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港口发展又要碧海蓝天
2015-12-07撰文思源
撰文/思源
既要港口发展又要碧海蓝天
撰文/思源
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平面移动”,调整之后,港口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搬迁中,可以腾出东区煤堆场等139.78公顷港口用地以及2000米海岸线,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将堆场变成金色的沙滩,为日照市打造海上靓丽风景线创造良好条件。
日照港岚山港区
相信有不少人了解日照,是先从日照港开始的。日照“因海因港而立,因海因港而兴”,日照发展的最大优势、潜力、希望在海。
日照港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沿海主枢纽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投产运营,2003年,原日照港务局、岚山港区局企业部分联合重组设立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在日照港开放20周年之际,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当时中国沿海最年轻的亿吨大港。2010年突破2亿吨,2013年突破3亿吨,2014年完成3.35亿吨,居中国沿海港口第8、世界第11位。目前,日照港拥有各类生产泊位53个,年通过能力超过3亿吨。港口总体规划了石臼、岚山两大港区,274个泊位、7.5亿吨能力。日照港现有固定员工9000余人,是一个拥有“港口业务、物流贸易、建筑制造、综合服务”四大业务板块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在发展中,日照港始终重视生态建港和绿色发展问题,认真落实《海域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在山东省用海单位中率先缴纳海域使用金,率先编制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海洋环评报告,率先进行海域使用评估。
日照港计划利用4年左右时间,逐步推进石臼港区铁路运输由现有的“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将现有煤炭作业全部改移至南区,实现“东煤南移”目标。
日照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自建成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煤炭、铁矿石运输港。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而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则是煤炭输入区。日照港一直承担着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重要任务。目前,日照港拥有国内最深的15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2个、5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1个。
不过,港口煤炭堆场一直与城市景区相邻,加上港口现有铁路穿城而过,将主城区分割成南北两部分,给港口、城市发展都带来了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港口绿色环保、转型升级,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直通日照港的瓦日铁路2014年底建成为契机,加快推进石臼港区规划调整建设。调整建设总投资约175亿元,计划利用4年左右时间,逐步推进石臼港区铁路运输由现有的“北进北出”调整为“南进南出”,将现有煤炭作业全部改移至南区,实现“东煤南移”目标。同时将西区部分散货运输转移至南区,为集装箱发展提供条件,预留空间。
图1:2014年日照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42万TEU,居全国第11位
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平面移动”,调整之后,港口周边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搬迁中,可以腾出东区煤堆场等139.78公顷港口用地以及2000米海岸线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将堆场变成金色的沙滩,为日照市打造海上靓丽风景线创造良好条件。
港口的吞吐能力也因为这次调整而进一步增强。港口的规划泊位由78个增加至81个,其中南区规划泊位由33个增加至48个;港口的规划通过能力也由3亿吨增加至4.5亿吨;港口规划陆域面积由23.33平方千米增加至35.9平方千米,其中南区陆域面积由16平方千米增加至24平方千米。
减少日照城市污染,也是这次调整的重要原因。推进木薯干、煤炭等货物接卸泊位南移,使易扬尘货物远离城镇中心和居民社区。同时,提升以集装箱为核心的清洁货种比重,引进吸收先进的装卸工艺和设备,提高港口技术等级和智能化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粉尘污染,用心呵护好这片碧海蓝天。
图2:日照港散粮系统
港口的建设,难免会对周围海洋环境产生影响,日照港主动回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日照港组织开展了人工放流生态补偿活动,放流85万尾牙鲆鱼和贝类西施舌,成为全国沿海率先实施人工放流生态补偿的港口。
多年来,日照港按照“既要港口发展、又要碧海蓝天”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在港口建设过程中坚决执行工程建设环保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海域环境及海洋渔业生态的影响。
在坚持生态施工的同时,日照港还加强了对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强污水排放、港区固体废弃物、来港船舶污染物,特别是加强港口的粉尘防治工作。2006年以来,日照港每年投资1亿多元,进行粉尘治理设备设施的建设,加大港区绿化工作力度,港口绿化覆盖率达到36.6%,形成了防尘、抑尘工作立体防范体系。
日照港环境污染应急体系建设也更加完善,制定各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加强救援队伍建设。
图3:日照港液散货灌区和输油管线
港口的建设,难免会对周围海洋环境产生影响,日照港主动回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006年8月,在西港区一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和二期工程建设中,组织开展了人工放流生态补偿活动,放流85万尾牙鲆鱼和贝类西施舌,成为全国沿海率先实施人工放流生态补偿的港口。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已实施多次放流活动,建设人工鱼礁,费用1000余万元。“十二五”期间,缴纳生态补偿资金1亿元。在2014年8月的一次人工放流海洋生态补偿活动中,还首次投放了带有高科技人工标签的牙鲆鱼幼鱼,可对放流的幼鱼成活率进行统计和跟踪监测,并对补偿效果进行评估。
年轻的日照港就是这样坚持着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不断前行。2016年,日照港将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而立之年的日照港前景更加美好,令人期待。
(责编:金希)
图4:日照港过境铁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