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①

2015-12-05王战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

王战伟

(井冈山大学 江西吉安 343009)

我国体育院校多设置有运动训练专业,其以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教练员与专项教师作为教学目标,更好服务于运动训练实践及教学。然而在长期发展中,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毕业后多难以进入到教练执教领域,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着较多问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1]。社会发展要求大量高素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合分析与认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提出具备突破性的对策及建议,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运动训练专业人才。

1 多个视角下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认知

在分析与认知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组织模式、资源配置及生源为主要视角进行探究,以全面客观的认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1.1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状认知

在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多数体育院校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划分,或简单的将其划分为普通培养目标或竞技培养目标,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其针对所有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采取了统一的标准及目标[2]。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以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专业人才为主。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以从事体育相关的教学、训练及管理活动,或成为体育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等。其人才培养目标及针对性仍缺乏针对性与明确性。

1.2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认知

在大部分体育院校中,其专业课程设置多表现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练习的课程模式,在专业课程结构上划分较为一致,在具体的操作指标中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体育院校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具备特殊性,如:不同课程学分安排、学时安排等,其具备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整体来看,院校其学分分配及学时安排上,实践练习所占的比例偏低,普遍存在着重视课堂教学而缺乏现实实践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现状认知

在具体院校人才培养组织模式上多表现为以下几种:在校生及比赛间隙教练员或运动员在校学习、学校派教师到训练基地进行教学、与其他院校展开合作教学、通过远程教学学习知识或教师辅集中辅导等[3]。然后高水平运动员多承担着一定的比赛任务,其时间相对不够充裕,为此采取间隙学习或教师委派教学的方式可行性较高。此外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应用远程教学方式学习取得不错效果,然而其现代教学方式仍未获得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1.4 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资源配置现状认知

当前,在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中,受扩招影响,师资力量难以满足现实教学需求。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仍占主体地位,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与被动模仿学习中,教师授课方式存在一定问题。随着体育运动发展,运动训练专业其教师队伍存在着一定能力欠缺。在相关的教学资源配置上,现代化教学设备配置较低,专业器材及场地设置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1.5 运动训练专业生源现状认知

当前,体育院校其运动训练专业生源来源,主要为普通高中体育优秀生、高水平在役或退役运动人员、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业余体校与专职教练员等。业余体校及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为主要的生源渠道。

2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对策及建议探究

为推动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人才培养对策及建议,具体为以下几点。

2.1 依托高等教育要求及现实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培养多元化运动训练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其人才培养能够积极实现其个人价值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 依托学生主体特征开展具体的教学与管理行为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其多具备较好的运动基础,但其学习动力及学习自主性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在考试过程中多存在着不及格问题。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较好的运动技能外,还应加强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如:体育锻炼理论、体育组织理论、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4]。在实际教学中,应综合分析学生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育院校要求其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比其他专业更为突出的专项运动能力,此外还应具备组织与指导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各种能力与知识要点的培养,需要将其具体到院校课程安排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实现。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及素质要求进行课程优化,确保其内容设置深度及广度满足人才培养诉求。充分认知并尊重学生主体特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及积极性。

2.3 构建新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且随着社会发展,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差异及办学基础差异等,决定了人才需求呈现出层次化特征,为此则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提出打破四年制单一的培养体系,综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将运动训练专业教育层次进一步提升,综合学分制并引入弹性学制,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允许具备条件的学生提前毕业。如打造“3+x”模式,“3+0”模式,改变传统四年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并获在满足学分后允许毕业,“3+1”模式,在学生意愿基础上前三年主修相关专业课程,后一年则可以向自己期待的方向进修,以提高自身素养。此外,还可以打造“3+3”模式,与本科及硕士挂钩,允许对成绩优秀者保送。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5]。

2.4 合理优化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

综合考虑学生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培养需求进行课程优化,有助于拓宽专业口径,打造较好的基础。提高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应加大实践练习的课时安排,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应综合分析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具备的匹配性,合理安排主修、选修与实践课程,确保学时与学分分配的合理性,课程设置需要具备操作性与完整性,且应依托实际进行调整,确保其应用实施效果较好。

2.5 增加教学经费,提高人才培养资源条件

随着学校扩招,学校自身的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显得难以满足应用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练习密度与教学实际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此,需要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所需要依赖的各种资源条件水平。通过政府款项、学校经费、社会及企业支持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快学校各种体育设施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再学习与再教育,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力量支撑。

此外,体育院校还应实施较为灵活的入学标准,优化生源结构,改善教学管理,构建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就业跟踪体系,为后续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积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 结语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队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学校扩展与社会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组织模式、资源配置及生源为主要视角探究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基于此提出具备操作性与实践性的人才培养对策,其对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具备指导及实践价值。

[1]杨雪梅,徐勇.对优化新世纪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2(22):184.

[2]宋莹.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8):210.

[3]杨杰,郭修田,曹永清,等.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810-811.

[4]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6-89.

[5]赵丰.关于优化21世纪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5):195-196.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栏目设置一览表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