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015-12-05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

李 勇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21世纪以来,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特征,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发展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环节。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有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合肥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迅速成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并逐步成为改善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主导产业。然而与此同时,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欠缺合理,服务水平不够高,竞争能力不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必须深刻把握当前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切实解决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良好发展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 H.Greenfield(1966)[1]提出,其含义是指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它是中间投入,可用于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是生产和最终消费的一个中间连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也有学者把生产性服务业称着“生产者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2]。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它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出来的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直接的服务,而是作为中间产品投入到工业生产中,贯穿于工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服务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3]。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知识密集型(如会计代理、律师事务、资产管理等)、技术密集型(如信息咨询、产品研发、技术转让等)和资金密集型(如银行、保险、担保、典当等)三种形式[4]。

大多数研究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只作了总体分类,没有对产业领域作具体细分。我国各地的分类也有差别,《安徽省“十二五”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工业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现代金融业六大类别。多数学者和我国各地的分类基本趋同于下表的分类(见表1)。

表1 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

二、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合肥是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和皖江城市带的发展也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合肥市位列全国省会城第15位。

(一)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从近十年的数据看(表2),从2003到2012年,生产总值从484.96亿元增长到4164.32亿元,增长了758.69%;第三产业产值从201.24亿元增长到1631.37亿元,增长了710.66%;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从78.18亿元增长到647.81亿元,增长了728.61%(图1)。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也趋于优化(表3)。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明显,第一产业从2003年的8.25%下降到2012年的5.5%,第二产业从2003年的50.25上升到2012年的55.33%,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略有下降,从2003年的42%下降到2012年的39.17%(图2,图3,图4)。

表2 合肥市2003~2012年产业发展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

表3 合肥市2003~2012年产业结构情况一览表(单位:%)

图1 合肥市2003~2012年产业发展柱状图

(二)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但发展不均衡。

图2 合肥市2003~2012年产业结构趋势图

图3 合肥市2003年产业结构图

图4 合肥市2012年产业结构图

图5 合肥市2003~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图

从总量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五类产业以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增长的绝对量最为明显,分别从2003年的26.3亿元和22.8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4.62亿元和165.11亿元(图5)。从发展速度看,以租赁、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业发展速度最快,分别从2003年的5.79亿元和4.7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5.31亿元和75.5亿元,分别增长了1718.83%和1479.50%。

(三)劳动力分布向第三产业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上升

在合肥市2009年劳动力资源产业分布中(表4,图6),第一产业占23.16%,第二产业占37.04%,第三产业占39.80%。2013年,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0.30%,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下降到34.75%,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承载量上升,占总量的44.95%(图7)。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劳动力呈逐年上升态势。

表4 合肥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从业人员)一览表(单位:千人)

图6 合肥市劳动力资源配置趋势图

图7 合肥市2009年劳动力资源结构图

表5 合肥市2003~2012年产业结构情况表(单位%)

图8 合肥市2013年劳动力资源结构图

三、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小,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够合理,效率仍有待提高等。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各行业投资差别较大,发展不均衡

1.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小,发展滞后。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一般占GDP的70%左右,2012年美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78%,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的比重达到48%。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在2012年占GDP的比重为44.65%,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5.55%。2012年,合肥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9.17%,落后于全国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5.56%,相当于国家2011年的比重,发展滞后(表6)。

表6 2013年全国部分城市三次产业产值占比(%)

2.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投资差别较大。合肥市第三产业的投资总额呈稳步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87.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365.5亿元,增长了27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投资差别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在2010年出现了拐点。投资额为142亿元,达到高峰,接着连年下降,2012年与增长较大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的投资接近,投资额为113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在2009年出现峰值,达到29.3亿元,此后的投资额基本稳定在33亿元左右。总体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大行业投资较为滞后。(如表7,图9)

表7 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万元)

图9 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图

3.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从2008年的330.17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47.81亿元,增长了96.2%。在产业内部,金融业从2008年的103.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4.62亿元,增长了107.3%;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008年的91.6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65.11亿元,增长了80.09%,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增长相对滞后(表8)。

表8 合肥市2008—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五大产业所占比重差别较大。2012年,金融业占比33.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25.49%,这两大产业占比较大,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仅占11.65%,占比较小(图10,表9)。

表9 合肥市2003~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一览表(单位:亿元)

图10 2012年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图

(二)第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不足

第二产业对服务业的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反过来又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总投入中,服务业的投入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世纪的后30年,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投入比例从12%上升到22%,上升了10%。在合肥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从2008年的68.47%下降到2012年的59.12%,下降了9.35个百分点。从图11、表10可以看出,2008—2012年,合肥市的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第三产业虽有发展,增长速度为108.09%,但远不及第二产业发展之快,增长159.5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最慢,五年之内的发展速度是96.2%。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未有效拉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表10 合肥市2008—2012年产业发展情况

图11 合肥市2008~2012年产业发展情况图

(三)政府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十八大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个定位,政府职能就是服务和监管,政府要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管。对于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1.市场监管不到位。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政府应该放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性管制,政府的监管职能应该是加强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市场监管。合肥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的市场监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和法律规定,市场监管的随意性较大,停留于传统、经验型监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2.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够。为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总体要求,阐明了发展导向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在《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行业作了明确规定,即包括物流业、金融业、会展、科技信息和服务外包业。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但是“十二五”以来的执行效果欠佳,这些行业的发展不均衡,从前面的投资分析看,物流业投资甚至还处于下降状态。

(四)市场开放力度不够

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能配置的资源由市场配置。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垄断性较强,市场化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

1.行业准入门槛过高。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是肯定式目录,与西方国家的否定式目录差异较大,市场经济的规则是“非禁即入”的,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准入也是采取肯定式目录原则。这样,把很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限制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入的同时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开拓创新的空间。在注册审批方面,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注册要经过省级以上行政部门的审批,增加了审批环节,延长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审批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注册成本。

2.审批程序过多。物流、金融担保、咨询等公司的成立,审核程序非常复杂,审批周期也相当长。如在合肥市要注册一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要经过县(区)、开发区政府初审再报市金融办复审,复审通过后再提请专门统筹协调融资性担保监管及风险处置的市联席会议审核,联席会通过后再由市金融办批准或提请省金融办批准。在这四大部门审核过程中,还需要各部门内部相关处(科)室的审核。

3.垄断行业改革任重道远。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仍然存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第二产业的改革,有的行业在改革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垄断。如电力供应,改革之后的电力供应又被电力公司所垄断,合肥市所有电力均须从合肥市供电公司购买,供电价格完全是合肥市供电公司说了算,所谓价格听证会也多是形式而已。由于垄断的存在导致市场化程度低,内外资企业难以进入,降低了竞争活力,影响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引进。

(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专业性强,对人才依赖度高,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但是,相当长的时间都是重视制造业轻视服务业,人才向制造业集聚,服务员人才严重缺乏。合肥市在注册公司的条件中,要求公司人员组成中有中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人才缺乏,在实际注册中往往是走走形式,出现“挂靠”专业户,一个有中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同时在几家公司挂靠,公司付给挂靠人员一定的报酬。在合肥市991家生产性服务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4.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3%(表11)。

四、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5]

对于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对第二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政府服务、提高市场开放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培养专业人才。

表11 合肥市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年末数

(一)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

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规模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合肥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化解融资难问题,但效果甚微。政府应加大制度创新,针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采取特别措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1.设立投融资服务平台。专门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提供服务。政府根据企业需要创新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银行、证券、债券、基金等方面的服务。可借鉴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做法。根据企业融资需求,政府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资源,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融资服务。

2.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通过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优惠措施增加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设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门的担保公司,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降低上市门槛,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

3.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根据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并不断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完善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硬件设施。

(二)优化内部结构

鉴于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传统服务业像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比重过大,而计算机服务、信息传输和软件业等现代高新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严重束缚了合肥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合肥市应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推动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上的保护、加大政府的保障性补贴等来努力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以推动合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调整产业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推进集聚式发展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社会网络的形成,进而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促进合肥市内各地区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同时,应当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体系,进而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四)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行业发展体制

生产性服务业的个性化、知识技术密集化的特征使其更需要制度和规范化的市场发展环境。因此,合肥市应逐步健全一整套有利于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同时,加快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立法工作,使生产性服务行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此外,合肥市还应不断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转变合肥市经济发展体制,使生产性服务业步入良好的运行轨道上去。

(五)深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分工

生产的专业化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程序的增加,专业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从现代服务业中独立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有益于扩大社会分工,大幅度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入的过程,通过合理分工,能够有效提高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合肥市政府应实施生产性服务专业化战略,集中发展知名品牌服务企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知名度,进而增强合肥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力度。

(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型为重要特征,因而就相应的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从产业互动的层次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其他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中间产业。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制造业的良好、快速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因而,要实现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合肥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快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从提高内部员工技能入手,增加合肥市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动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节能、高效发展,进一步提高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竞争力。

(七)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升级和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合肥市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也加速了对合肥市劳动力专业化技能的需求。具有较高素质和较高技能的劳动力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效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迅速增强,大大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而推动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合肥市应当不断完善合肥市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同时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纳人才。此外,政府应当努力加强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与其他地区人才的交流,吸取更多的经验,促进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Greenfield H.Manpowerandthegrowthofproducerservices[N].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2]李勇坚.经济增长中的服务业: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5,(5).

[3]富克斯.服务经济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北京财贸经济,2006,(10).

[5]李勇,李元雪.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合肥市朝霞小学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