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彩调文化对外宣传有效形式研究

2015-12-05赵莉莉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桂林戏剧文化

赵莉莉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6)

0 引言

彩调是广西本土的地方戏剧,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剧目源于乡村生活和民间传说,大致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清末民初开始兴盛。其名称各地不一,如“采茶戏”“彩调”“彩灯”等,于1995年被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2006年,彩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多次将其商业化,比如国内首部大型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的商业化演出,三大专业彩调剧团相继推出的彩调VCD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彩调面临的深层次的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除。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戏剧市场被逐步蚕食,彩调也难逃衰退的命运。彩调的影响力不仅又缩回到了广西省内少数几个地区,而且其吸引力仍在继续衰退;彩调剧团的数量急剧下降,除了彩调发源地的桂林市永福县仍保留有县级彩调团以外,其他的县城,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彩调剧由于无法摆脱资金、市场、人员等困境逐渐解散[1];彩调剧的水平也在逐年下降,彩调剧的发展如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彩调的对外宣传研究不仅能弘扬广西本土文化,而且还具有保护和传承广西本土文化,打造广西本土文化名片的实践意义。

1 彩调剧发展现状

1.1 其他戏剧文化对彩调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前,彩调一直以广西地方民间传播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带动下,彩调剧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剧扩大到全国范围,甚至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刘三姐》走红全国,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并举行了500多场全国巡回演出,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迹。

1.2 观众群体数量骤减

“以桂林彩调为例,按年龄阶段划分:年龄在40-50岁的占全剧团60%以上。年龄在30-40岁的占全剧团人数的35%以上,这一年龄阶段的男演员都是在演出时“挑大梁”的,不但要演戏有时还要奏乐器,女演员大多演旦形,集唱、做、舞并重。而年龄在20-30岁的年轻彩调演员,仅占5%,屈指可数的几个年轻演员已经没有了老一辈对地方戏曲的热情,也没有中年演员对彩调的执着。”[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彩调生存现状极其恶劣。

1.3 缺乏创新和变革

从彩调剧自身来说,剧本编写俗套,演出程序固定化。如今广西省永福县具有编写彩调能力的只有两人,但他们年事已高,只会编写与传统彩调风格一致的剧本,对戏剧创作的发展潮流和场景布置的趋势发展都缺乏了解,这使彩调剧目前面临着被历史淘汰的局面。只有在剧本上不断推陈出新,演出形式上花样百出,将传统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去吸引不同的年龄阶层的观众来欣赏中国传统的彩调戏剧表演。

2 彩调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彩调”为“主题”进行检索,一共得到94篇文章(见图1)。李其荣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随着彩调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者们从2007开始对彩调研究掀起浪潮,是保护继承和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挽救广西民间小戏彩调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1 1959-2013年彩调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目前关于彩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内容”“剧评”“保护、发展”“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其中“保护、发展”是重点。虽然改革开放后广西的传统戏剧衰落直至消亡的冲击下彩调得以幸存,但是廖明君、韩德明[5]和赵巧艳[1]的调查都证实了彩调生存状况持续恶化的现实,因此,保护和发展彩调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对彩调的保护研究主要从民族学、艺术、内容等角度进行,但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的不多,特别是跨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见图2)。

图2 1959-2013年“彩调”研究内容统计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剧种如京剧、话剧、黄梅戏等得到外译和出国演出,对其发展和传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戏剧的保护和发展的手段,借助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出国演出、翻译剧本的对外宣传,使彩调文化“走出去”,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3 对外宣传的有效形式

3.1 印刷品的宣传

3.1.1 中英文彩调文化宣传画册

宣传画册是视觉形象广告中的一类,具有宣传准确真实、介绍仔细详实、印刷精美别致、散发流传广泛四个特征,这些特征对彩调文化的宣传意义重大。宣传册的设计包括图形、色彩、文字三大要素,就中英文彩调文化宣传画册的制作而言,图形主要是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的视觉语言,优势是可以跨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进入宣传对象的视野。彩调脸谱、表演戏服、道具等图片,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彩调的魅力;多彩的颜色符合彩调剧的特点,制造良好的文化气氛、烘托彩调的主题,能强化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知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字与图形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恰当的中英文剧名、角色简介、剧情简介有助于提高对外宣传的有效性。

3.1.2 双语彩调戏剧小故事集

双语彩调戏剧小故事集收录传统经典的彩调戏剧剧目,并配以中英文版本的注释,不仅有利于彩调艺术为外国观众所了解,而且有利于翻译人才培养的改革。桂林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刘三姐》是彩调经典的剧目之一,它反映了刘三姐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在《刘三姐》全球巡演和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中英文故事简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彩调文化与产业化的结合

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要在当今信息化、快餐文化高速运转的时代中延续,除了自身文化的精粹之外,还必须拥有一支高效、中坚的外在力量作为辅助,将其自身的文化精髓完美地向世人展现。因此,打造“彩调品牌优势”的宣传将彩调文化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将文化事业做大做强,达到繁荣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6],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1 彩调剧场与休闲娱乐产业的结合

桂林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际旅游都市,每年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然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林彩调却面临着人才流失、观众不予理睬的局面。优秀的文化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应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桂林市彩调剧场与现代化的休闲娱乐产业相结合,打造出桂林彩调品牌优势。桂林市北极广场的“彩调园”原是市彩调剧团的训练演出场所,虽经过彩调团的多方努力,将其修饰一新,成为拥有200多个座位的专业彩调演出剧场,至今已经经营了将近三年之久,但依然默默无名,入不敷出。其主要原因是此剧场的地理位置并非商业地区,离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周围标志性的建筑也只是一家沃尔玛超市,相关配套措施不足。假如能够由政府组织招商引资,将彩调剧场搬迁到人气鼎盛的桂林市中心广场,或者借助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夜王城”项目,发挥周围丰富的休闲娱乐产业如饮食、服装、银行、宾馆等的优势和附近的阳桥及漓江环城水系的自然条件,将能达到桂林彩调文化对外宣传的良好效果。桂林彩调演出与饮食产业、展览会相结合的对外宣传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向中外人们介绍优秀的桂林彩调文化,还有利于打造桂林彩调品牌特色。

3.2.2 彩调之桥

借鉴每年举办的“汉语桥”大赛的成功案例,可以选择在桂林电视台、高校或中小学等,举办一年一次的大型彩调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邀请国外友人参与,获奖选手得到奖学金等鼓励。由于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兴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在学习汉语,对于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也逐年递增,举办彩调文化的知识竞赛为外国人了解彩调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举办彩调知识竞赛的对外宣传方式,仿若一座世界彩调之桥,将外国友人的心与中国彩调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对内能起到很好的科普国民对于彩调的基本知识,对外能让外国友人真正地爱上中国的彩调文化。

3.2.3 发展彩调文化纪念品产业

纪念品具有独特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其多以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为题材,选用当地特有材料甚至当地特有工艺制作成的商品,不仅有宣传意义,也有收藏价值,因此将彩调文化作为宣传的物品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参考各大旅游景点,将彩调脸谱、剧照、服饰元素等以写实或漫画等形式,印在服装、丝巾、布艺品、餐具等纪念精品上并配以中英文简介说明,展示在阳朔西街纪念品商店或进行电子商务销售,将更能增加桂林彩调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

3.3 网站建设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能实现上网功能。建立彩调文化中英文双语网站,对于彩调的宣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其他的宣传形式相比,网站建设的优势体现在:①网页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方便读者们阅读;②网站包含的信息量大,一个页面可以设置多个模块和链接;③网页可以随时更新,且更新的成本较低。彩调双语网站建成以后,将能够让中外人们在了解桂林旅游文化的同时,有机会发现桂林的艺术资源,促进彩调成为桂林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1]赵巧艳.国家在场与彩调内卷化:地方传统戏剧保护的一个反思 [J].戏剧文学,2013(2):116-121.

[2]张坚.20世纪90年代前刘三姐文化品牌海外传播过程及其国际化策略研究 [J].贺州学院学报,2013(1):19-26.

[3]庞荣,黄洪焱.广西桂林彩调的现状与生存策略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6):21-24.

[4]李其荣.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发展 [C]∥许宪隆.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5-41.

[5]廖明君,韩德明.广西民族民间戏剧调查研究[J].歌海,2009(3):3-8.

[6]李景瑞.文化产业化不是文化商业化 [J].博览群书,2012(12):27-31.

猜你喜欢

桂林戏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有趣的戏剧课
桂林行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谁远谁近?
乐!乘动车,看桂林
戏剧类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