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独特历史现象
2015-12-06董文庆
董文庆
(河北省沧县兴济中学 河北 沧县 061021)
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若按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中国也会在封建社会过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因为中国早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已在江南地区出现并缓慢发展。而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给中国造成严重影响。战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且向中国倾销廉价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了当地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导致作为封建社会基础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政治、经济上的变化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过渡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指丧失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半封建是指既发展了资本主义又保留了封建主义。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就这样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历程,由此产生一些独特的历史现象。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应当同时产生。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出现,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成为资产阶级,除了自己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者成为无产阶级。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新的生产方式不是自行出现,而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产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势力为了便于侵略,利用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开设船坞和造船厂,修理往来船只。这些外国修造企业雇佣因鸦片战争冲击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从事劳动。这样,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首先在外商企业中产生。随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的利润吸引着中国近代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出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
二、农民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败赔款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导致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一样是一场单纯的农民革命,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朝封建统治者。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剥削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由于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尚未产生,而新兴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只能由农民阶级来担负。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通过《天津条约》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天津条约》增加的汉口、九江、南京和镇江四个通商口岸均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内。当时的农民政权对这些权益没有给予承认。为尽快实现在长江流域的权益,外国资本主义需要把太平天国镇压下去。这样中外反动势力为了共同的目的,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勾结起来,共同向太平天国进攻。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内容,即在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正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归于失败。
三、农民阶级提出《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总理朝政后,提出了一个重振朝纲,开创“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纲领——《资政新篇》。它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相应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它企图用建立资本主义理想来代替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意义。
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是由资产阶级提出,而是由农民领袖首创,这是耐人寻味,有其特殊历史原因的。
《资政新篇》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出现。这种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经过近200年的缓慢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夕已存在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支配手工业等三种形式,初步为自己的存在与发展开辟了道路,特别是纺织、制瓷、造纸、采矿、冶铁等行业中出现的手工工场,尽管其发展还不十分稳定、成熟,处于过渡的中间状态,而且在整个手工业中显得稀疏、微弱,但对整个封建经济结构仍起了一定的分解作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原有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大部分被西方资本主义压垮、消灭,或受外国的控制和剥削,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但仍有一部分手工业在外国资本入侵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开始转向机器生产,另外一部分在外国资本入侵后衰退、停滞的手工业将资金投入新式工业。这一切都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准备。这样,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应运而生了。
尽管如此,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由谁提出呢?历史进行了选择。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虽然鸦片战争冲击和破坏了传统自然经济,但中国资本主义还没出现,资产阶级还没形成。而地主阶级由于长期受闭关政策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知之甚少,这个阶级更不会超越封建阶级性的限制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是最早参加拜上帝会成员之一,金田起义后未能和起义军会和,为躲避清军迫害1852年逃到香港。1854年取道上海准备去天京(今南京),但因清军封锁,道路不通,在上海滞留半年后回香港。在居留香港和上海期间,洪仁玕有机会较多地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及政治学说,接受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洪仁玕的这一特殊经历,使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振兴中华,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凌的面貌。1857年洪仁玕再次离开香港,1859年到达天京。而这时太平天国因1856年秋领导集团的内讧(天京变乱)已搞垮了领导核心,挫伤了革命元气,搞乱了政治思想。太平天国将士对革命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能否建立“均匀”、“饱暖”的人间天国表示怀疑,特别是对拜上帝的信仰发生了动摇,造成了精神上的崩溃和理想破灭。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扭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存在的分裂涣散局面,为了建立起太平军将士对建设“新天、新地、新世界”的信念,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上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阶级,具有两面性。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随着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一出现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层压榨和束缚。当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利用在华特权及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越地位,给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施加种种压力,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生存受到威胁。而中国的封建势力本来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死对头,经常用苛捐重税盘剥压制民族资本。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革命要求。
另外,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生产等阶段,因此,资本、技术准备不足,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等特点。从当时企业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这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依赖外国设备和技术有关。有的资本家甚至将工厂办在通商口岸的租界内,求得外国人“保护”,以避免中国封建势力侵害。相反,在企业开办、减免关税、厘金及专利权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又与本国封建势力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联系,以求优惠政策。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具有软弱性。
五、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近代的军阀割据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很快复辟帝制。这种倒行逆施激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1915年的护国运动。
护国运动打破了袁世凯的个人集权,但当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随继而来的是在护国运动中借反袁而形成的军阀割据。各派系军阀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割据一方,长期混战,中国社会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的社会根源。在半封建中国的广大内地和农村,落后分散的封建经济居优势。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各地区可自给自足地独立存在,为军阀提供了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各个军阀集团又依靠地方封建势力盘踞一省或数省,割据称雄,形成独立王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侵华列强众多,由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谁也不能独吞中国,在失去袁世凯这个控制中国的共同工具后而又没有同样的人选继起,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列强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各派军阀。而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竞相投靠帝国主义,以取得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产生一系列独特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历史现象又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