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剧排演中字对字研究的重要性
2015-12-05周志良
周志良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 四川成都 610021)
西洋歌剧排演中字对字研究的重要性
周志良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 四川成都 610021)
排演西洋歌剧是对美声歌者声音技术、演唱能力、表演水平的综合考验。语言问题是排演中的一大障碍,除了准确的发音和重音外,准确地把握唱词的意思对于演唱和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歌者演唱时避免内心情感的空白,并为正确的表演提供依据。
西洋歌剧;字对字研究;表演
我国很多美声歌唱家在谈到他们国外学习和排演歌剧的经历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语言问题。卡迪夫大奖获得者杨光说:“我在国外学习时,99%的功夫都花在了语言上。”
从2006年至今,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已排演多部歌剧,笔者一直参与其中。在《茶花女》中饰老阿芒,《托斯卡》中饰寺守,《波西米亚人》中饰马切罗,《蝴蝶夫人》中饰夏普勒斯,《游吟诗人》中饰鲁纳伯爵,《清教徒》中饰里卡尔多。在排演过程中,我感到:只了解唱词大意与对唱词做字对字研究,对于演唱者的情感投入和表演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为什么要对语言进行字对字的研究
(一)唱词翻译多为大意
通常翻译的唱词,为了音乐和演唱的需要,仅为大意。这对歌者准确理解词义造成了困难,甚至误导歌者演唱时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著名唱段“我来了,你们大家都让开”中的一段为例:
意大利原文:donne, ragazzi, vecchie, fanciulle, Qua la parrucca!
意大利原文:Presto la barba!qua la sanguigna! Presto il biglietto!
比较一下不难看出,歌词翻译为了演唱时押韵,前面四个字的语序和意思都做了改变。后面四句话是:这里喊做假发,那里喊快剃胡须,这里喊放血,那里喊快送便条。费加罗这个城市的总管可不是只是给别人理发,他真是个大忙人,要干的事可多了。
由此可见,通过字对字的研究,对歌者准确理解歌词,并准确地表演,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几句唱词中,有6个单词共7处双辅音,而且是在很快的速度里演唱,要发好重音和悬垂需要很好的吐字技巧。另外,大舌颤音r的发音在这些不同的单词里是有细微区别的,值得仔细研究。
(二)早期的一些歌剧脚本译文存在谬误
早期的一些歌剧脚本译文由于翻译时所用的谱子版本问题,以及有些翻译是从英文转译,不是直接从意大利文直译,因而出现了一些谬误。
丁毅先生翻译的《西洋著名歌剧剧作集》中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第一幕:鲁道夫(R),马切罗(M),柯利内(C)又冷又饿,正在烧鲁道夫的剧本手稿取暖,肖纳兴高采烈地推门进来,后面跟着俩男孩,一个提着食篮,一个抱着柴禾。他们一见,都惊喜地叫出声来:
意大利原文:R:Legna! M: Sigari! R: Legna! C: Bordo M: Bordo!
字对字译: 柴禾! 雪茄烟! 柴禾! 波尔多酒! 波尔多酒!
丁毅翻译: 木柴! 还有酒! 雪茄! 面包! 香肠!
比较一下就会看出问题。有些字可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但“面包!香肠!”确实不知从何而来。这些错误会误导歌者的表演。
接下来,肖纳滔滔不绝地讲述他毛遂自荐给一位英国绅士当音乐家庭教师,那绅士要他为一只叫罗利多的鹦鹉弹琴,一直弹到罗利多死去……然后他施展自己的魅力迷住侍女,用毒欧芹毒死鹦鹉,挣得金币的离奇故事。其他人则忙着点火炉,摆烛台和食物。这时马切罗发现一个问题:
这里译者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语义是不连贯的。正确的翻译应为:M:吃东西没有桌布怎么办?R:(我有)一个(好)主意!M, C:(用)法律报(做桌布)!接着他们摊开报纸做桌布,同时鲁道夫唱到:“用报纸多好,吃东西时还可吞下新闻!”这样前后连接,意思就很明了。
二、字对字研究的意义
(一)避免内心情感空白,融入情感,准确演唱咏叹调
旅德男高音歌唱家赵登峰曾谈到:刚到德国时去考歌剧院,没被录用。他问原因,歌剧院回答是“你不知道你唱的是什么”, 他当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明白,自己当时只知道歌词的大意,而别人要求你要懂得每个词的意思。所以后来他学习歌剧时,要花很多时间查词典,先把剧情和歌词弄明白,之后把歌词读得很熟,把歌词“嚼烂”,这样背谱也就很快。
歌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用母语甚至英语(因为大多数人都学习英语)演唱时,内心不会是空白的。因为我们熟悉、理解正在唱的歌词的真正意义。我们可以有正确地发音和重音,知道该强调哪个词。当我们唱到“爱”(love)、“恨”(hate)、“美”(beautiful)、“丑”(ugly)等词时,内心是有感觉的,面部表情是不同的,甚至身体也会有反应(还记得唱到某些句子起鸡皮疙瘩的时候吗?),我们可以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观众。
然而,当我们演唱不太熟悉的语言时,就可能出现障碍。而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多数的歌者流利地使用意、德、法等歌剧常用语种,所以学习西洋歌剧时,字对字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在学习时已“嚼烂”了歌词,我们的内心情感在演唱时是充实的,声音中的情感与唱词的意义是融合的,我们的目光与手势是有指向性的,表情与唱词的意义是一致的。
(二)对对手的唱词做出正确反应,准确配合对手戏
演对手戏时,在别人演唱的环节,你的动作、表情、眼神要有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你必须知道别人在唱什么,尤其是对手有一大段的演唱时,你得听,听懂!否则你只能傻傻地站在台上没有反应,观众很容易发现你的问题。因此,歌者除了研究自己的唱词,还必须研究对手的唱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
《波希米亚人》第三幕,在寒冷的早春的黎明,咪咪找到马切洛,他热情地招呼咪咪进屋,当咪咪知道鲁道夫也在屋里时却不肯进去。接着咪咪拉着他的手臂,悲伤地唱到:O buon Marccello,aiuto!aiuto!(哦,好马切洛,帮帮我!帮帮我!)aiuto这个词就是一个重要的词,马切洛听到它,动作、表情都应做出正确地反应。他一定感到惊奇、疑惑、沉重,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
接下来咪咪有较长一段演唱,向马切洛诉说鲁道夫爱她却又想逃离(fugge)她,鲁道夫因妒忌(gelosia)而受折磨(strugge),一些小事都会引起他的猜疑(sospetto)。甚至有时夜里(la notte)她假装(fingo)睡着(dormire)时,他盯着(fiso)她的脸(viso),想窥探她的梦境(spiarmi i sogni)……马切洛要真正听懂咪咪的唱词,他才能随着她的诉说,表情和身体做出正确地反应。
稍后,鲁道夫对马切洛说他想和咪咪分手,马切洛生气地责备、讽刺他。鲁道夫说他对咪咪已厌倦,甚至说咪咪是个轻浮的姑娘。在马切洛的追问下,他悲伤地道出了原委:他爱咪咪胜过世上一切,但咪咪已病入膏肓。他们的屋子冷如冰窖,却没钱生火。贫穷摧残了她的容貌,挽救她的生命不能只靠爱情。这一段主要是鲁道夫的唱词,马切洛一定要理解对手的唱词,才能正确地表演。
(三)准确把握词义对表演宣叙调的作用
在宣叙调中,必须正确地理解每个词的意思。《蝴蝶夫人》第一幕婚礼仪式中有一个特别的例子,蝴蝶指着鼓胀的衣袖对平克顿说她带了一些小小的女人用的东西,然后一边说,一边把东西从袖子里一一拿出来。
意大利原文:Fazzoletti . La pipa . Una cintura. Un piccolo fermaglio.
字对字译: 几条手巾, 一个烟袋, 一条腰带, 一个小小的搭扣,
意大利原文:Uno specchio . Un ventaglio.
字对字译: 一面镜子 , 一把扇子。
为了正确地表演,饰演蝴蝶的女高音必须准确了解每个词的意思,才能按正确的顺序拿出她正在讲的东西。否则,她可能讲着La pipa,却拿出一条腰带。这样的状况是可能出现的。
三、深层次理解歌词的内涵对于把握角色的意义
在《完美的准备》中有一句话:“要做到真正消化弄懂整部歌剧的译词,往往要花七年的时间!”当然是对非母语的歌剧而言,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却说明深入理解唱词的不易。你必理解唱词的内涵,弄懂语言上的细微差别,理解表面词义下的潜台词。有时甚至要懂得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宗教和历史故事。
在歌剧中,常常涉及到圣经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学习唱词时要多去研究。了解这些故事,可以使歌者更好地理解唱词,更好地投入情感去演唱和表演。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的。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常把死(morire)挂着嘴上,他们常常痛苦得要死(当感到失去爱情时),高兴得也要死(当感到得到爱情时)。其实,这与真正的死是没有关系的,仅是一种习惯表达而已(用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因此,在研究语言时,应注意文化方面的差异。
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著名的马伦哥战役是一致的(1800年6月14日上午开始,15日早晨结束)。想要理解这部歌剧,得从法国大革命之后讲起,此时震撼欧洲的一世枭雄拿破仑是大革命的继承者,但他很快称帝。拿破仑于1798年攻入罗马,成立了罗马共和国。但1799年,俄奥联军开进意大利,打败法军。亲奥的那不勒斯王国军队进入罗马,罗马共和国覆灭。之后,拥护共和者被清算、迫害。歌剧开始时,被卡瓦拉多西称为“倒霉的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安杰罗蒂就是其中之一。1800年,拿破仑再次领兵攻入意大利,与奥地利军队在马伦戈遭遇。奥军由梅拉斯率领,经过激战,于6月14日控制该地。所以,第一幕中,教堂看门人欣喜若狂地给唱诗班儿童宣布大捷的消息。之后法军在德赛率领下,拼死奋战,终于扭转了局势。第二幕警长斯卡尔皮亚正在拷打卡瓦拉多西时,部下进来报告:拿破仑打胜了。斯卡尔皮亚不信,卡瓦拉多西却兴奋不已。因此,了解了这段历史,也就不难理解第一幕中,当自由派的卡瓦拉多西唱起《奇妙的和谐》时,保守派的看门人喋喋不休地咒骂他是伏尔泰的走狗,亵渎神灵的邪恶者。
结 语
让我用《完美的准备》中的一段话结束此文:“歌手对于所唱的歌词内容不能泛泛了解,要深入其中做一番研究,不能只是按谱照搬,要把每一个词都唱出具体而准确的内涵,不能只知道句子的表面意思。理解唱段中歌词的内涵,理解、理解、再理解。”
责任编辑:杨迪瑞
[1][美]琼·道纳门,玛丽亚·契亚切亚.完美的准备[M].罗抒冬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田玉斌.名家谈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3]丁毅译.西洋著名歌剧剧作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吴祖强主编.歌剧经典54托斯卡[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5.
[5]李维渤,赵庆闰编译.著名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四川音乐学院举办2015第一届“学生小型器乐作品”作曲比赛
2015年6月11日,四川音乐学院2015第一届“学生小型器乐作品”作曲比赛决赛暨颁奖音乐会在聂耳音乐厅成功举行。本次比赛面向川音在读学生征集以由1~5件乐器任意组合为编制的室内乐作品,共收到参赛作品60余件,最终有12部作品入围决赛。
在决赛暨颁奖音乐会上,由院长林戈尔教授,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易柯教授,原院长敖昌群教授,作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宋名筑教授,作曲系主任杨晓忠教授、副系主任郭元教授,昌英忠教授7位评委组成的终评评委组对入围决赛的作品进行现场打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该项比赛以“秉承传统,推陈出新”为理念,参赛作品以其各自迥异的风格、丰富的题材、鲜明的个性,有效地将传统创作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等素材相结合。作品题材涉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中国历史、文学的理解和联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赛后的音乐会更让作曲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为作曲专业学子提供了作品交流与展示的新平台。
作曲系
四川音乐学院举办首届“音乐学杯”音乐评论征文比赛
为庆祝四川音乐学院建校75周年,音乐学系建系20周年,培养川音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营造勤于读书、积极关注音乐理论、创作、表演,以及社会音乐生活的良好校园学术氛围,发挥音乐评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四川音乐学院学工部、团委、音乐学系和学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音乐学杯”音乐评论征文比赛活动。
本次活动面向全院学生,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参加比赛的有音乐学系、作曲系、民乐系、艺术理论系的同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比赛由校内音乐学各领域专家担任评委,采用匿名评审的办法,经过初评、复评、公示三个阶段,最终评出以下奖项:
一等奖(2篇)
1.永恒的魅力 永恒的歌——评黄虎威艺术歌曲《永恒的歌》,周姝,作曲系2010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杨晓忠教授;
2.继往开来 真知灼见——评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苏坤,音乐学系201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二等奖(4篇)
1.向世界上美好的音乐致敬——试评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一书,王国坤,音乐学系2012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2.一维多阈:读杨民康《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樊乐乐,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杨晓副教授;
3.回归本真,侧耳倾听——读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有感,陈琦,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李波副教授;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王小盾《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有感,马琴,音乐学系201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包德述教授。
三等奖(8篇)
1.华乐外传新说:评《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田嫣羚,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杨晓副教授;
2.流动的长镜头——评《中国琴歌发展史》,李甦,音乐学系2012级研究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3.集百家之长,排众人之短——品陈其射《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论》,罗嘉琪,民乐系2014级研究生,指导教师梁云江教授;
4.由音乐的主客观性所引发的思考,丁乾城,作曲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陈思讲师;
5.纵观古今话历史继往开来谱新篇——读《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樊潇文,音乐学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包德述教授;
6.探究中国民歌的色彩 感悟华夏民族的心声——评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梁洁,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7.走近19世纪意大利歌剧“双子星”——国家大剧院《乡村骑士》与《丑角》观后,谢嘉雯,声乐二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陈思讲师;
8.历史研究唯本真 融会贯通谈思想——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读后,山鹰,音乐学系2014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包德述教授。
优秀奖(16篇)
1.历史长河里璀璨的音乐瑰宝——评《音乐艺术经典赏析(中国卷)》,邱玲,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罗天全教授;
2.以今之勤,遥望宋人——简评《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杨迪瑞,音乐学系2012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3.琴歌之变——读薄克礼《中国琴歌发展史》,钟璐,音乐学系201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罗天全教授;
4.不落窠臼,鞭辟入里——评邵奇青主编《中国乐评》,郑山,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李波副教授;
5.历史的宏图,美学的画卷——读修海林教授《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有感,王琪瑶,音乐学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6.钢琴神话与教学秘技——评《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赵曼,艺术学理论系2013级研究生,指导老师赵崇华教授;
7.推陈出新做学问,耕耘数载大作成——读《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吴茜楠,音乐学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包德述教授;
8.更多音乐,更多可能——评《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冯靓洁,音乐学系2012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9.探琴歌之源 领传统之韵——评薄克礼《中国琴歌发展史》,赵铭,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10.评罗伯特·舒曼:《我们时代的音乐》,张潇月,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陈思讲师;
11.描江南之清风,绘丝竹之雅韵——简评齐琨《江南丝竹》,严盟,音乐学系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朱江书教授;
12.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听邹翔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独奏音乐会,陈晖东,2011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李兴梧教授、陈思讲师;
13.荒唐邂逅:一场不愿回头的爵士乐之旅——《然而,很美》书评,李慧敏,音乐学系2013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李波副教授;
14.生活在争议中的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赵涔岑,音乐学系2012级研究生,指导教师罗天全教授;
15.浅谈林海《琵琶语》与现代气息,王雅珩,音乐学系2013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李波副教授;
16.从“韩流”中反思中国流行乐的发展,叶恬恬,音乐学系2013级本科生,指导教师李波副教授。
为鼓励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本届征文比赛组委会之一的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社特将其中获得一等奖的2篇文章在《音乐探索》予以刊载。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杯”音乐评论征文比赛组委会
10.15929/j.cnki.1004-2172.2015.03.021
J617.2
A
1004-2172(2015)03-0138-04
2015-03-15
周志良(1967— ),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