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福辛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2015-12-06李伯庆
李伯庆
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渠县 635200)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初期症状不明显且较为隐匿,一旦发现高血压,将出现头疼、失眠、健忘和多梦等症状[1],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身体各器官如心脏、肾脏和脑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主要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福辛普利类药物控制血压[3]。本研究通过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比较二者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四川省渠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新确诊为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32例,经本院伦理学会批准,签订知情同意书,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干预组)和福辛普利组(对照组)。干预组66例,其中,男43例,占65.2%,女23例,占34.8%,年龄37~81(54.3±2.2)岁,病程3~28(14.5±2.7)年;对照组66例,男38例,占57.6%,女28例,占42.4%,年龄34~79(57.6±1.8)岁,病程4~27(13.7±2.4)年。
1.2 研究方法
干预组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国药准字H20080730,江苏万高药业有限公司),40mg/次,1次/d,餐前服用。对照组口服福辛普利(国药准字H19980197,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10mg/次,1次/d,餐前服用。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和血脂,观察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评价
通过以下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SBP为100~120mm Hg,DBP为60~80mm Hg。高血压是指SBP≥140mm Hg或DBP≥90mm Hg。治疗后,若患者SBP和DBP高于基础血压10mm Hg以内为显效,SBP和DBP高于基础血压10~20mm Hg以内为有效,SBP和DBP高于基础血压20mm Hg以上为无效[4]。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24h尿蛋白定量(24hUPQ)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结合率描述,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失访,干预组显效27例,占40.9%;有效35例,占53.0%;无效4例,占6.1%;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显效19例,占28.8%;有效34例,占51.5%;无效13例,占19.7%;总有效率为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两组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福辛普利分别治疗1、4、8周后,SBP和DBP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干预组血压下降更明显;两组间3次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BUN和24hUPQ含量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及BU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24hUP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n=66,mm Hg)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n=66,mm Hg)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4周后 治疗8周后SBP DBP干预组 162.2±10.3 110.1±11.2 134.4±11.3 94.5±9.2 1 SBP DBP SBP DBP SBP DBP 28.4±9.3 85.2±11.3 125.6±12.2 83.4±9.4对照组 160.8±10.3 108.6±11.2 132.3±10.3 96.3±8.2 132.3±7.5 93.4±10.3 128.3±11.5 88.4±8.6 t 6.31 7.48 6.76 4.43 7.44 3.65 6.28 7.74 P 0.08 0.04 0.03 0.04 0.03 0.03 0.04 0.0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含量的比较(±s,n=6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含量的比较(±s,n=66)
组别 ALT/(U/L)AST/(U/L)BUN/(mmol/L)24hUPQ/(mg/24h)治疗前 治疗后干预组 38.4±1.5 35.8±1.7 37.6±1.5 38.1±1.2 8.4±0.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6.2±0.4 334.5±12.4 156.6±14.2对 照 组 37.5±1.4 35.4±1.6 37.4±1.6 38.2±1.3 8.2±0.5 8.1±0.5 336.4±14.8 313.4±13.6 t 1.45 2.27 1.54 0.16 1.43 0.51 0.03 0.09 P 0.61 0.05 0.64 0.87 0.62 0.17 0.54 0.03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SBP≥140mm Hg或DBP≥90mm Hg,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常伴有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等疾病[5-6],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中,氢氯噻嗪成分可使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起到降压作用,还能选择性发挥降压作用。福辛普利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对ACE的直接作用较弱,但能使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减少,从而扩张血管,达到降压效果。福辛普利也能有效降低轻、中和重度高血压[7-8]。
本研究通过对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福辛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干预组疗效更明显,其结果与薛霞等[9]报道相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其原因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分解后能够生成抑制因子,抑制血管紧张素的相互转化,降低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此外,在治疗后,两组SBP和DBP虽都有所下降,但干预组血压下降更明显,其结果与袁静平[10]报道相符,表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可能是因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能够对患者心肌和血管退化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对自身血压的控制能力,而福辛普利口服后容易变成另一种物质随血流流失而失去作用。两组在治疗前后ALT和AST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对照组BUN和24hUPQ的含量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干预组BUN和24hUPQ的含量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高凤光等[11-12]报道相符,表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可以抵消由利尿剂诱发的代偿机制,还能减弱氢氯噻嗪诱发的血清尿酸升高和血钾降低,从而达到降压效果。因此,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更明显。
综上所述,与福辛普利相比,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24hUPQ的含量,且安全性高。
[1]陶智虎,潘泉.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2):190-192.
[2]唐民.国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3):231-232.
[3]Huang QF,Sheng CS,Li Y,et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fixed combination of irbe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hypertension[J].Drugs in R&D,2013,13(2):109-117.
[4]王珏,王维杰.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06-407.
[5]郭燕鸽,李明春.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4):63-64.
[6]李小梅,李慧芳.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4):489-490.
[7]蔡阳阳.复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70例[J].中国药业,2013,22(9):25-26.
[8]钟培东,张任权,廖新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53-155.
[9]薛霞,薛红.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 疗 效 [J].中 国 循 证 心 血 管 医 学 杂 志,2013,5(3):272-274.
[10]袁静平.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4,(2):280-281.
[11]高凤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5):754-755.
[12]Neutel JM.A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rbe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irbesartan mo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or severe hypertension in diabetic and ob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apost-hoc analysis review[J].Postgrad Med,2011,123(4):1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