的自然杂交,无科学的杂交生产方案;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应用的较少,虽有71.5%的牧户开展了长草短喂,但草的切短长度并不合理,饲草浪费大;开展青贮饲料制作的牧户比例仅占6%,且青贮饲料制作质量不高;大部分牧民的饲草料喂给量只凭经验,没有科学的日粮配方。
五是牧户生产结构。畜种结构。牧户生产畜种结构见图1。
◎图1 牧户生产畜种结构表
由图1可以看出,牧户的养殖仍以多畜种混养为主,且以羊为主。
繁育情况。调研户中,自繁自育生产占85.9%,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生产占14.1%。
养殖数量。在调研户中,户均养殖牲畜178头(只)。其中,50~200只养殖规模所占比例最大(占44.9%),50只以下次之(占32.1%),200只以上规模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出栏情况。调研户平均出栏率64.78%,其中,商品率78.20%,自食率21.80%。
转场方式。目前,90%以上的牧户都是将生活用品用机械进行转场,牲畜仍是赶着走的方式转场。
牧民生产意愿。47.44%的牧民希望扩大生产规模;19.23%的希望运用实用技术开展杂交、多胎肉羊生产,成为养殖带头人;20.51%的牧民希望在牧区开展信息服务,当经济人;7.69%的牧民希望开展育肥生产;23.08%的牧户受劳动力限制,希望找人代牧,增加雇工。由此可以看出,牧民对自己的生产是有一定的认知、规划和判断的,对好的生产方式是有一定接受力的。
二、新疆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分析
1.联户经营模式。联户经营模式是指在草场承包责任制推进过程中,联户体内的牧民通过自发联合实现的以社会为基础的草场资源共管模式。目前最常见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相邻几家牧户或亲属自愿联合,将牲畜合并一起放牧,并将草场合并一起共同有计划地利用。以下以典型案例形式介绍新疆草原牧区存在的三种不同的联户经营模式。
支付放牧费型。哈密地区伊吾县盐池乡:几户牧户的羊由一户统一放牧,付给放牧户代牧费。优点为一家放牧,其余牧户劳动力解放出来。放牧户除放养自己的牲畜外,放养其他牧户的牲畜,收取代牧费,增收了放牧户的收入。
联合生产型。和田地区民丰县:10户草场在一起的牧户形成一个小组(股),每户轮流出劳动力放牧。优点为更多的劳动力从放牧生产中脱离出来;草场连片,有利于合理放牧,草场保护。
大户带小户型。巴州和静县:养殖大户帮扶当地贫困户(有草场无畜户),贫困户为大户代牧,大户除付给贫困户代牧费外,每年给代牧户羊,扩大其牲畜数量,5年时间,该贫困户的羊也已发展到80多只。优点为养殖大户与有草无畜的贫困户联合,解决了大户草的问题,也解决了贫困户的贫困问题。
2.家庭牧场模式。所谓家庭牧场,是在草原畜牧业实现定居的基础上,家庭联产草畜双承包体制下,以商品专业化生产为目标,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由“天然草地—人工饲草料地—基础设施—家畜饲养—畜产品生产”五大生产要素构成的草地畜牧业新型生产单元。目前,新疆阿勒泰、伊犁等地区,在政府引导、推动下,已出现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家庭牧场。
以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家庭牧场建设为例,其建设标准为:户均3000亩草场;高产饲草料地不低于30亩,且具备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或高产青贮饲料作物的条件;牲畜必须是优良品种;养殖规模为生产母羊200~500只、生产母牛50头以上、良种生产母马50匹以上;有住房、厨房、库房、庭院、暖圈、储草库、青贮窖、饲料库、调制间及草料棚、粉碎机等设施设备。其发展优势为可以实现畜牧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促进畜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转变。
3.合作社模式。牧民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畜牧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围绕畜牧业生产或畜产品加工、销售,按照自愿、互助原则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各个相关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组织。它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为合作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主要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以下以典型案例形式介绍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三种合作社模式。
专业合作社。一是马配种专业合作社。以特克斯县马配种专业合作社为例,其主要提供马配种服务,配上一匹收2000元,包括草料费、饲养管理费。其优势为:原来土种马一匹卖5000~7000元,改良后,现在每匹能卖15000~20000元,现在一匹马卖价是原来的3~4倍,技术水平跟上后,受胎率、繁殖成活率都大大提高。此外,也切实解决了养马户马配种的问题。
二是青贮饲料专业合作社。以大丰镇同发青贮饲料专业合作社为例,其服务内容主要为落实饲草料种植基地订单,负责组织统一收割、统一拉运、统一销售,为养殖户、企业提供优质饲草原料。其优势为专业化生产,解决了广大农民种植青贮、签订订单、收割、拉运、结算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养殖场缺乏种植基地的问题。
三是大丰镇丰牧村级防疫员服务合作社。以昌吉州呼图壁县大丰镇丰牧村级防疫员服务合作社为例,其服务内容为动物防疫、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养新技术推广等。其发展优势为:防疫员收入增加,积极主动性增强,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有完善的合作社规章制度,且有严格的考核办法,防疫员责任心增强,积极主动开展服务的意识提高;对养殖户来说,防疫、看病更方便,牲畜死亡率低,养殖效益提高。
农民合作社。以哈密地区伊吾县北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其运行模式为公司+合作社+牧民。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羊统一收购、统一定价、争取贷款等服务。 合作社社员养殖的羊,按平均高于市场价1~2元/千克的价格收购。
草畜联营合作社。以昌吉州草畜联营合作社为例。2012年,昌吉州开始组织筹建草原联营合作社。目前,昌吉州已挂牌成立的草畜牧联营合作社53家。该类型合作社的共同点表现在:合作社具有相同的建社标准、组织机构、运营模式和经营原则;分红方案基本一致:1000元为一股,每股年固定分红200元。不同之处为:组织形式有农村能人带动型(例如巴合提汗、可可蓝合作社)、育肥大户带动型(例如大草原合作社)、乡干部带动型(例如巴斯涛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型 (例如夏里根合作社);入股(社)形式上,大部分以草场、牲畜、设施折价入股,包括:草场管护使用权、牲畜生产经营权、设施使用权。个别合作社为羊折价入股,草场以租赁形式使用(如:昌吉市阿什里乡天奎草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其原因为合作社社长不是当地牧民,牧民不愿草场入股。通过调研发现,该合作社促进了社员增收;使劳动力转移实现了突破,部分劳动力由畜牧业转产从事运输、采矿、餐饮等二、三产业;非农增收从无到有实现突破 。但合作社发展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利益分配问题:现在是固定分红,已有分歧,三年后怎么办,是个问题;合作社组织管理面临困境:合作社社长压力大,如无政策、资金等扶持,发展困难;资金短缺,筹资困难 ;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销售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三、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探讨
1.生产方式转型探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力是其决定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生产方式无绝对的好与坏,只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而不应该一概而论。因此,对于四季草场质量好、天然草场基础设施较完善且无超载、习惯于全年放牧生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放牧+补饲生产。但需注意:不断完善天然草场棚圈、牧民住房、人畜饮水、牧道、牧道桥等基础设施;冬窝子饲草料贮备;制定科学的补饲配方。对于四季草场质量一般,冬草场环境恶劣的,建议全面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但需注意:圈舍保障;饲草料的保障;可在定居点推广开展冬羔生产和多胎羊养殖,提高生产效率。
2.经营模式发展探讨。
一是联户生产模式。多为邻居、亲戚之间自发联合,属松散型,风险低,但高效饲养管理及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多为满足传统生产。因此,适用于养殖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一般,家庭劳动力有限,本身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牧户。
二是家庭牧场模式。牧场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生产,积极主动性强且较随意,风险小。但对资源、劳动力、经营管理水平要求高。因此,适用于养殖规模较大、品种专一且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天然草场资源好、有人工草料地且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本身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愿意自己发展的牧户。
三是合作社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专业化生产,与现代畜牧业的专业化分工相适应,但其市场需求难以把握,对技术、市场信息要求高。因此,需政府引导,能人组建;社长需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经验积累,需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水平。
农民合作社模式。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可解决牧民牲畜销售和售价等问题,但其多为松散型,牧民生产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适用于有企业带动。
合作社+牧户模式:多为邻居、亲戚组成,利益链接松散,且多为争取项目、享受政策而成立,多无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适宜于农牧结合带,规模化生产区域建立。
草畜联营合作社。将草场、牲畜、人进行统筹,有利于实现草场生态保护、技术措施应用、劳动力转移、建立畜产品品牌、促进牧民增收。但其风险大,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判断力等要求高。因此,适宜于草场连片,户数在20户以内;合作社社长需有一定的养殖、管理经验,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在牧民中有一定的威望。
3.资源利用问题探讨。天然草地资源利用问题主要为放牧制度不合理;不按照规定的放牧时间进场,牧草返青期就被提前进去的牲畜连根啃光,载畜量下降,草场退化;旅游景点禁牧草场的草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应完善放牧制度;抓好放牧制度的落实。对于旅游景点等禁牧草场可实行打草;探索开展草地置换。
人工草料地种植不科学问题,主要为大部分的牧户将人工草料地外包出去后,承包方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土地肥力、种植结构等问题,种几年后,土质变差,白色薄膜污染遍布,无法再种植,也外包不出去,成为荒地。因此,建议出台政策,对外包人工草料地的种植结构、土地培育、种植作物种类(饲草料作物要有一定比例)等提出要求,确保土壤肥力和牧民饲草料来源与供给。
4.畜牧业高效生产探讨。应由繁育生产为主,向牧区繁育+定居点育肥生产转变;由散养、粗放型向规模、标准化方向转变;调整畜种结构:发展专业化生产;调整品种结构:不断提高牲畜良种比重。
5.饲草料加工与利用方式。探索研究适合区域特点的饲草料加工与利用方式。
6.加快牲畜机械化转场。加强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牲畜的机械化转场,改变当前“人赶着牲畜走”的转场方式,降低转场过程中的牲畜伤亡、掉膘现象,缩短转场时间,提高牲畜转场的机械化水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新疆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与牧民收入关系及牧区经济联合体研究”(项目编号:KY2015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KY20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