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015-12-06刘永泰
文 刘永泰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文 刘永泰
近年来,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夯实、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步加强,基层承担的医疗卫生任务也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
但是,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于社区卫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得当前的社区卫生人才配置与所承担的工作不相适应,特别是随着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内涵的不断提升,更彰显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不足。所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适宜社区卫生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层卫生院是区、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对解决民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部分基层卫生院存在如下难点问题:职责定位不清,多头管理,基层社区医务人员既要承担基本医疗工作,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11大类43项任务);人才缺乏,能力不强,能力和医疗技术难以满足群众对高水平的医疗需求的需要;待遇低,晋升困难,不被尊重,职业有逐渐“被低端化”的趋势;此外,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等,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基层的发展。
解决的办法在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推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医院人才的再培训和专科建设、医疗技术引进、加强中医药的运用等。按照实际规律配置资源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应首先强化首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级医院各司其职,承担相关的职责,构建有序就医格局。例如三级医院应倾向承担疑难疾病、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解决,作为网底的基层社区应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公共卫生等工作。
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社区的功能定位。强化制度以明确工作职责,立法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立保障政策,坚定社区工作人员的信心。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人才使用。建立育人、留人的机制,根据目前工作实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议根据实际放宽招聘途径,向社会招聘适宜人才。
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合理确定全科医生劳动报酬。可以考虑公共卫生工作与基本医疗工作人员分开评价,给予薪酬。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津贴,特别是山区应给予一些岗位补贴。建立基层卫生服务评聘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基础上,鼓励社区人员多劳多得,从而更好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基本医疗服务质量、数量、职业技能考评;公共卫生工作依据广度、深度和满意度等综合考评,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
突破乡村医生政策。针对地区实际,对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进行培训培养,或可以效仿大学生村官的模式,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补充乡村医生不足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