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读书(二)
2015-12-07
箴言·读书(二)
编者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倾听一个人的言论,如同体验他的人生之旅。本期《箴言·读书》,让我们追随思想者的步伐,感悟生命,感受文字的力量。
箴言:读书
外科医生,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只有技术,没有艺术,手术难以尽善尽美;没有技术,手术又不能完成。而统帅技术和艺术的是哲学。没有哲学,手术便失去方向,没了灵气。
——朗景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是以改善人生、完善人生为宗旨的特殊技艺。医学艺术所体现和创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至善之美、仁爱之美。
最好的医务人员可以称为“艺术家”,“医学艺术家”会让每一位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
生活的真谛: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弃,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终有一天,我们就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张建青 青海省红十字会医院
或许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一方面高耸入云,站在一个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尖端;一方面世俗草根,与生老病死、痛苦、德行息息相关,这份“Cross”(跨界、横断)特性天生具有传播学意义上的“广场效应”,最容易激起公众的惊骇。
曾几何时,我们将抵御生老病死的长生丹、不老泉,无忧散、包医百病药作为人类健康的永恒追求,今天,我们又将生命、疾病、健康还原成为基因片段的表达与干预。结果呢?生老病死的法则依然动摇,反倒增加了无限的困惑与惆怅。因此,在我看来,作为社会共识与人道主义愿景的医学不应该是“生、老、病、死的驯服与超越”,而应该是“所有可能的痛苦与拯救”。人类幸福的基本要义就是“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我们都会老,都会生病,都需要医生的帮助。我们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我们的医学教育、医疗政策、医疗管理、医院管理、领导表率、导师榜样……都在强烈影响着青年医学生的成长。我们想老了落在好医生手中,现在就要共同努力创造好医生成长的条件,让好人有好报,让好医生受人尊重,自己努力做好院长、好主任、好导师、好医生,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袁 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我们低估了让步、容纳、压抑和升华的价值。更多的压抑,而不是更少,会通向更大的幸福。虽然对于我们充斥着自由的耳朵而言,这种言论有些相反,但它明确告诉我们要忍耐什么以及如何忍耐。抑制富有启发性,谨慎的自我审查比压迫更具有解放性,伦理则是基于限制的实践。在我们每次随心所欲地大发脾气之后,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不是最终得到的结果。相反,智慧源于清楚地知道情感有多么的激烈,如何去尊重这种波动性,以及在绝对必要时,如何去展示愤怒。”
——袁 钟 摘自《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认为我们配得上别人爱戴是错误的,我们希望别人爱戴是不公正的。如果我们生来就有理性而且是无私的,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把这种念头塞进我们的意志。然而我们天生就有这种念头,所以我们生来就是不公正的,因为一切都向着自己。而这是与所有秩序对立的,我们应考虑普遍的东西,只考虑自我乃是一切无序的起源……”
——袁 钟 摘自《思想录》
“一个感到负罪的人,总在担心他人的不满和义愤。总在经受着由此产生的不安。作为对比,一个感到羞耻的则期待着嘲笑和轻蔑。他已经表现得缺乏美德,屈服于懦弱,并表明自己在和他有同样理想的伙伴中失去了价值。他担心他会遭到冷遇和拒绝,会成为嘲笑和奚落的目标。正如负罪和羞耻情感的解释诉诸不同的原则一样。”
——袁 钟 摘自《正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