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农业“第二个飞跃”理论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5-12-07郭奕彤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集体化联产承包乡镇企业

王 志 郭奕彤

(1.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2.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9)

邓小平农业“第二个飞跃”理论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王 志1郭奕彤2

(1.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2.西北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9)

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抓住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造这两个关系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实践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两次飞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山东调研时,当谈到“三农”问题时,他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当前,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航者和导师的邓小平早在1990年就对此有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规划。

一、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进行“第二个飞跃”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进程。”

80年代初期,我国农业实现了第一个飞跃——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农民有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从根本上重塑了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结构,因而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释放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邓小平对此总结到:“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革30多年来的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这一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巨变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邓小平指出的“第二个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指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长远方向。发展规模经营,实质是在人地关系失衡、面临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小型农业结构上的现代化问题。这一提法抓住了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战略家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眼光。众所周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确立了与现实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基础,具有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带来了农业的快速增长,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但是,这一制度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土地规模过于狭小和分散,不利于科学种田和现代要素的高效利用,影响了土地经营中规模经济的利用;它是一种自给性生产,要进行大规模生产,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就需要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要素的社会化,就产生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但这种分工分业带有明显的家庭内部分工性质,导致了农业的兼业化和农业副业化,因而不能相应地推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不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从长远看,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以“第二个飞跃”为指导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1.通过走小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是中国农村改革历史进程中,中国农民继包产到户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创造”。作为一个战略家,邓小平对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巨大功能是有深刻的,充分的认识的。他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解决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邓小平指明了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成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成功,越来越显示出乡镇企业在合方面的突出贡献。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再次对农村问题发表重要意见,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可定。此时,中国乡镇企业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向外向型和高科技的转化,质量、规模、水平有了根本的变革,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邓小平对我国农村发展要走小城镇化道路的思想是符合中国农村发展实际的。

2.邓小平的“科教兴农”战略思想

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在国家纪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983年1月12日,他在同国家纪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

邓小平关于“科教兴农”的思想,是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对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指明了方向。根据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1989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这一《决定》,贯穿了邓小平“科教兴农”的思想,对于推动农村科技工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3.“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

1992年7月23—24日,邓小平在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再次强调:“农村现在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农村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还是必要的。如果老是仅仅靠双手劳动,仅仅是一家一户地耕作,将来也不向集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但一定不要勉强,不要‘一窝风’。从长远看,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

邓小平指出,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的方向,只有集体经济的发展,才可能使农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邓小平强调的第二次飞跃的集体化,并不是要恢复过去曾经实行过,在农村改革实践中废除了的公有制形式。农村改革实现的第一次飞跃,是低水平的集体化,只有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第二次飞跃,才是较高水平上的集体化。

中央先后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通知,这些政策规定在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面对我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他勤于思考,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土地政策的变迁,适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向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的推进和发展。这一切,都与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各种经济关系的错综复杂。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坚定不移的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制定的指南。当然,我们必须完整地掌握邓小平农业农村思想,而不能教条化和机械搬用,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如邓小平自己说的:“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集体化联产承包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土地管理中基于农民与土地直接相关的法律分析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土地规模经营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