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时效性因素分析*
2015-12-05尹清杰林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尹清杰,林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时效性因素分析*
尹清杰,林侃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浙江温州325003)
长期以来,因受教育者对创新教育认识局限,创新教育环境的淡化,本应起引领作用的创新教育,却被弱化。正确分析影响创新教育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创新教育的时效性,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的引领作用。
高职;创新教育;时效性;因素分析
一、前言
起源于拉丁语的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的原意有三层含义:创造新的东西;更新;改变。《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一词中将“创新”描述成: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时效”是指发生功用的时间跨度。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挖掘学生兴趣、把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学生施加引导,促进创新思维发展,产生强烈新愿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其特点决定了教育时效具有三个纬度:引领职业发展(长度)、丰富职业成长色彩(宽度)、提升职业美好前景(高度)。
国外大学创新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的培养。我国创新教育起步较晚,1991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起步。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支持高职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保障标准能力……”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打造不熄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
项目选取广东省2所高职院、浙江省2所高职院和河南省1所高职院,200名在校生和100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由于浙江、广东、河南三省分别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最南端和中国中东部,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大学生择业观的差异,对全面解读我国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具有较高的代表水平。
通过问卷分析(见表1)发现57%的高职在校生认为学校的创新活动与专业关联度低;42%的高职在校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表示不满意;38.2%的高职在校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是否胜任今后的工作担忧;23.5%的高职往届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接受的创新教育不满意。
虽然,被调查者仅在毕业1~2年内对大学的创新教育不满意度出现峰值,随后大学职业发展轨迹不断发生变化,感恩学校的情结也在不断深厚,学生对母校创新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到毕业9~10年基本趋于稳定值(见图1)(这一变化趋势支持人才成长五级模型与T级模型)。说明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效果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影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时效性因素分析的探索,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
表1 高职毕业生对母校创新教育满意度调查表
借助Matlab对表1数据拟合,得到高职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创新教育满意度时间关联函数为:
高职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创新教育满意度时效曲线如图1。
图1 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创新教育满意度时效曲线
二、影响创新教育时效性的瓶颈因素
从创新教育三个纬度,不难理解出创新教育是影响终身的教育。依据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受教育者对创新接受程度、创新教育环境等都将对创新教育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产生制约。
(一)受教育者认知的模糊性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2]。从调查结果看,32.5%的被调查者对“我国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给出了“低”的选项,57%的被调查者“您对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内涵”选择比较模糊。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将无缝连接”(乔布斯)。虽然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必要的,近65%的学生会尝试吸收新的知识。但当问及“您是否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时,45%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有近35%的学生在“您善于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的调查中,选择“说不准”,只有不到30%的学生选择“善于”。同时,还有41.3%的学生认为创新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由此笔者发现高职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价值认识并不清晰。创新教育的输出与输入没有产生共鸣,创新教育内化到学生职业发展中,时效更是大打折扣。
(二)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准备的高等教育”[3]。创新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不是另起“炉灶”,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育;其次,创新教育是非功利性、非专业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第三,它需要施教者全身心投入,以原创性的教学案例,刺激学生战胜旧的、落后的内部因素的形成与转化,丰富受教育者职业成长色彩(宽度)、提升职业美好前景(高度);第四,创新教育是全员、全程教育。“创”在《说文解字》中原意为“一个受伤的人,手里拿着一把刀,正在剜去伤口的溃脓”。创新需要勇气与付出。通常学校的管理者会支持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会受到专业教育的功利性和教育者付出代价对业绩评估制约而被弱化。仅有36.2%受访者中认为“学校的创新活动偶尔与专业相关”,一方面是高调的创新引领,另一方面是我行我素,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三)创新教育文化氛围欠缺
创新教育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每一位教师都有原创的教学案例,大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专利与科研项目,承担创业教育的师资有过创办企业的经历或正在运营的企业,显然我国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环境与这一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许多学校举行的活动、颁发的文件都会有“创新”的抬头,但缺乏创新内涵的活动与文件,很难将学校的创新教育上升到文化高度去积累和挖掘。学校创新创业的社团和教育机构很少,政策及激励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没有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创意在校园内没有形成气候,更谈不上以创新文化的氛围影响学生的“三观”形成。参加调研的三地五所高职院只有两所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创新创意大赛,但参加的学生不到25%,大多作品缺乏创意与创新。
(四)以创业教育替代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是开辟一项崭新事业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创办企业的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了解企业流程、提高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监督能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因此,创业教育也是播撒创办企业种子的教育,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受教育者能够成功创办企业。
创新教育是引领教育,除了专业的创新课程,我们很难区分哪部分是专属创新教育。当我们将创业教育狭隘化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再以创业教育替代创新教育时,创业繁荣的背后将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反思。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评价:目前95%的创业缺乏创新性。创业的可复制性高将加剧企业的竞争,给创业者带来更大的风险,这也是初创企业成活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万众创业能够经济繁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才能够强大与繁荣经济。
三、突破创新教育时效性的瓶颈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社会上不断出现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疑,其主要观点之一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流水线”的育人模式。大学校园应该充满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学又是学生创新创业失败成本最低的课堂,学生通过大胆思维、大胆表达、大胆实践,经历失败的坎坷,最终登上成功创业的彩虹。
大学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想学、善学、会学的良好习惯,打造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潜能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现今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为主,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创新唯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创新精神。一个很好的创新思维,如果付诸实施并最终成为现实,还需要在推进实现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障碍,不断的用创新的方法来达到方向目标。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包容环境,这个环境大面积存在可能不现实,但是可以为之提供一个局部的实现通道。
高校传授的知识具有横向多元化和纵向深度化的特点,学生往往只会专业纵向化学习,在出现某一种跨专业的创新意识时,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这种创新意识都可能是昙花一现。这时候一种跨专业的咨询通道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建立这样的通道是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专业教师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以“大类招生”为牵引,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似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并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创业实践、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措施旨在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中。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引领者,专业教师应当引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师只有走进创新创业,才能担当引领的责任。学校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制度层面设计专任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以外在因素催生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因的形成,形成全员参与、专业教师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学生的多种需求
创新教育最终能否深刻地影响学生,使之彻底改革学生的思维与行动,关键在于创新教育能否满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需要。了解和熟悉大学生需要是提高创新教育时效性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默里进一步分析到,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现实中,受教育者的功利性,很难使他们从内心发出对创新教育的渴望。作为引领教育,如果不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就会陷入空想,强制地推行也将出现“两张皮现象”。因此,创新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倾向组织传递教育信息。”重视学生的需求,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出发,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在学生个体需求的领域中“润物细无声”,渗透创新理念,开启他们创造性思维,延伸他们职业道路的长度,绽放他们职业生命的光彩。
高校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载体之一是学生社团,通过五校的调查了解到,每届学生有近1/3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社团活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社团行为也具有规范的自主性和自律性等特点,对校园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凝聚与传承、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创新行动与创新制度的推动以及创新文化的塑造等发挥着重要作用[3]。但我们应当正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环节的薄弱性,学校从顶层设计学生社团的规范与指导,真正发挥他们具有全覆盖的优势,切实提高创新教育的时效性。
(四)搭建创新教育的平台
平台是一种基础性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依照此概念,大学创新教育的平台大致有创新类课程、创新类讲座和创新类竞赛三大类。
按照学生接受的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学校的创新类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通常教师以明确的方式传授创新的理念、技法,以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为显性创新类课程,这类课程学习者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接受创新教育与训练。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开设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科技发明与知识产权管理、信息采集等课程都是创新教育的显性课程。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多来自隐性创新类课程,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的痕迹不太明显,学生也没有清楚意识到自己接受了创新教育。隐性创新类课程从静态的和水平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教科书中隐性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和教学活动外三个层面。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都是对该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我们将教科书蕴含的人类丰富的创新智慧,定义为隐性创新类课程。在学校课堂教学活动是创新文化传递的主要形式,一切课堂教学过程都隐藏无数的创新教育影响因素,润物无声地培育着学生创新的心灵。教学活动之外的创新类隐性课程,泛指学校内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所有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物理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隐性创新类课程从动态的、立体的角度分析,可以构建一个具有地点维度、内容维度、对象纬度的隐性创新类课程的三维图。
大学生通过讲座的空间,聆听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见解,分享他们潜心研究的成果,以养润创新的意识,通过与来自不同行业的人接触,感受他们创业的成功,激发其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如果把大学讲座看成哺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殿堂,那么创新大赛就是放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舞台。如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怀”创业大赛,就是具有普及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每届有近千余所大学参赛,吸引了数十万计的大学生参加,大赛已成为最具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大学创新教育平台之一。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实际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创新教育的平台。
[1]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2]徐海云,陈正良.思想政治教育中负面效应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求是,2012(7):71-74.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李志清.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4):27-29.
[5]高春雷,吴玲.从显性到隐性:教师本位的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5-17.
(责任编辑:邱开金)
Analysis on the FactorsAffecting the Time-Sensitivenes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IN Qing-jie,LIN Kan
(Humanities Department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owever,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weaken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due to educatees'limited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the worsened environmen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Properly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time sensitiveness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will ena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achieve its leading ro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novation education;time sensitiveness;analysis on factors
G718.5
A
1672-0105(2015)04-0001-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5.04.001
2015-10-12
温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联合项目(15wsk207)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项目(XW1502)“大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
尹清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林 侃,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