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回族流动人群开展“踏脚”运动研究
——以武汉市为研究个案

2015-12-05张怀成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2期
关键词:回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张怀成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城市回族流动人群开展“踏脚”运动研究
——以武汉市为研究个案

张怀成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踏脚”是回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基因,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述说着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目前这一传统项目正面临着传承困境,如能在城市回族流动人群全面开展“踏脚”运动,不仅能提高城市回族流动人群生活品质,也可开辟出传承“踏脚”运动的一条新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文化基因 传承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存观念在悄然改变,以往的固守一方现如今是出去闯一闯,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源源不断的往中、东部较发达城市迁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少数民族人口。根据监测,2012年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1260万,占全国2.36亿流动人的5.4%[1]。我国回族人作为第三大少数民族也积极的加入了迁徙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有200万人左右,这支特征鲜明的穆斯林队伍正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对其民族来说就是一次“变革”。纵观中国历史,每次社会变革都和民族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此次“变革”也离不开回族传统体育——踏脚运动。

1 “踏脚”的起源和发展

1.1 “踏脚”的起源

“踏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泾北乡园子村普遍流行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游戏项目,是宁夏回族特有的传统健身娱乐活动,源于回族武术“弹腿”。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年),在陕西渭南园子村有位叫马志勇的回族青年,天生残疾,没有双手,终年靠讨饭为生,有一次遭歹人围打,正当生命垂危之际,被一路人相救,路人医好他的伤,还传授了他一套“弹腿”武术,用脚防身。“弹腿”武术包括运用双脚“前蹬后扫”、“左右飞转”、“腾空斜刺”、“跋脚平踏”、“灵巧关门”等多种招式。后来,在陕西渭南的回民中“弹腿”开始兴起。1887年,大批陕西渭南的回族人由于陕西回民起义失败,被迫迁至宁夏泾源县,“弹腿”也随之传入,并逐渐演变为“踏脚”,代代相传至今。

1.2 “踏脚”的发展

“踏脚”当时属回族武术,有完整的套路,动作幅度大,竞技性强。其活动方法类似奥运项目跆拳道,用脚不用手,各种进攻、防守完全依靠腿部动作来实现,两手臂维持身体平衡,可以自由摆动、遮拦、化解对方攻势。“踏脚”的基本动作有:平踏、连环平踏、跛脚、后扫、燕式背脚、前踏后蹬、平踏后转、平踏后转加背脚、连环转、剪式飞脚[2]。共10个基本动作,其中平踏是基本中的基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踏脚”活动在纯回族聚居的园子村开展很普遍,只要是男性村民,不论老幼,人人都能踏上几脚,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村里常常聚集数十到数百人在对踏,围观者更是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到各个城市谋生,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踏脚这项传统活动传承面临困境。1987年,时任泾源县文化馆调查组成员的李时辉和其它4名文化馆工作人员到泾源县园子村开展“三套集成”工作。李时辉是从事舞蹈艺术的,在观看村民“踏脚”表演时,发现踏脚有很强的表演性和竞技性,刚柔并济,应进一步开发。踏脚有回族文化底蕴,不仅仅一种娱乐竞技活动。李光辉说,表现“踏脚”运动的“踏脚舞”,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是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随着对“踏脚”的研究和发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还传承着回族的文化。于是“踏脚”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步开发其舞蹈表演的特性。在1989年第四届自治区民族运动会上,“踏脚舞”被列为表演项目,并获得表演类金奖,在1995年、1999年的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也都获得表演类金奖,在2003年全国民运会上获得表演类二等奖。2004年,“踏脚舞”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试点项目。作为回族唯一舞蹈“踏脚舞”在2007年和2011年的全国民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为保护这种独有的回族文化舞蹈,当地政府在当地文化骨干及相关研究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回族踏脚舞保护工作实施办法》,保护与发展“踏脚舞”。

2 “踏脚”运动的功能

“踏脚”运动集体育、文化于一身,凝聚着回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它在回族穆斯林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体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可代替的,概言之,其主要有三种功能,即社会维系功能、体育功能和民族文化整合功能。

2.1 体育功能

踏脚运动的体育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健身方面,“踏脚”中的跳、转、扫、踢、踏、蹲等动作对培养人体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以及协调性与灵敏性都有良好的影响,参与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腿技,也使练习者身体矫健、反应敏锐、身体强壮有力。(2)娱乐方面,有“踏脚”改编的踏脚舞配上欢快的音乐节奏,每个舞者在自身形体的律动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我显示的力量之美、形体之美和节律之美;在运动过程中,内情外化,内外交融,获得肉体和精神的快感和美感,体验身心合一的境界[3]67。(3)德育方面,踏脚活动作为正规的民族民间体育比赛,具有详细的比赛规则,通过比赛能够充分体现出踏脚运动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

2.2 民族文化整合功能

“踏脚”来自民间,发展流传在民间,它是勤劳回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如今登上国家民族运动会的大舞台,不仅展现了“踏脚”运动自身的体育风采,更多的是诉说回族文化精神。回族文化是一种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大量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有着的鲜明特色的新型文化,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回族文化民族性[4]。它积极向上、性格张扬、努力进取、勇猛顽强、坚毅果敢,颇具阳刚气质。进入今天的现代法制社会,以民主、自由、和平、发展为主题回族固有的文化面临着发展的挑战。有学者人为,“在新的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一种传统文化必然要以新的结构方式被整合,否则他将面临生存的威胁;只有主动地去适应,才能够在保持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5]。“踏脚”运动就是在这种文化变迁中不断的自我革新与整合,影响且丰富着回族文化。

2.3 社会维系功能

社会维系功能是指它增强民族自我意识,推动本民族团结一致,增强回族内部的互助性和凝聚力[3],同时能够促进民族间和睦相处,维系社会和谐。“踏脚”是极具民族特色的项目,参与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通过角逐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会感觉比别人表现的好,甚至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参与“踏脚”这项运动才更精彩,同时也为能参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每个人的内心获得了满足感。这也是大家进行“踏脚”运动的动机。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踏脚”登上了更大的舞台,更多其它民族的的人接触并参与进来,如今,“踏脚”已经成为回族人与其它民族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增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较大程度地维系了社会的和谐。

3 武汉回族流动人口现状以及开展“踏脚”运动情况

3.1 武汉回族流动人口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20万,几乎囊括所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占50%左右,约10万人。这10万人绝大多数来自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和恩施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在武汉三镇150多个社区中,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烧烤、清真拉面、富有民族特色的餐饮业和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和零售。其中18~60岁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占90%左右,有的甚至是举家来到武汉,他们在武汉生活、学习、工作。

3.2 武汉回族流动人口开展“踏脚”运动情况

笔者走访了二七路、民权路、武昌起义门和马家庄四个回民较为集中区域,并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有效问卷495份。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半数回回人关注体育运动,其中近1/5回回人平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且了解 “踏脚”运动,特别是“踏脚舞”表演,有时偶尔参与一下,但都是些简单的动作;剩下50%回族人不怎么关注体育运动,但是知道“踏脚”这项运动,可是平时几乎没有参与机会。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人很愿意参与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但就是没有人教授和组织,虽说回族有尚武传统,但是流动人群受谋生压力,以及生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都很少参与其中。

4 在城市回族流动人群中开展踏脚运动的必要性

4.1 人文需求

“踏脚”的体育功能诠释了它的体育人文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回族人文性格,努力进取、积极向上、性格张扬、坚毅果敢、勇猛顽强以及热爱和平。无论是固守本土的“土著”回民,还是随改革浪潮融入城市的流动回回人,对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文性格都有极大的需求,且随时随地都表现着。他们将这些人文精神和性格作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资本,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和本民族的强大。

4.2 传承途径

“踏脚”运动是回族的传统运动项目,“踏脚舞”又是回族唯一流传下来的民族舞蹈,国家文化部2004年将踏脚舞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虽然国家多措并举来保护和挖掘“踏脚”运动,特别是“踏脚”舞,但是目前“踏脚”还是面临着传承困境。2006年泾源县旅游局对园子村进行的普查发现有870人会表演“踏脚舞”,其中只有451位是20~50岁的青壮年,而且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了。有记者采访过当地有名的“脚王”马军文,他说“我本来是在河南打工的,上月有工作人员打电话说要我回来参加民运会开幕式表演,于是就辞了工作回来排练了”。不难看出,“踏脚”的传承确实遇到了困难,寻求传承途径迫在眉睫。如果在城市回族流动人群中全面开展“踏脚”运动可谓是另辟蹊径。

4.3 城市秩序维系需求

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融入城市的进程中,由于对城市和城市对少数民族接纳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一些纠纷、摩擦,甚至冲突[6]。特别是个体与城市管理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据国家民委的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900起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突发事件中,80%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7]。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上,武汉市政府从印发服务手册、宣传登记到积极帮扶和表彰先进、再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几乎都是从政策着手,离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还有一定距离。从文化表达方式上,亟待将“踏脚”运动融入到民众生活中,例如,目前的广场舞就应该吸纳像“踏脚舞”、“摆手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这样一来,即可加强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又能通过健身娱乐,陶冶情操,达到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的目的。如此双管齐下,极大的增加了城市管理的“正能量”,促进了城市秩序的良性发展,进而也将会形成城市特色文化。

5 在城市回族流动人群中全面开展“踏脚”运动的建议

5.1 倡议政府加大力度扶持

一般来说,政府扶持分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扶持,加大对“踏脚”的资金投入,建设相关的活动场所,举办相关的竞赛,定期举办“踏脚”文化节等;二是技术扶持,目前“踏脚”面临传承困境,政府在加大宣传同时,要积极挖掘与培养“踏脚”人才,定期与不定期的举办相关理论交流与技术培训,成立“踏脚”运动协会等。

5.2 与学校相结合

学校是体育的成长的摇篮,积极地将“踏脚”从民间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让它在校园生根发芽,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培养出大批踏脚人才,然后再反馈到民间群众中去,带动与指导群众积极参与“踏脚”运动。

5.3 与寺院有机结合

人类文明离不开宗教信仰,同样,“踏脚”也离不开伊斯兰教,况且“踏脚”本身就是回族伊斯兰人做礼拜前的必练项目。笔者走访了武汉的民权路清真寺、江岸清真寺和起义街清真寺发现,受访回族民众很绝大多数愿意开展“踏脚”活动,但是苦于没有专人引导。因此,作者建议,在正确发展伊斯兰教核心文化的同时有机的结合其附属的“踏脚”文化。

6 结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多元化,“踏脚”既是回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财富,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了“软件”帮助。同时为“踏脚”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路途。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2]秦文忠,张一民.回族民间传统体育——踏脚[J].体育文史,1992(4):49-51.

[3]马占科.关于宁夏回族民间传统体育“踏脚”的研究[J].阴山学刊,2009(6):66.

[4]马维良.回族学研究的重点及理论意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5.

[5]马勇.回族族外婚的个案研究——以松潘十里乡回村为例[J].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205.

[6]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课题组.武汉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新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37.

[7]杨侯弟.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群中价值及公共理性研究”(CSQ14024)。

张怀成(1981—),男,江苏沭阳人,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训练。

猜你喜欢

回族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