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不对称看医患关系
2015-12-06张民健
文/张民健
从信息不对称看医患关系
文/张民健
关爱 摄影/吴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近两年,不少影视作品围绕医患关系大做文章,推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片子,像《心术》《感动生命》等等。初衷都是好的,都在试图去打破医患间的信任壁垒,弥合双方情感,促进相互理解。但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些又是何其难?而一些媒体,又武断地站在患者角度,所谓为弱者代言,不断鼓噪放大冲突,貌似二者水火难容!
问题的根结在哪里?作为一名普通患者家属,“有幸”3次体验住院陪护和手术历程。两次是爱人剖腹产,一次是爱人因严重腰椎间盘脱出手术。三次累计近一个月的陪护经历,对医患关系的认识有了更深感悟。我认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才是缓解医患关系的根本。
医患之间,信息是集中在医方的,患者是信息获取的弱势一方。理论上,如果双方都对病理病情以及处理方案有一致的理解,也就是所谓信息对称,矛盾是不会产生的。而事实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
首先,医生向患者输出信息时,患者听不懂。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传统中医上。祖国医学一向以系统治疗见长,治病治本。但现在很多中医从业者,把太多“玄学”凌驾在医理之上,如果患者不是晓阴阳懂八卦能掐会算的,就听不懂大夫给出的各种病因解释。往往结果是把对疾病的理解错误的架构在对传统医学的盲目崇拜上,“信则灵”。这就给了很多所谓的江湖术士之流瞒天过海的机会。而近几年频现的“神医”倒台事件,症结源于此。
感恩 摄影/吴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其次,医生认为患者听不懂,所以往往把医患谈话变成“走流程”。我经历的两次剖腹产手术谈话,都是医生把我带进一个屋子,关上门,给一大堆要签字的材料,开始像“脱口秀”一样地执行“告知义务”。什么妊娠高血压、产后大出血、后遗症的可能性等等,然后就让你签字画押,表明这些都告诉你了,出事儿别再找医院。我感觉,这是一场你知我知大家知的“对手戏”,让你感觉哭笑不得。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糊里糊涂的签字走人。没事儿“我佛慈悲”,出事儿就“大闹天宫”,于医患关系无益。
最后,患者即便勉强听懂了,但又信不着,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个人以为,这体现出医者的专业性、人格魅力与沟通技巧。在互联网信息扁平化的今天,患者往往是半个医生,久病成医,已经有了很多的信息储备。这种情况下,对医者的专业性是个挑战。更关键的,在于医生本人除专业知识外的人格修养和沟通能力。
我爱人的第三次手术,因长期腰间盘突出,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到椎管里压迫神经,必须通过手术去除压迫点。但爱人只有30多岁,一想到要去掉几块儿骨头,还要打上几根钢钉,神经几乎要崩溃了。前后跑了3家医院,都得出共同诊断,要手术!最终我们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找到任大夫。诊断都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对病理的讲解与手术方案的说明。我真的体会到与之前经历完全不同的谈话。从病因、病理、病灶、病症到处理方案,专业是信任的基础,而“温情解病”才是我对任大夫的整体评价。“去疾无声”是医患共同的愿望,但事实上,疾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可能“无声”。但因为“解病”到位,患者就有了和医生一道共抗疾病的勇气和力量!通过与任大夫的交流,让我感受到真正健康的医患关系,也让我对未来中国有更多的像任大夫一样有医德、有医术、有仁心的医师人才充满希望!
说到底,医患关系其实质应该是朋友关系,二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真的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温情,更多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让疾病无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