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禀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5-12-06于晓曼耿涌薛冰董会娟田旭刘哲马志孝

生态环境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禀赋区域资源

于晓曼,耿涌,薛冰,董会娟,田旭,刘哲,马志孝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2.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 联合国大学可持续性高等研究所,日本 东京 1508925

资源禀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于晓曼1,3,耿涌1,2*,薛冰1,董会娟1,田旭1,3,刘哲1,马志孝4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2.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3.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 联合国大学可持续性高等研究所,日本 东京 1508925

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稳态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长期以来,资源禀赋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极大影响和干扰,资源禀赋的流动和利用受到市场运行机制的控制,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基于对资源禀赋有关定义的理解,列举分析了资源禀赋消耗的时空差异,并且指出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禀赋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考虑到资源禀赋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区域间经济活动影响资源分配、利用效率等问题,文章提出:1)运用系统生态学视角重新考虑与评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严峻生态环境形势;2)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多重发展目标,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分配政策目标;3)实施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禀赋合理利用效率;4)通过多角度、系统化评价方法,开展资源禀赋形成、组成及价值核算等相关研究;5)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资源禀赋消耗的约束性指标。从以上5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生态文明的起点下有效促进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资源禀赋;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资源禀赋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运作。它们的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类福利,代表着总体经济价值的一部分(Constanza等,1997)。随着当今工业化进程的飞跃式发展,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进行着大规模深度开发利用。对于某一区域,资源禀赋是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战略因素,其存量的多少及变化状况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同时也是循环经济框架下所应考虑的重要指标(Geng和Doberstein,2008;Su等,2013;Geng等,2012)。我国诸多地区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厘清资源禀赋的诸多定义,并阐述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关系,分析传统市场经济作用与影响,提出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适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禀赋管理与评价建议,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指导。

1 相关概念

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Heckscher和Ohlin,1919;Ohlin,1933),其中包含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知识资源或技术资源)。而后“资源禀赋”这一概念被引入资源经济学中,专指为了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素质状况(张力小等,2010),包括实体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构成。实体性资源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能触碰到的各种有机质和物质资料;服务性资源包括气候调节、水体净化、基因遗传、土壤形成、营养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目前,我们通常所谓的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发现和利用生态系统中对人类有效用的一切物质。资源禀赋与资源的本质区别:一个是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天赋资源,另一个是以人类经济社会为中心的人类认定的资源,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区域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共分为初级、成长和转型3大阶段(吴寅洁,2013)。如果将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关联起来,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这样的一个规律呈现在我们面前: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北方发展迅速,南方发展迟缓;自然资源消耗地区发展快,自然资源丰沛地区发展慢;生态环境损害地区发展快;生态环境优良地区发展慢。纵观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不难发现: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区域发展的模式与成效就会各不相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性将会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对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会有差别。

2 资源禀赋消耗时空差异

2.1 历史消耗

从 17世纪中叶工业化革命开始以来,人类对资源禀赋消耗不断增大,尤其是近100年来的巧取豪夺最终激化了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加剧了与生态系统的对立。人类忽略了资源禀赋的形成或更新速度少则需要几十年,多则需要几千万到上亿年的时间,能源短缺、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接踵而来。以煤炭、石油、铁矿为例,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其在近100年间的消耗情况。

煤炭、石油、铁矿3大耗竭资源基础储量约为2930、94、326亿吨。如图1所示,从1913至2013年中国煤炭累计开采量达到633亿吨,石油累计开采量达到61亿吨,铁矿累计开采量达到132亿吨;如图2所示,煤炭人均开采量从3千克/人增至2732千克/人,石油人均开采量从 0.2 千克/人增至 155千克/人,铁矿人均开采量从 3 千克/人增至 1071千克/人。无论是累计开采量指标还是人均开采量指标两者均在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 40年快速工业化,资源禀赋更是以陡增的态势被过度地消耗。煤炭开采平均年增长率为22%,石油开采平均年增长率为19%,铁矿开采平均年增长率为21%;我们假定人口数量、利用技术水平、消费者偏好、储量不变等条件恒定,以这样的开采率发展下去,煤炭将在未来 20.6年内耗竭,石油将在未来 13.5年内耗竭,铁矿将在未来13.6年内耗竭。

图1 1913─2013年中国3大耗竭资源开采量Fig. 1 Exploitation yield of three kind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from 1913 to 2013 in China

图2 1913─2013年中国3大耗竭资源人均开采量Fig.2 Three kind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per capita from 1913 to 2013 in China

从时间尺度上来看,资源禀赋要求以高效利用率和可持续为准则对待利用和分配这一迫切问题,在利用层面上以可持续为前提实现利用效率最大化,在分配角度实现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率最优化(黄贤金,2010),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高效利用与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未能很好实现。

2.2 空间特征

毋庸置疑,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其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区域发展和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差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效率(陆大道,2003;Geng等,2008)。由于我国资源分布广泛,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对我国产业布局和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给问题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维持“北煤南运”“南磷北送”“西矿东流”及“南水北调”的局面。以煤和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禀赋的空间消耗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图3 2011年中国省区市煤炭生产量、省域调动量与基础储量对比Fig. 3 Comparison of indigenous coal production, moving in from other provinces, sending out to other provinces and basic reserve in 2011

图4 2011年中国省区市煤炭生产量、省域调动量与GDP对比Fig. 4 Comparison of indigenous coal production, moving in from other provinces, sending out to other provinces and GDP in 2011

中国地域空间广大,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如图3所示,以煤炭为例,全国煤炭主要来自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资源禀赋蕴藏量丰饶使这些省份成为资源主要产地。但从图 4可见,资源禀赋产量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甚至成为落后区域。我们不难看出:GDP较高的发达省份(如山东、江苏、广东)其本地煤炭生产量并不是很高;而本地煤炭生产量很高的省份(如山西、内蒙、陕西)却是 GDP较低的欠发达省份,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甚至在开发过程中还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同理可知,在矿产、水等资源禀赋方面也存在着相似问题(王朝明,2003;Dong等,2013)。以2011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与消耗为例(图 5),供用水量超过本地水资源总量的省区市分别是北京(-9.2亿立方米)、天津(-7.7亿立方米)、河北(-38.8亿立方米)、上海(-103.8亿立方米)、江苏(-63.8亿立方米)、宁夏(-64.8亿立方米)。这些区域大多是 GDP产值较高的省区市,它们的水资源供给已面临严峻形势,水环境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难以维续,区域发展所需水资源必须通过跨流域调配获得;供用水量占本地水资源总量50%以上的省区市分别为:山西(60%)、黑龙江(56%)、山东(64%)、河南(70%)、甘肃(51%)、新疆(60%)。这些区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地下水系统循环补给不足,水资源可持续性较弱等诸多挑战;部分地区还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严重等威胁(于晓曼等,2013)。

图5 2011年中国省区市水资源总量、供用水量与GDP对比Fig. 5 Comparison of total water resource, water supply and water use and GDP in 2011

从上面的数据对比可以得知,不是所有的资源禀赋都存有相应的替代品,当某地区的某些不能替代的关键资源禀赋(比如:煤和水)具有了稀缺性质,那么该区域经济总量的最大值和经济结构便受到限制,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通过跨区域调配获得的资源禀赋势必又侵占和影响了其他区域环境生态系统,这违背了一个区域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原则。

3 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与影响

资源禀赋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陈林生和李刚,2004)。正如著名思想家恩格斯(1895)所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物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众多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禀赋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丰富的资源会使经济快速增长,而资源禀赋匮乏是经济增长迟缓的部分原因(鲁金萍等,2009)。将资源禀赋视为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岳利萍等,2011;赵鑫铖等,2013)。

如图6所示,当某种资源禀赋的供给视为总体市场供给,那么生产者面对的是总体市场需求曲线;当边际成本供给曲线 1、2与总体市场需求曲线在a、b点相交时,分别存在相应的产出与价格;直到边际成本供给曲线3的费用水平c点,在消费者准备付出的价格下再无任何产出。但是,如果该资源禀赋供给只占总体市场的一部分,那么生产者面对的相应需求曲线由P点价格(即市场整体价格)决定,产品只能在P点价格下销售。这时经济消耗发生得更加迅速,在供给成本移到边际成本供给曲线2时,根本不会有对该资源禀赋的需求,资源禀赋局部经济耗竭就此发生。从上述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防止整体范围内资源自然耗竭的经济力量对于防止局部的经济耗竭却无力阻止。

图6 资源禀赋市场经济分析Fig.6 Analysi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o resource endowment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市场机制兼具不完备性,使得投资者预测未来市场存在不明朗、存在风险等不确定性时,很可能推动资源禀赋的加速开发。著名资源经济学家朱迪·丽丝(1990)早已指出大部分私有采矿企业正在以高速开发资源禀赋以“贴现”其潜在的未来收入,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合理的混合型产业布局,几乎所有与矿产开发相联系的增长都随着贸易流动输出到了发达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某种资源禀赋的经济耗竭而间接导致快速物理耗竭的可能性对整个区域发展构成另一种严重威胁。

4 资源禀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对资源禀赋依赖性越高的地区,其经济效益往往越差。张菲菲等(2007)指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并没有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反而出现了所谓“富饶的贫困”现象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梁欣然(2007)认为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资源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优势,资源禀赋向现实财富转化的环节必须流畅才能够发挥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而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在传统的经济和价值概念中,或者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或者认为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两者都认为天赋资源没有价值。正是这种观念及其在理论、政策决策上的表现,导致了对实体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使用(如能源和矿产资源),以致造成资源损毁、生态成本转嫁、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如生态系统损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也包含着对当地生态系统服务性资源的占用。诸如太阳光、地下热能、水体与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与净化作用,是没有或少有经济价值的。因此,区域经济生产和消费决策从来不考虑有关非市场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

然而,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各种资源禀赋的配合。目前,发达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通过区域间经济贸易过程依赖于欠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内陆地区)的资源禀赋供给,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居民及相关区域在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偿、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同时,却承受了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代价,成为生态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和被动接受者,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不可逆转性的侵蚀破坏。由于纵容了这种生态成本的转嫁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禀赋受损之后区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系统难以持续(黄贤金,2010)。

5 讨论与对策

目前区域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情况愈发严峻,两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区域可持续发展挑战必须提到民族未来发展方向层面主动积极应对。从时间视角与空间视角的二维分析,可知代际公平、区域公平等可持续发展原则正受到背离。资源禀赋受到区域间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而与区域资源分配与利用效率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必然联系,同时当代的区域资源配置情况又会作用于未来代际间的资源分配利用问题。区域资源禀赋能否高效分配与利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是否得以协调发展。首先,需要人类清晰认识资源禀赋的形成过程、组成部分及存在价值;其次,需要人类主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维持之间的作用关系;然后,通过优化措施的实施,提升区域资源使用效率。必须针对各区域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提出系统性生态环境管理手段,设置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循环经济提高利用效率,采用多维多视角评价方法,建立资源禀赋约束性指标。

1)运用系统生态学视角重新考虑与评估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严峻生态环境形势。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经济发展能力为代价,生态环境资源不对时间而下降;在不同空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实现公平的发展,一个区域的发展不能以危害其他区域的发展为代价;该原则本身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与时间系统、区域系统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基于对经济与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的认识,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问题,倡导经济系统是地球这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的观点。

2)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多重发展目标,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分配政策目标。经济系统的特点是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持续性消费和紧迫性生产,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与分配,但其不能够保证资源禀赋合理公平分配或保证防止稀缺的机制。为此需要理清区域资源禀赋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干预手段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分配政策目标,保证资源开发和消费过程能满足社会、物质和环境对它们的要求,尽量形成所有级别(区域、国家、国际)的政府均可接受的资源政策。

3)实施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禀赋合理利用效率。循环经济强调提高资源禀赋利用的高效性和环境污染排放的高标准性,降低单位GDP对资源禀赋的消耗。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资源禀赋约束限制,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特别是提高可耗竭资源(如化石能源、矿产资源等)的生产率,同时减少产业活动过程对生态环境可更新资源的占用。

4)通过多角度、系统化评价方法,开展资源禀赋形成、组成及价值核算等相关研究。这要求现有研究要摆脱以人类社会为中心的单一参数指标体系,采用以“生态贡献”为中心的复合型资源禀赋评估体系并进行全面而详细分析,深刻理解与展示生态环境系统赋予人类的真正财富,更好地体现与清楚地表征资源禀赋真正价值。

5)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资源禀赋消耗的约束性指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管理机制中,不仅需要建立能体现能源消耗的约束性指标,还应结合产业等特征提出可衡量的、严格的资源禀赋消耗等相关指标。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387(6630): 253-260.

DONG H J, GENG Y, SARKIS J, et al. 2013. Regional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China: A case of Liaoning[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442: 215-224.

ENGELS F V. 1895. The Part played by Labou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M]. Die Neue Zeit: 6.

GENG Y, DOBERSTEIN B. 2008.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chieving'leapfrog develop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15(3): 231-239.

GENG Y, FU J, SARKIS J, et al. 2012. Towards a national circular economy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 an evalua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3(1): 216-224.

GENG Y, SARKIS J, ULGIATI S, et al. 2013. Measuring China's circular economy[J]. Science 339(6127): 1526-1527.

HECKSCHER E F, OHLIN B G. 1991.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Heckscher E F. 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M]. Cambridge: MIT Press: 272-300.

Judith Rees Anne. 1990. Na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M]. London: Routledge Press.

OHLIN B G. 1933.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 B W, HESHMATI A, GENG Y, et al. 2013. A review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moving from rhetoric to implement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2: 215-227.

陈林生, 李刚. 2004.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增长[J]. 财经问题研究, (4): 63-66.

黄贤金. 2010. 资源经济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30-50.

梁欣然. 2007. 区域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10): 93-96.

鲁金萍, 董德坤, 谷树忠, 等 2009. 基于“荷兰病”效应的欠发达资源富集区“资源诅咒”现象识别[J]. 资源科学, 31(2): 271-277.

陆大道. 2003.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 地理研究, 22(3): 261-271.

王朝明. 2003. 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J]. 财经科学, (4): 61-65.

吴寅洁. 2013. 探讨地区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的政策体系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 15: 125.

于晓曼, 薛冰, 耿涌, 等. 2013. 中国农村水环境问题及其展望[J]. 农业环境与发展, (1): 10-13.

岳利萍, 吴振磊, 白永秀. 2011. 中国资源富集地区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1(10): 153-159.

张菲菲, 刘刚, 沈镭. 2007.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7(4): 19-24.

张力小, 梁竞. 2010.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5(8): 1237-1247.

赵鑫铖, 谭鑫. 2013. 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7): 52-56.

Effects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 Xiaoman1,3, GENG Yong1,2, XUE Bing1, DONG Huijuan1, TIAN Xu1,3, LIU Zhe1, MA Zhixiao4
1.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ey Lab of Pollu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yang 1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d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okyo 1508925, Japan

Resource endowment provides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system within a nation or a region. It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in current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Resources endowment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and intervened by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for a longer period. Its flow and utilization a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raditional market operational mechanism, resulting in that it has become the key to influence and restric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upon our understanding on its definition, this paper first lists the spacial disparity of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pointes out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ket mechanism to resource endowment,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by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 endowment to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s raises the following policy i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ever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caused by economic activities by employing system ecology perspect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asonable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allocation targets by combining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resource efficiency by implementing circular economy, the conduction of key research project for accounting the formation, components and values of resource endowment through multiple systematic dimens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tricted indicators on resource endow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upon the above five aspects, more detail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improving rat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utilization and coordinat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prepar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resource endow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gion; circular economy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2.027

X22

A

1674-5906(2015)02-0359-06

于晓曼,耿涌,薛冰,董会娟,田旭,刘哲,马志孝. 资源禀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2): 359-364.

YU Xiaoman, GENG Yong, XUE Bing, DONG Huijuan, TIAN Xu, LIU Zhe, MA Zhixiao. Effects of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2): 359-36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1325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欧管理项目(71461137008);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格平绿色行动辽宁环境科研教育“123工程”项目(CEPF2012-123-1-5)

于晓曼(1986年生),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产业生态学。*通信作者:耿涌(197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E-mail: ygeng@sjtu.edu.cn

2014-11-28

猜你喜欢

禀赋区域资源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分割区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