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兰与胡大一:母子共同诠释“大医精神“
2015-12-07
胡佩兰与胡大一:母子共同诠释“大医精神“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2014年2月10日,胡佩兰荣获“感动中国”2013 年度十大人物。
胡佩兰,女,医生,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的母亲。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北关。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部,1944年毕业。1986年,70岁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98岁的胡佩兰逝世。
2013年,郑州老人胡佩兰是个“网络红人”。已经97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坚持坐诊,感动了众多人,而她也被列为2013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候选人。但鲜有人知的是,在中国心血管界家喻户晓的胡大一是她的儿子。
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已退休的他,和母亲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健康公益事业中。目前,他还是“橙医生”(国内最大的心脑血管移动医疗O2O平台)的首席心血管专家,一直在为推动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中国就医体验而努力。
一对母子,两位老人,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和诠释着同样的“大医精神” 以妙手造福百姓健康,用善行义举回报社会公众。
坐诊:一南一北,新年母子各自忙
1月2日,201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郑州,天气晴冷。
早上7点多,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门口,已经有十来名患者开始等待。
这时,一辆面包车停下,97岁的胡佩兰被扶下车,坐上轮椅。
一看见胡佩兰进来,等待的患者都露出了笑容,而胡佩兰也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几十年了,除去正常的节假日,每周一至周六上午,胡佩兰都坚持坐诊,风雨无阻。
一进屋,胡佩兰慢慢地从轮椅上站起,脱掉外套,换上白大褂,坐在凳子上。
随后,忙碌的坐诊时间开始了。
同一天上午,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诊室内,胡大一也正在忙碌,预约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出诊的还有精神心理科大夫,为患者提供的是“双心”服务:不仅医治心血管疾病,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家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胡大一出生在名副其实的名医之家。父亲李公恕,是位眼科名医,曾为中南地区铁路系统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过突出贡献。母亲胡佩兰于194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迎接的新生命不计其数。
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后,坚持在社区坐诊20多年。
胡大一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敬业、拼命。
唐利平是胡佩兰的学生,跟随胡佩兰学习20多年。一提起胡佩兰,她连声夸赞:“胡老师的习惯是每天无论看到多晚,都要坚持给患者看完,才提自己休息的事儿。正常每天上午接诊患者20多个,下午1点左右下班是常有的事。”
“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胡大夫的追随者。”73岁的患者张秀说,胡佩兰不仅医术好,看病仔细,开的药一直是经济实惠,很少有超过100元的。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这是胡佩兰一直坚持的信念。
而她的这种理念和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间深深地影响着胡大一。
趣闻: 由于笔误,“胡大一”名字诞生了
胡大一成名后,很多人都曾问胡佩兰,当初为他取名“大一”,是不是期盼他成为一名“大医”?“完全是阴差阳错。”说起这个话题,胡佩兰笑了起来。
1946年7月,时年30岁的胡佩兰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胡佩兰期盼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最终,和丈夫商量后,为儿子取名“天一”,“天下第一嘛,希望他出类拔萃”。同时,因为胡佩兰娘家没有儿子,经过丈夫同意,大儿子跟随母姓。
只是,令胡佩兰没想到的是,儿子上学后,在写自己的名字时,少写了一画。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叫胡大一。于是,“胡大一”这个名字诞生了。
1965年高考,胡大一以“河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在大学期间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胡大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基层和各种巡回医疗队中度过。医疗队去的地方都是偏远地区,胡大一最远曾到过西藏阿里。
此后,胡大一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后来成为中国心血管界的顶级专家,担任国内外多家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编委,获各类褒奖30余项。
“我觉得人生中,很多时候,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面对记者,胡大一坦言当年高考报考医学,并不是出于喜爱,而是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
传承:儿子送医到基层母亲无保留支持
目前,已经退休的胡大一,被返聘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出诊。除此以外,他更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积极推动医学公益和志愿者服务。
2003年,看到基层众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救治,他发起成立“胡大一爱心工程”,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救助。2007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爱心工程——胡大一志愿服务队”。之后,这个爱心队伍日益壮大,服务内容也一步步扩展。2011年,成立“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坚持走西部、走基层,下农村,进社区,上高原,进军营。为百姓讲健康,传播科学健康知识;就近就地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培养基层医生,留下不走医疗队。
2015年,胡大一入驻“橙医生”,在举办各种义诊与讲座之余,也在该平台上放号,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耐心细致地提供诊疗服务。
对于儿子做的这些事情,胡佩兰最早是从胡大一一个同事口中得知的。
“挺好的呀,老百姓就需要这。”对于儿子的这种公益行动,胡佩兰的称赞毫无保留。
2013年12月18日—20日,胡大一带领着几名专家,回到了河南,开始“大医博爱基层行”。3天的时间内,他们马不停蹄,到了郑州、驻马店、郏县、洛阳4个地方,为基层医生进行免费培训、组织“健康城市”研讨、开展义诊等。这样的行程,其实也是他20多年来的缩影。
每个月,除了坐诊外,他像一个“空中飞人”,在全国众多偏远地区留下足迹,为的是帮助基层医生提高技术,进而推进中国的“大健康”。
愿望:母亲愿干到100岁儿子力推“健康中国”
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胡大一曾多次力邀她去北京同住。但胡佩兰都拒绝了,理由是:“这么大年纪,北京的工作不好找,不去。”
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理由,绝非胡佩兰的玩笑话。在采访中,她也多次表示:“老人就业不容易,要守住阵地。人活着总得有点儿用处,否则多没意思啊。”
作为同行,胡大一对母亲的这种坚持,更多的是理解。2013年4月2日,胡大一专门为老妈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说:“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看每个患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言语中满是心疼和敬佩。
除了坚持出诊,母亲还干了件让他十分钦佩和自豪的事儿。
2000年,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正在召集志愿者,胡佩兰两次打电话“软磨硬泡”,最终成为郑州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自2005年起,胡佩兰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每个月准时捐款800元。至今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老人的目标是,坐诊到100岁,到时候捐够10万元。
“以前知道她当志愿者,但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2014年1月1日,在电话中,胡大一告诉记者,他也是前两年才知道,母亲一直在捐建“希望书屋”。
母亲的公益行动,也让胡大一更加执着于自己的医学公益事业。他说,和之前一样,他要做4件事:讲健康、做预防、走基层、扶民营。
(本文转载于《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