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心流体验”,提升高三复习效益

2015-12-07吕凤秀梅国红

地理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流思维学生

吕凤秀 梅国红

“心流”是指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可控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时,个体会经历一种独特的愉悦和欣喜的心理状态。“心流体验”作为活动给予学习者的积极回报,能引发积极情感,唤醒内部动机,全方位提升学习效果。学生心流产生条件有三个:第一,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楚具体的操作步骤;第二,所感知的挑战和技能水平之间必须建立平衡,若感知到挑战低于自身技能水平,个体就会放松,继而变得厌倦,反之,个体则会变得焦虑;第三,不同注意力品质的个体在心流体验中的质量和数量也会有差别。本文例谈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心流体验”。

一、明确学习目标,在激活思维中实现挑战与技能水平的动态平衡

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应以学情为起点,通过选取不同的情境材料和思考角度,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兴趣昂然地持续学习。例如,对“大气环流”知识点的复习时,了解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与分布都能基本掌握,但对其形成、特点、变式及对气候的影响只是一知半解,便选用一组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不同呈现方式的气压带、风带图(如图1~图4),设计一组教学活动和问题链:①用三圈环流知识说明图1中A、B、C、D、E、F、G(气压带或风带)的形成;②判断图2所示的半球(南或北)和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③说出图3中D1D2G1G2代表的高、低压中心名称,并分析其成因;④判断图4所示的季节,并分别说明此时地处大陆西岸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特征。

这些从知识与能力的联结点和生长点设计的问题链,使“知识呈现问题化”、“问题解决逻辑化”,能激发学生感官兴奋并激活思维,集中其注意力,可过滤掉其它不相关的思维,不知不觉地投入其中而忘却时间,达到意识与活动合一的状态,即产生了“心流”。在愉悦的情绪中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同样学习内容,学生可获得对气压带和风带多角度的理解,深化对该知识内容的全面掌握。

对部分高频考点又是重难点知识,教材内容与高考试题能力要求往往有较大鸿沟需要跨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铺路搭桥”式帮助,根据“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登,顺利攀升每一级都需要把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激活、加以联想进行高层次思维,建立起挑战与技能水平的新平衡,使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愿望,并能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产生“心流体验”而乐此不疲,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复杂问题的意义建构,实现从未知领域向已知领域的跨越。学生若能经常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便能持之以恒地快乐且高效地进行地理学习。

二、利用错误资源,在迭代趋优中产生高峰体验

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常发现一些认知性错误,它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概念理解和思维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出现的一种失衡状态,需要在探究中不断地打破与重建,重新完善认知结构使其达到新的平衡。为此,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或写出思维过程。例如,有学生出现“昼夜温差大导致对流强烈”或“高低空温差大是因为多晴朗天气”等认知问题,便设计一组典型案例和问题链进行探讨、剖析,在对话、争论、追问、反证中澄清被混淆的“同一地点昼夜温差大、对流层高低空温差大、水平方向两地温差大”三种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影响。学生在展露思维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通过师生、生生和生题之间进行反复交流、思维碰撞和认知调整而得到解决学生不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解决问题,促使挑战与技能水平螺旋上升,这种辨错、研错和纠错的过程能让学生在精彩的动态生成中产生高峰体验和深度喜悦,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完成学习能力的迭代趋优。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多采用探询性讨论方法,它能激发好奇、鼓励更深次的思考和更好地解决问题活动。例如,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提出“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则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会怎么变化?”学生兴趣盎然,曾组织了以下一场讨论。

生甲:那风向就要发生变化。

师:怎么变化?——诱导学生澄清答案

生乙:地转偏向力方向将与现在相反,信风和极地东风变成偏西风,而西风变成偏东风。

生丙:可我国东部地区是季风气候,信风、西风和极地东风风向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师: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向会发生改变吗?(激发新信息)

生乙:夏季从夏威夷高压西部吹来的东南风将变成东北风,冬季从亚洲高压东部吹来的西北风将变为西南风,它们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将大大削弱。

师:我国东部将不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或影响不明显。那么,它将受哪些大气环流的影响?(对学生回答重新导向)

生丁:长江以南地区(20°N~30°N之间)将受终年干燥的西风影响;江淮和华北地区(30°N~40°N之间)将受湿润东风和副高交替控制,形成夏干冬雨的气候;东北地区(40°N以北)将受从海洋上吹来的盛行东风控制,终年温和湿润。

生甲: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不就与现在大陆西岸的欧洲和非洲西部一样吗?

从以上讨论可发现,教学若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感受、观念都调动起来,从自己的经验和已知的事物中参考、取例并进行联系和对比,能很好地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其在思维的相互激烈碰撞中产生高峰体验和和深度喜悦,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关注个体注意力差异,实现学习过程的有序和优化

高三备考复习训练的目标是使学生在限时条件下准确调用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根据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提炼出一套地理解题程序,在考试或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解题程序强化训练,并对不同注意力品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又能监控和调节学习状态,有效培养反思学习能力。

地理解题程序四步骤:①明确题目要求:包括问题指向、行为动词和限制词;②调用知识方法:准确快速调用相关原理、规律和思维模型;③提取解读信息:抓关键信息,解读隐性信息和信息间的内在联系;④综合题规范表达或选择题选项分析。

示例:读图5、图6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长期以来小麦是该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河水年年泛滥。

(1)分析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的原因。

(2)基于全球变暖的事实,科学家推测未来R河洪水威胁将变大。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推测的合理性。

第(1)题审题容易出错。行为动词为“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因果逻辑关系的表达,问题指向为“广泛种植水稻的原因”,应解读为“该地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和巨大需求”;“调用”比较简单,只要熟悉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就行;获取解读信息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有不少隐性信息需要解读,如从纬度和降水信息可解读:R河下游地处热带,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从等高线和河流分布图可解读:大河流经,灌溉水源丰富;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从题干文字“人口1.8亿,长期种小麦改种水稻”可解读:人口多,市场需求大,劳力丰富;水稻单产高,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第(2)题是一个论证题,用已知知识、原理推测尚不明确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主干知识和缜密的学科逻辑能力。该河补给主要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若全球变暖,直接结果是冰雪融水量会增加;气候变暖对季风的影响比较间接(由于海洋热容量大于陆地,变暖幅度小于陆地,使夏季海陆之间的温差加大,西南季风增强,上游雨季降水量增大)。难度在于调用知识方法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及知识本质特征(西南季风的成因及影响),这需要学生使用个人的知识储备,积极建构自己的解释和意义;当然,厘清逻辑关系之后,进行层次分明的规范表达也应注意。

在练习和考试中,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程序做题,将关键信息和思维过程简要写出,可过滤掉不相关的思维信息,并产生自我目标与控制需求,过失性失分将大大减少,可享受到习得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分析试卷的个性化失分原因:知识和方法无法准确快速调用,说明知识没有内化,需做知识梳理,并用同类题目强化训练;针对“审题”和“解读信息”方面失误,则多选择信息量大而复杂的题目进行专项训练;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学生,需帮助其进行注意力控制训练,强化深度加工学习。这种针对个人学情,且有相匹配的反馈评估体系的学习活动, 能很好完成自我设定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获得自我肯定,自身潜能得到激发,这是更高层次的心流体验。

猜你喜欢

心流思维学生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赶不走的学生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心流研究概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心流中的音乐
思维总动员
学生写话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