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利用外资实践
2015-12-07黎芸
黎 芸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近代中国利用外资实践
黎 芸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贯穿于整个封建王朝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了应对外国资本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活动。研究近代中国利用外资问题,不仅可以全方位地多维地认识和把握近代中国利用外国资本的历史,也对当前利用外资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外国资本;《马关条约》;借债筑路;张之洞;改革开放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之前,以天朝上国自称的满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因此,实行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此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经过工业革命洗礼而逐步强大的西方列强带着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野心与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列强们除了强迫中国开放五口通商、降低外国商品税率之外,他们还对中国实施了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特别是他们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成为资本输出。这无疑给在中国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获得在华特权后,急剧扩大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经过了痛苦的挣扎和漫长的抵抗,但是独立分散的小农经济与手工业始终难以与西方先进的大机器生产抗衡。首先受到西方商品严重冲击的是手工纺织业,洋布的输入,使得“织”与“耕”开始分离。相对于中国民间手工生产的土布,西方的洋布是由机器生产的。它们不仅外观漂亮、质地轻柔,而且在价格上也较土布便宜。因此,洋布一进入中国,便在沿海各地得到了热销。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向内地扩展,洋布也被销往中国各地,并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到:“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1]中国的土布由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很多家庭不得不放弃手工业生产,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农民生产。然而,农村土地是有限的,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的人地矛盾。还有一部分人也离开土地,涌入了附近的城镇,失去谋生手段和经济来源的他们最终成为了城镇里四处游荡的流民,从而为整个社会又增添了一份不安定的因素。除了对手工纺织业的冲击,外国资本和商品同时也渗透到了中国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光绪年间二十七年,除了洋布大宗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瓶盎、针纽、肥皂、灯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靡所不至。”[2],外国资本与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的白银开始外流,中国的贸易逆差逐步加大。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量来看,1894年中国进口净值为1.621亿海关两,1914年则达到5.6924亿海关两。同期出口虽有增加,但增幅远不及进口,因此入超持续增长。1894年入超3399.8万海关两,而1914年就达到2.13亿海关两,是1894年的6.26倍。[3]因此,在外国商品和资本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当时清朝政府内部的一些开明派以及一些有识之士转而开始研究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从而萌发了通过发展近代实业来实现民族富强的想法。然而,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便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他们本来寄希望于清政府,但是此时的国家财政状况十分糟糕,为了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国家已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因此,他们只得寻找其他的资金来源,最终他们决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贷资金来完成他们救亡图存的愿望。其中,洋务运动中“借债修路”热潮的兴起,就是在洋务派的“借债以兴大利”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1880年,中国在李鸿章的指导下开始修建铁路,虽然进展极慢,但是最终也建成了天津山海关间到台北新竹间的铁路477公里,由此奠定了旧中国铁路交通的基础。此外,在张之洞“采矿抬洋股”的主张下,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外合办矿务开始兴起和发展起来。
在洋务派的带领下,近代中国开始走上借贷外资,发展实业的道路。以洋务派后期领导人物张之洞为例,在甲午战争中,他就提出以“外洋为助”、“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等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在甲午战争后,他看到清政府为了偿还巨额战争赔款,从而使得国力衰弱、民生凋敝,更感到大力发展实业、兴修铁路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提出“多借洋债”的主张,他曾为此给清廷上了一道《吁请修备储才折》:“今日赔款所借洋债已多,不若再多借十之一二,及此创臣痛深之际,一举行之,负累虽深,而国势仍有蒸蒸日上之象,此举所借之款,尚可从容年筹补。果从此有自强之机,自不患无还债之法。”[4]他认为借贷外资来兴办实业是中国实现自强的一个机会。在“多借洋债”思想的驱使下,张之洞积极地从事借用外资外资举办洋务的实践活动。1890年,创办汉阳铁厂时,他曾向英国订购机器,预支汇丰银行16万两。1898年,由于改造耗资巨大,于是向德国资本求贷,后又与日本签订了“煤焦铁矿石互售合同”。1904年,又以大冶矿山作抵,再度向日本资本借贷。除了创办近代企业,他还大力提倡修筑铁路,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平汉铁路。经过再三斟酌,张之洞选择了对中国没有大的企图,并且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熟的比利时。1906年,规模宏大的平汉铁路正式全线通车运行。1908年12月,清政府还清借比利时的借款,并于1909年1月将铁路赎回。平汉铁路成为洋务派借债修路的第一条届时赎回收归国有的铁路。
然而顽固派没有像洋务派那样热衷于“创办实业,兴修铁路”,他们对向外国借债修路十分抵制,他们将铁路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翰林院侍读学士周德润认为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共利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5]顽固派认为修建铁路是“蠹民”的邪说,因为随着铁路的修建与开通,原先的陆路交通以及马车运输会受到很大的冲击。陆路交通沿线的旅店客栈会面临倒闭的危险,同时奔走于城镇之间以运送货物的为谋生手段的车夫也将歇业转行。顽固派不仅以影响百姓的生计的借口来反对修建铁路,他们还从文化的角度来劝诫统治者。他们认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和龙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灾难。他们根本不从“技术”层面来反驳洋务派,而是将是否应当修建铁路这种技术问题提升到“道德”意识形态层面,从道德和意识形态上否定修建铁路,使主张修铁路者居于“不道德”的“道德劣势”。对于洋务派提出的借外资修铁路,他们反对的呼声则更加强烈,他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外资进一步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总之,他们认为修铁路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接受外来资本不一定有害,英美等列强的资本家也不一定有政治野心,凡是国际投资有政治作用的就是侵略的,帝国主义的。凡是国际投资无政治作用的就是纯洁的,投资双方都能受益。[6]比如中国向比利时贷款修建铁路,中国借助其资金修建了铁路,同时比利时也从中国偿还的利息中获得了利益,这种不涉及政治利益的经济往来就是纯粹的。除了中国以外,外来的资本也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那些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曾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存在一定的民族危机。比如,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仍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并遭受了欧美国家的入侵。然而在明治维新后,他们通过借助外国资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从而改变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美国也是如此,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前本是落后的殖民地。然而美国在获得民族独立之后,便开始吸收和利用各国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资本与先进技术,从而使得美国日益富强。未开发的国家容易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和侵略,也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本来发自己的富源,及利用国际的通商来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资本主义如同水一样:水可以灌溉,可以便利交通,也可以成灾,要看人怎么对付。[7]
引进外资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我们在享受外资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势必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我国近代利用外资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必须接受高额的利息以及额外的条件。比如一些洋务企业除了定期偿还利息以外,还要接受外商的控制与掠夺,有的甚至不得不接受外商的直接管理。还有民间的一些民族资本因为经营规模小,所以对外资的依赖性强,一旦外资撤回,这些企业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此外,借贷外资而修建的铁路,在没有还清欠款之前,铁路的一切行车管理权均归外国所掌握。这不仅使中国完全丧失了铁路主权,还在财政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引进外资对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外来的资本弥补了国内资金的先天不足,为洋务派倡导的实业运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借此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创办了一大批近代企业,从而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同时,中国借助外资修建了近代铁路,这也打破了中国依赖于水道和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推进了近代化的步伐。这些都是近代利用外资在客观上取得的成效。
尽管有一批救国的志士在挽救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但是盛极一时的实业救国运动在重重阻力下很快就消沉了。因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领导统治权在士大夫阶层手里。不幸,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级,除少数外,完全不了解当时的世界大势。他们只知道破坏各种形式的自强运动。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引进外资之路被堵塞,近代资本主义也丧失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而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进而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欺凌。终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获得了民族独立,创立了新中国。我们在国际舞台中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自此,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78至1991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1986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仍以借款为主。1992年到2001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二个阶段,中国对外开放从进入过渡到扩大的阶段。外商投资大规模涌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引进外资的步伐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在外资上开始清理各项法规对接WTO,在一些行业上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给予国民待遇。此后,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逐步完善,外资在华的投入与发展进入了稳定的时期。
从近代以来历史进程来看,引进外资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引进外资,才能使中国不没于世界的潮流,从而实现民族富强。
[1]郑观应:《盛世危言》,卷7,中华书局2013年版。
[2]米特切尔:《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Z],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
[3]许涤新、吴承民:《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37,文海出版社。
[5]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