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少林武术的发展困境及化解审视

2015-12-06胡玉玺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少林非遗武术

胡玉玺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非遗”视角下少林武术的发展困境及化解审视

胡玉玺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对少林武术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传统社会的变迁、传承理念的保守、西方体育的挑战及城镇化无情挤压使少林武术在遭受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承危机和发展困境。为此,要实施拳种挖掘、保护传承主体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秉承继承传统文化、实施文武兼修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实施现代化、国际化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和实施进军城镇、鼎革创新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困境;化解

我国政府于2006、2008年列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27个传统武术拳种名列其中,曾经在中华民族史上取得非凡发展成就的传统武术正在离当今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漫漫尘埃中。少林武术作为传统武术的典型代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非遗”),表明少林武术的生存处于令国人担忧的境地。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少林武术需要传承,其传承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介入,才能保证少林武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维持,才能为优秀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起到助推器作用。为此,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然而,大部分关心少林武术发展的人们在为党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及中央政府的“非遗”政策欣喜的同时,并没有认真审视造成少林武术当下发展困境的外部及内部因素,以及如何继承少林武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从审视影响少林武术发展问题的原因入手,进而提出作为“非遗”发展的战略保护对策。

1 危机重重:少林武术的“非遗”生存

少林武术可谓中国武术宝库中的一大名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久负盛名,国内外崇尚者多不胜数。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的播放,使世界性的少林武术热悄然而起。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瑰丽的品种之一,它不仅体系庞大、内容宏富,有129个拳种之多,而且多数拳种风格迥异、流派繁多,共为武术百花园增加了俏丽的姿色,呈现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拳种、流派正在经历着“萎缩”的命运,少林武术文化也不例外。明、清两代流传的少林武术套路超过340多种,少林武术器械超过100多套(共约500多个套路),而目前幸存下来的武术套路不超过40种。据权威媒体报道,少林拳窝磨沟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唐庄乡)是远近闻名的少林武术之乡,然而,如今会少林拳的师傅已经很少见了。巨大的数字反差,再一次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文化瑰宝盛名下的少林武术外在的红火,并不能掩盖它不断消亡的事实。少林寺大和尚、现任方丈释永信对少林武术的虚假盛况也深表忧虑:“少林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生活在该‘文化空间’或习得文化表现形式的人”[1]。少林武术从萌芽、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记忆,记载恢弘的民族演进过程,是现存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少林武术整体上面临着诸如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等严峻的生存形势。少林武术要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生存之机,并谋取发展,必先找到致其生存危机的根源。

2 追根溯源:少林武术的发展困境

2.1 传统社会的变迁

作为统治阶级高层代表的“王”及“王”的阶级的出现导致了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帝王手中的权利是促使城市从无到有、从规模较小到规模庞大的直接原因”[2]。然而,正是由于王权所在地的“城市”规模扩大和日益发展导致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和不复存在。于是,“传统社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得与城市人民趋同化,在此语境下,来自传统社会的‘少林武术家’开始有了到城市生活的内心愿望和实际行动”[3]。生活于传统社会中的人们为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纷纷从乡村转而进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城市生活,其所带来的“传统社会”的变迁造成了从事少林武术习练者潜在的和已有的消失。动摇了少林武术生存的社会基础,使得农耕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俗文化在新的文化生态境遇下感到不适。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少林武术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少林武术遭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王文章先生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最重要、最活跃及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因为一位掌握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人去世,就意味着这种不可再生的‘非遗’将只会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进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最终销声匿迹,因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保护‘非遗’传承人开始”[4]。21世纪杰出的历史学家兼科学家贾里德·戴蒙德指出:一个文化丢失某一项技术的可能原因很多。或许是某种原料短缺,或许一整代人中所有能干的技匠都惨遭不幸。令人担忧的是,少林武术‘非遗’传承人所生活的作为“原真原味”的中国武术发源地的传统社会正在解体,对于传承人要求极高的少林武术很难在当今已经发生变迁的“传统”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人选,培养的后备人才迫于家庭生计,纷纷踏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大潮中,在快节奏的工作中为社会创造财富,无暇顾及自身拥有的文化记忆。因此,造成少林武术传承人选缺乏局面的传统社会变迁是导致少林武术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2.2 传承理念的保守

中国漫长历史形成的传统农耕社会是基于血缘、亲族渊源,并以家庭、宗族为单位而进行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持和延续的社会形态。在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少林武术,以亲族关系、宗法本位、师徒关系、民间教派等为根基的传播方式流传于世,因而,“秘密流传,不传外人,男女有别,亲疏有序”等保守的传承理念是少林武术传承者和掌握者重要的传承原则。成为少林武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与“拦路虎”,成为少林武术发展困境的内因。

另外,由于少林武术一直以来恪守“技术为上,理论次之;器为上,道为下”的传承理念,造成少林武术的理论成就仍然停留在以对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的附会来解释拳术理论而不借鉴西方精密科学的神秘层次上[5]。由此形成少林武术在技击实战方面特有的少林武术技击术,在拳术理论上与西方科学相差甚远的、“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奇特人类武技文化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固守拳术理论的保守传承理念,传承者往往迷恋于对自身身体及祖传拳理的追捧,沉迷于“感性分析”的拳术意境之中,很少与他人与域外武技进行交流与比试。因此,疏于交流与比试的保守理念也是造成少林武术发展困境的内因。

2.3 西方体育的挑战

作为体育全球化时代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充其势力范围的过程中,不可能给予有异于西方体育的其他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以真正的公平和平等地位[6]。上个世纪初期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引入和在国内的生根发芽,一方面在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少林武术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完整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也给少林武术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诚如学者王岗指出:“竞技武术在西方体育全球迅速传播的国际环境下,迅速占领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位置,少林武术则只能成为消失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片段活在国人的心中”[7],“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在扩大市场和势力范围过程中,不断解构着少林武术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重塑着少林武术的传播路径、生存方式及教学理念等。少林武术拳种流派的多样性,技击内容方法的丰富性,正在被更高、更快、更强思想指导下的竞技武术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所淹没和取代。少林武术所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华,到了国际化迅速前进的当今时代,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变为空洞、呆板的语言文化符号”[8]。

处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迅速进展中的中国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使得人们的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人们再也难以像以往的少林武术家那样细细琢磨、品味少林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当代年轻人由于受到“及时行乐颓废文化”的感染,争相追求快餐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享受,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的少林功夫,又由于“少林武术的技击使用功能逐渐褪色,防身价值湮没不闻以及‘金牌主义’对少林武术‘生存空间’的强势挤占,致使少林武术在‘流失’中‘消退’,在‘消退’中‘流失’”[9]。“拳法自然”、“物我一体”、“强身健体”的少林武术的文化理念,被西方奥林匹克的竞赛夺标理念不断侵蚀;另外,“少林武术的在主动以西方体育为参照标准改革自身文化体系的同时,也使得少林武术不管是其活动样式、价值体系还是其文化内涵,均发生了‘过滤’和‘割裂’”[10]。综上分析,西方体育的挑战是造成少林武术发展问题的又一原因。

2.4 城镇化无情挤压

造成少林武术生存艰难境况的缘由多种多样,而“城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一方面,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暗含着大量人口离开农村,这必定造成农村习武群体规模的缩小,瑰丽的少林武术遂无处安身;另一方面,“城镇化”强加给村民的快节奏的城镇生活,与适合少林武术繁衍生息的农耕文明生活大相径庭。从武术人才成才的时限上分析,一个有志于少林武术的人要想有所成就,至少要十几年的刻苦训练,甚至需要倾尽年华才能得武道之堂奥,而大多数人却是浅尝辄止[11]。漫长的成才之路不断消蚀着人们习练少林武术的热情。从少林武术的技击功能上分析,少林武术实用性在热兵器时代的进一步衰减,也极大地对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人们对少林武术的花拳绣腿的先验偏见,导致本身就具有相当玄幻色彩的少林武术的“庐山真面目”难以破解。从少林武术的训练方式方面来分析,少林武术尤其看重习武之人的腿部力量的强大,少林武术也有“入门三年桩”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站桩是对一个习武者‘心智’和‘耐力’的磨练,动辄就是几个小时,而这对于‘城镇化’进程逐渐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是那么的难以做到”[12]。从少林武术的传承方式方面分析,师傅带徒弟的“师徒传承”固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师傅所练少林武术的原真原味,进而形成多姿多彩的武术流派,延续少林武术的家族谱系。然正是因为少林武术扎根于“宗法制”的“传统社会”,“类血缘”的“师徒传承”和“城镇化”进程中自由开放的“思想意识”难以调和,这阻碍了少林武术门派和拳种在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的城镇的更大范围内的推广。

3 当今抉择:少林武术的困境化解

3.1 实施拳种挖掘、保护传承主体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少林武术的发展问题主要是指以“拳种”为单位的地域武术的发展,因此,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的化解必须以“拳种”的科学挖掘整理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核心。为此,“要求负责武术拳种挖掘整理的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全国各少林武术的传承地区,摸清各个地区的少林武术资源‘家底’,建立少林武术拳种录像储存库和代表性传承人采访录”[13]。另外,针对不同少林武术传承区域的特色,促进该地区“土生土长”的少林武术拳种的普及和发展,例如,政府在挖掘河南省少林武术的基础上,在河南地区大力发展普及少林武术,从根本上促进各地区的武术馆校更多地采用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少林武术为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促进少林武术在其发源地的传承,化解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困境。对于少林武术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要求武术从业人员要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出发点,把少林武术提升到全中国、全民族的高度来看待[14]。因此,“在当今时代少林武术已经到了国家必须予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生存现实下,武术行政管理机构及武术事业推广组织要把政府的少林武术政策贯彻到位,扎实深入地推进少林武术的发展,推进少林武术进学校,举行少林武术节日庆典活动,再写少林武术发展史上新的辉煌”[15]。“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是发展着的传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它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16],因而,对于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传承主体的保护。如果少林武术的传承主体日趋减少,乃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少林武术将会濒临灭绝的危境,技艺也将随之消亡,有效传承就是一句空话。正如二战后,日本在将自己从农业文化转型到以创新为本的后农业社会之时,仍然费尽极大的心力来珍惜和培育自己熟悉的文化特质,培育自己的各种艺术及其所蕴涵的高度发展的美学价值。如:“它精力勃勃地维持着一项供养人间的计划——今天仍然在世的日本艺术大师:书法家、陶艺家、打击乐师、园艺家、版画家、傀儡戏师傅、传统演员、木匠、等等。作为这项资助的回报,人间国宝们继续进行艺术活动,并传给学徒,使技艺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与身份认同都不致丢失”[17]。以此不丢失自己的文化记忆、身份与能力。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林武术一定要重视“传承主体”的培养,也是保护少林武术的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作为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传承环境;管理层面应增强自觉意识,切实做好服务工作;传承主体层面,应主动、自觉进行有效传承,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授给后人。只有以上三方协调并进,才能使少林武术生生不息,永恒发展。

3.2 秉承继承传统文化、实施文武兼修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国际名片和身份标志,文化实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世界竞争力的综合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8]。“少林武术作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不衰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成为中国人与命运斗争的一种实用技术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仍作为中国人对‘人生追求’和体验的一种生命的‘寓意’,它赋予人们‘生命意义’以新的内涵,赋予人们日常平庸生活以某种‘超越性’价值(民族品位、民族情感和民族责任)”[3]。少林武术在世界“技击家族”中独具风貌,其中决定因素在于它的技击文化中蕴涵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技击功能”一同形塑属于东方思维的“武技形象”。抛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单纯地谈“招招要命”的技艺高低及生命较技,不是真正的少林武术;仅仅追求“视觉感官”效应(高、难、美、新),则只能是一种“异化”了的武舞(体操化了的武术);一味追求动作高度和难度的竞技武术模式,也不能使少林武术真正发扬光大。“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的集禅学、武术、医学、艺术为一体的‘少林文化’,尤其是以佛教‘护法信仰’为核心同时凝结了‘禅宗智慧’的‘少林功夫’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提高其文化品质,正确认识其文化内涵,加强研究保护,扩大其影响”[19]。因此,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的化解定要秉承继承文化传统、实施文武兼修的发展战略。

3.3 实施现代化、国际化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

漫长的“传统社会”发展使少林武术的“技法体系”和“思想观念”均带有深厚的“时代积淀”,秘不外宣的家族传承、封闭的传承环境、神秘的文化理念等都对少林武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少林武术的发展绝不能只坚守‘传统’,而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制定出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20]。深刻认识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人文价值理论、拳理思想内涵以及技术体系,摒弃一切腐朽的、神秘的、伪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整理少林武术研究成果,对其拳种体系实施系统的考察和全面认识,以全局的视野处理好少林武术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例如继承与创新、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少林武术’与‘竞技武术’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前后接续的一面”[21]。“科学正确的分析‘少林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首先,要打破少林武术文化与竞技武术文化‘二元对立’的‘片面思维’”[22]。由于作为“传统武术”典型代表的少林武术与当代竞技武术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少林武术要实现自身的时代创新与环境适应,“事实是,无论文化的历史根脉多么深远,思想旨向何等宏阔,它在生成和生效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现实即从现实中汲取生命乳汁,又从现实中拓展传播空间,并以自己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和显示着特定的价值”[23]。这就要求少林武术与现实融会,消解利欲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思想,协调各方利益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与措施,制定少林武术时代化、社会化、国际化所需要的发展内容与措施,通过少林武术的现实回归以及对生活的深耕路径,完善其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3.4 实施进军城镇、鼎革创新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

“‘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重新塑造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城镇化引领中国未来全面发展的战略作用,也彰显了一种特定的目标诉求,‘人的城镇化’就是新时代发展诉求的‘内核’”[24]。而文化的发展成为维系城镇化内核的重要内容,这种背景给当今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从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出发,制定符合城镇发展需要的措施体系,是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少林武术以它独有的生存样式,经历中国社会的不同时期,在各个历史阶段以自己的“话语”传递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内在需求,显示积极向上的发展图景。少林武术本身携带的历史性和遗传性是其在城镇立足的根本依据;少林武术的现实性、变异性和广泛适应性是其在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少林武术“进军城镇”,不仅能够承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客观上延续了少林武术的血脉。数以千计由农村人口转化而来的新增城镇人口这一少林武术的载体,则是延续少林武术血脉的“骨骼”,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少林武术在城镇的发展。传统社会背景下(农耕文明)的少林武术的“家庭手工业”气息决定了其只能在有限的场域中生存和传播。而少林武术要想在城镇延续自己的血脉,就不能固守原有的家庭式、师徒式的传播疆土这一血脉流通的微细血管,而应该融入城镇化发展的大动脉之中,唯有此才能血流畅通、生机勃勃,才能扩大自己的生存疆域,实现发展突破并得以保护。

4 结语

传统社会的变迁、传承理念的保守、西方体育的挑战及城镇化无情挤压使少林武术在遭受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承危机,当下迫切需要对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其困境的化解必须以“拳种”的科学挖掘整理和可持续发展为其核心,为此,要实施拳种挖掘、国家推广的少林武术发展战略;少林武术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不衰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技击实用功能之中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为此,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困境的化解要秉承继承文化传统、实施文武兼修的发展战略;从少林武术的现代化、国际化战略入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少林武术发展政策,协调各方利益之间的关系,制定少林武术时代化、社会化、国际化所需要的发展内容与措施,通过少林武术的现实回归以及对生活的深耕路径,完善其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少林武术进军城镇,在客观上延续了少林武术的血脉,拓展了少林武术血脉延续的路径。

[1]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5.

[2]赵景磊,董春磊.临清潭腿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武术科学,2012,9(09):41-42.

[3]王星光,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197,230.

[4]田文林,薛良磊.从《李小龙传奇》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少林与太极,2009(5):25-27.

[5]安汝杰,胡玉玺.中西方武技比较与互鉴[J].中华武术·研究,2012,(Z1):121-123.

[6]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68,70.

[7]郭玉成.武术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J].搏击·武术科学,2013(4):1.

[8]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7-30.

[9]谢惠蓉.城市化生存—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之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02):28-29.

[10]周伟良.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S].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会议论文,2012:56.

[11]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050-1053.

[12]马杰,安汝杰.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研究[J].中州体育,2013(12):11.

[13]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292-295.

[14]陈玉忠.当代中国城市化人口流动与体育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04):9-11.

[15]张杰.城市化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J].武术科学,2012,9(01):33.

[1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58.

[17](加)简·雅各布斯,著.姚大钧,译.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23.

[18]高晓明.中国武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思考[J].武术科学,2010,7(10):14.

[19]马廉祯.我国城市化建设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5,26(04):41.

[20]罗卫民,郭玉成.太极拳品牌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25-128.

[21]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J].哲学研究,1995(3):66-70.

[22]显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J].哲学研究,1999(7):35.

[23]艾雯.保持与凸显中国文化的个性特质[N].中国文化报,2014-11-18,第3版.

[24]刘江红.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指标”[N].光明日报,2014-8-11,第11版.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aolin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HU Yu-xi
(School of P.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Henan,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haolin Wushu.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the conservative heritage concept,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sports disciplines and the push of urbanization all have put Shaolin Wushu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crisis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edicament.To this end,it is suggested that we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finding more schools of Chinese boxing,push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haolin Wushu and strive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haolin Wushu.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Shaolin Wushu;predicament;countermeasure

G852

A

1009-9840(2015)03-0021-05

2014-11-10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BTY003)。

胡玉玺(1973- ),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少林非遗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