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及对策
2015-12-06潘智敏吴维铭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0
潘智敏 吴维铭(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课课练”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及对策
潘智敏吴维铭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摘 要:“课课练”教学模式是由于我国中学生体质连年下滑应运而生,“课课练”是通过在每堂体育课安排合理适宜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以达到改善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课课练”深受广大学者的热议。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课课练”的发展、概念、优势、不足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研究表明“课课练”的练习时间不足效果不好,与主教材容易冲突,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几点对策,为一线老师更好地开展“课课练”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课练 教学 身体素质 体质
“课课练”是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滑而提出,为改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现状的一种锻炼模式。30年前为改变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在周总理的号召下,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理念,课课练为此诞生,曲宗湖前辈提出了课课练,其口号是“堂堂练、天天练”。[1]然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课课练”因其有助于体质增强而热捧,因其练习枯燥单调、忽略主体性而反对,在社会也是大起大落饱受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课课练”教学模式的进行研究,为更好的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1 “课课练”教学模式
1.1“课课练”的发展阶段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就有“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的表述”。[2]《大纲》的颁布随后也使课课练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随处可见,广大老师也接受并一致推崇,为学生锻炼身体做出了贡献,课课练也迅速的发展繁荣。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练习的内容与组织单调枯燥,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及快乐体育的兴起,“课课练”逐渐遭到人们的反对,渐渐地在体育课堂难以立足,“课课练”走向了衰落。随着最近几年的学生体质的连续下滑,“课课练”又重新归到人们的视野中,但“课课练”回归体育课堂不能是简单地重复以往的做法,必须有所创新,而且对其研究要多元化。
1.2“课课练”的概念
“课课练”这个名词并不是体育的专业术语名词,它是从教育学科中引进的。“课课练”从字面意思是每节课都要有一定练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与体育词典中找不到有关其的解释。在中国知网上对“课课练”概念的解释的文章很少,而且大多数学者对课课练都有自己的理解,到现在很少有人给其下一个大家认可的概念。在体育学科中“课课练”在发展初期被认为是每节体育课中都安排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练习。随着课课练的发展它的内涵与价值发生了改变。在梳理“课课练”概念过程中笔者认同毛振明教授对其的理解,“课课练”是通过在每节体育课当中,在教学内容前或后合理有效地安排有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可以对学生体质产生改善作用,并科学地实施这些练习。”[3]这个概念包含了“课课练”的作用、原则、性质,这也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课课练”概念最好的诠释。
2 “课课练”教学模式的优势
2.1“课课练”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形势不容乐观,提高学生体质不能是简单的口号了。“课课练”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在规定的3~5 min进行身体素质练习。[4]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锻炼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提高锻炼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锻炼,长期的坚持可以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体质。这也是“课课练”能立足现在课堂上主要原因。
2.2“课课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动作技术体能的提高
不可否认运动技术的学习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体能基础上,学生掌握技术的好坏与其身体素质有直接的关系。“课课练”的实施让每一堂课都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过后有针对进行动作技术进行身体练习,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能,还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动作技术的掌握。
2.3“课课练”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吃苦耐老的良好意志品质养成
“课课练”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因此它的练习内容主要是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这些素质练习大多数是在短短几分钟时间进行负荷量较大的跑、跳以及力量练习。这不仅需要坚强,更要在课堂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有目的组织学生练习,并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有促进作用。
3 “课课练”教学模式的不足
3.1 “课课练”练习时间短效果有限
“课课练”的练习时间一般是3~5 min,学校每周的体育课只有2 到4节。这样算一下学生一个星期最多只有20 min有效练习。体质的增强不是单单靠一两次的身体练习就能提高,它是依靠时间积累练习量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练习的负荷要达到增强体能的话,需要通过负荷的积累,从而达到超量恢复,才能使体能增强。在练习中老师要遵循超量恢复的规律,合理安排练习次数、时间等。没有有效充足的练习时间、次数、负荷是难以达到超量恢复。[5]这样可以看出课堂实际的练习时间远远不能很好地刺激人体,而且体育课间隔时间较长这也会让锻练效果打折扣。
3.2 “课课练”与主教材容易发生冲突
一节课体育课40 min,除去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大概就20分钟。教学时间本来就少,如果还要在其中安排3~5 min的“课课练”练习。这很容易使主教材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更不利于主教材的重、难点的技术的掌握。在很多时候由于老师的功利性“课课练”更是喧宾夺主,把主教材冷落一旁。主教材如果负荷大的话又影响“课课练”的练习,这使主教材与“课课练”冲突不断。
3.3“课课练”的练习内容比较单调、枯燥
“课课练”是针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而提出,通过在体育课中加强锻练改善学生体质。因此练习手段主要是跑、跳、以及一些力量练习。在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课堂“课课练”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安排身体素质练习,这样的单调练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十分枯燥。体育课堂如果身体素质安排过多,确实难以被学生接受,这也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
4 “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4.1课外锻炼弥补“课课练”的练习时间短
首先改变已有“课课练”只是在课堂上的身体素质练习的观念,将“课课练”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校外、家庭、社会,尤其是学生都要承担增强体能素质的责任,提高体能素质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单纯的体育课上的“课课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将“课课练”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在课上教学生锻炼原则和方法,在课外通过各种比赛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在“天天练”中养成锻炼习惯,获得累积效应,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6]例如学校可以把大课间与“课课练”结合起来抓,老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由父母监督完成,学校也
可开展各种课外兴趣班,从而增加锻炼的时间。
4.2“课课练”与主教材关系的协调整合
当“课课练”与主教材为准备关系时,安排是针对将要学习某一教材对素质的要求,提前安排有关的课课练内容。运用时机是作为准备活动的内容;当“课课练”与主教材为辅助关系时,安排在新授教材或改进技术之时,是为基本教材服务,运用时机为讲授主教材之前;当“课课练”与主教材补偿关系时,安排主要是为了弥补体育课中全面锻炼的不足,运用时机是主教材学习之后。[7]
4.3“课课练”教学内容的丰富与练习方法
“课课练”练习内容可以针对学生体质监测下降的耐力、力量、心肺功能的下降引进一些新器材,多发展耐力和力量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跑、跳等组合创新,用新的组织方法练习。除了练习内容的变化,还包括练习的方法的变化。练习方法应多变、增加趣味性、竞争性、激励性因素,如以游戏、竞赛、接力等方式进行练习。[8]内容的丰富应与练习的方法要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单一的内容缺少良好练习方法会使学生练习失去活力,练习方法的丰富没有内容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我和三十年前的课课练[J].体育教学,2012(7):13-14.
[2]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24-27.
[3]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下)—“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对“课课练”的启示[J].体育教学,2011(2):3 2-3 6.
[4]李京诚.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体育教学,2011(4):6-7.
[5]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再论“新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1(5):14-15.
[6]潘雪峰.“课课练”回归会出现的可能—也对“课课练”进行思考[J].体育教学,2012(7):21-22.
[7]蔡长秀,刘瑾瑾,严丽琴.“课课练”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我校高中女生体育课实施“课课练”为例[J].体育教学,2013(3):33-35. [8]张弥.体育“课课练”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4(7):7 7-7 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b)-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