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来敲门――兴国县致力精准扶贫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侧记

2015-12-06邱会兴

老区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兴国县贫困户精准

□ 邱会兴

“四个全面”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的一环。兴国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专门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兴国县推进农村扶贫精准帮扶到户工作方案》,把全县4518名干部全部下派到村到户,采取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的办法,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送致富方法,送上温暖,送上幸福!

搬迁移民——让贫困群众从改变生存环境方面找幸福

兴国全县26个乡镇区,304个行政村。总人口80.6万人,其中扶贫开发重点村165个,贫困人口14.38万人。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兴国县有近4万人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库淹区。其中均村乡位于兴国县最西端,绝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地势复杂的深山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条件恶劣。兴国县坚持科学发展、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将移民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已帮助24565 位农民从深山中搬迁出来。

兴国县埠头乡移民集中点铭恩新村全貌

“如今好了,三层的红砖小洋楼,既宽敞又亮堂,一个人可以住一间,下多大的雨也不怕。”在均村乡中洽村移民集中安置点,村民邱皇林一边喝着清香的山茶,一边笑逐颜开地讲述村里的变化。以前,他家在东山艾坑组,深山山高路险,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住的是年久失修的土坯房,狭小拥挤,一到下雨,房子的墙土就一块一块的剥落下来。如今,邱皇林和乡亲们搬出大山,住上新楼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安装了有线电视。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富得起,兴国县坚持移民扶贫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破解移民扶贫致富“瓶颈”。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建房、创业、培训、就医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规费,提供扶贫小额贷款等,为他们建房、创业、培训、就医提供全程服务。

樟木乡塘埠新湾是整组搬迁的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小洋楼装饰一新,一条水泥路直达新村,小孩子在家门口尽情地玩耍,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

涂佐金一家五口原来住在用树枝和塑料薄膜搭建的山棚里,92 岁的养母谢树英常年瘫痪在床,妻子叶福香又患有气管炎,一个家仅靠那份薄田维持着生计。乡政府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不仅出资帮他建起了新房,还帮着他办理了低保,并且把他安排在移民新村上班,当起了保洁员,同时,涂佐金还身兼了乡里的森林防火员和护林员等多职,每个月可以领到工资近千元。“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有‘工作’,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一定会把这份工作认真地做好。”涂佐金激动地说。

塘埠村老支部书记钟龙根介绍说,塘埠村的小密组、桥坑组等实在是太艰苦了,地势陡峭,山路崎岖,遇上大雨天,根本就没办法行走,泥巴到处都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搬到了塘埠新湾集中安置点,在这里村民不管是刮风下雨,都淋不着、吹不着,现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以及群众的自身努力,安置点均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目前,该安置点占地面积达18.5 亩,已经安置边远山区移民农户124 户,633人。

扶持产业——让贫困群众从发展产业增收方面找幸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嘱咐相关部门做好调研,加大对赣南油茶等扶贫产业支持。

方太乡采取的是“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发展油茶产业,如宝石村佳懋油茶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30 多名贫困村民就业,平均每年为他们增收3000 多元。合作社还免费为村民提供2万株优质油茶苗,乡村干部为贫困村民传授了种植和管理技术经验。“种植油茶不仅有各级财政补贴,还有技术指导和帮助,油茶树一次栽种,收益期长达几十年。闲的时候还可以在村里的种植大户基地内工作赚钱,以后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了。”贫困户曾有良说。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宝石村周边村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大增。

东村乡澄江村的东榕山农业基地种植了红肉柚500亩、油茶700亩,还套种了桃子、杨梅、乳桔、甜橙、金桔等四季时令水果上百亩。山下建了生态养殖场,养殖荷兰鼠、商品猪、牛等。

“基地活多,每天要临时工近10 人。”基地主人李冬荣说,“工人全部实行8 小时工作制,基本上都是请当地贫困农民和妇女。”

除了给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外,李冬荣每年免费赠送或以成本价出售部分果苗给当地贫困农户种植。与当地12 户贫困农户签订了荷兰鼠养殖协议,农户负责喂养,李冬荣负责提供种鼠、技术指导、收购。为指导当地群众科学种养,李冬荣每年请该县的高级工程师黄庭香、高级园艺师钟人祥等,给周边的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去年,这些贫困农户每户饲养了40 只至50只荷兰鼠,每户增收近6000元。

兴国县雨露计划现场培训农民花卉苗木技术

一方面,依靠能人带动,破解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带动难。既注重培育贫困户参与面大、市场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又大力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现代农业模式,探索出“引龙头、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之路,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兴国县加大了政策扶持,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难题。出台了《大力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烟叶种植方面,2014年县财政拿出50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补助,烤房建设除烟草行业补贴外,县里再补助5000 元/座,吸纳2800 余名贫困户进烟叶基地务工,人均每月可增收1000-1500 元。在金融信贷方面,启动了“金福通”工程,通过财政贴息,向贫困户提供5万元贷款;实施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贫困户凭会员证,无需抵押就可贷款,现有10个村526 户受益,今年已累计发放贷款630万元。

安居工程——让贫困群众从解决家庭温暖方面找幸福

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首先就得让农民有一个好的居所,安居才能乐业。兴国乘《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东风,在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中,将改善特殊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整合全县的力量和资源,实行下派“三送”干部结对帮机制,使每位特困户都能“拆得下、建得起、搬得进”。

现年60 岁的刘扬泉原是邻村垓上村五一村民小组的村民,出生后不久父亲便去世了。长大后靠打零工、收破烂维持生活,一直未娶,还收养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一直以来,刘扬泉住在祖辈传下来的百年老屋,由于残陋破败,每逢雨天,他都是坐在床头等到天亮,遇上大雨暴雨时,还要跑到外面去躲避,就怕房子倒下来。

兴国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刘扬泉通过“产权安置模式”,在埠头乡铭恩新村免费获得了一套两室一厅面积60 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养女刘见华还被聘为社区保洁员,每月还能通过劳动定期拿到工资1100 元。

说到如今的新生活,刘扬泉笑得合不拢嘴。他高兴地说:“以前常看《幸福来敲门》,没有想到幸福敲响了我家的门,现在我住上新房子,真是托共产党的福,谢谢党,谢谢政府。”

“新房好,心里更暖,感谢党和政府,建好新房给我们住,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会记在心上。”在古龙岗镇寨上村,刚搬进新居不久的余凤秀忙招呼前来探望的“三送”干部喝茶。

余凤秀今年已经86 岁,老伴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两口人,儿子刘水长生来就是聋哑人,右手还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为给儿子求医治病,余凤秀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原先,余凤秀带着刘水长住在20 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屋已是破旧不堪,而2011年夏季的一场暴雨,彻底摧毁了这个家庭仅有的栖息之所,母子俩一直借住在邻居家中。

考虑到像余凤秀这样无经济来源、享受政策补助后仍然无建房能力的特困群众,兴国县实施了“交钥匙”工程,由乡镇、村负责,建好新房让特困户直接领钥匙入住。

兴国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扶贫帮困,通过倡议企业人员、社会爱心人士捐钱、捐建;落实危改户银行小额信贷贴息贷款优惠政策;除政策发放改造补助资金外,还采取县政府、乡镇区、驻点“三送”单位、社会、农户等五方共同筹措改造资金的办法,优先安排解决了698 户特困群众危旧土坯房改造,确保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群众危旧土坯房改造按时完工。

至今,兴国县完成了9210 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贫困群体实现了“安居梦”。

智力扶贫——让贫困群众从增强致富本领方面找幸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兴国县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智”。把智力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优先任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教育,县里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等,支持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引导贫困人口上岗就业脱贫。

兴国县雨露计划到茶园乡进行集中培训

兴国县从2012年开始实施“雨露计划”,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初中毕业后或高中毕业后在职业技校就读,已有2600 多名贫困子女在外就业,月薪达2800 元以上。2014年县里开展了“兴国表嫂”家政服务培训,累计促进600 多名农村贫困妇女实现就业。樟木乡举办贫困群众生产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班6期,培训移民1105 人。各乡镇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免费培训贫困户,努力让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掌握1 项实用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

在均村乡圩镇上开制衣厂的毛先林见证了近两年返乡创业、就业的发展变化。毛先林原来一直在广州开小型制衣厂,受厂房租金高、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近两年,毛先林选择了回到老家均村乡开办制衣厂。工厂一开办,当地乡政府免费给当地农民培训针织、制衣技术,一大批贫困农民学到技术,马上进厂。“以前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丈夫不多的工资。如今街上有了厂,我在乡里的培训学校学了技术在家门口打工,现在在家里带小孩、挣钱都不耽误。”赖海莲高兴地说。

引导大户带动,委托产业能人培训贫困群众,破解贫困户技术技能难题,强化产业技能培训,是兴国县结合实际培训推广技术技能的一种有效办法。2014年兴国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作为示范县,兴国县将按照“第一年示范、第二年见成效、第三年大发展”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水稻、蔬菜、脐橙、生猪、肉兔、鹅、鸭等产业中,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兴国县还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实施了“苏区贫困学子关爱工程”,建立了中职和普高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制度,设立了政府高考励志奖,启动了机关单位对口帮扶学校、千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每年定向师范生等一系列教育扶贫新政策、新举措,着力保障贫困家庭孩子受教育权益。自2012年起,兴国县资助贫困中职学生4万余人次;向3713名贫困大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438.9万元,帮助近千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近年来,兴国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为目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县委、县政府整合交运、水利、卫生、扶贫等12个部门,按照“乡镇主体、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精准帮扶到户责任制,全面开展机关干部与扶贫对象结对帮扶工作,全县有约3万余户、14.38万人的扶贫对象,分解到全县4518名县乡干部。通过扎实的扶贫措施,2014年全县贫困人口下降明显,脱贫35517 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53%,下降了5.42%。

猜你喜欢

兴国县贫困户精准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弟弟会爬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赏花海
兴国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探讨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