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研究①
2015-12-05栾振昌牛大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栾振昌 牛大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研究①
栾振昌牛大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 要:该研究以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理论为基础,针对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特点,结合体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理论和学练实践经验,采用文献法、专家评价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将蛙泳技能形成过程的理论与学龄儿童蛙泳教学实践相结合,分析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为游泳教学工作者学龄儿童蛙泳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利于学龄学龄儿童初级蛙泳的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教学方法
游泳是一项简单易行、男女老幼皆宜的运动项目,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方面效果显著。学龄期儿童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学生,时间充裕,精力充沛,课余生活丰富,心理、生理方面具有更大的“可塑性”,是游泳学习的大好时机。同时这一群体由于在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下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游泳学习中表现更为明显,尤其是蛙泳的初始学习。针对学龄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能否合理的选用蛙泳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儿童的游泳学习效果。广大的初级游泳教学工作者,只有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龄儿童蛙泳技能的形成。
1 蛙泳技能形成过程阶段规律
1.1蛙泳技能学习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蛙泳初学者集中在以认知为主的问题上,对学习的动作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处在学习动作的初期。其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地建立起来;这一时期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准确性较低;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练习过程中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在此阶段,初学者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练习,是动作学习的起始阶段。
学龄儿童初次接触游泳,不了解水性,生理上表现为对水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出现害怕、不敢在水中做动作等情况。受水的浮力、阻力、压力,以及水温、阳光或消毒水刺激等的影响,学龄儿童蛙泳学习的最初阶段主要是适应水性,培养兴趣,学习简单蛙泳分解动作如固定支撑水中憋气、固定支撑水中换气、抱膝漂浮、固定支撑漂浮、浮板漂浮、蹬漂等。根据学练实践,这一时期,学龄儿童表现为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也有个别学员对水恐惧,不敢下水或不敢尝试水中活动。总体而言,大多数学龄儿童在教练或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都能快速的进入到游泳学习的角色中去。
1.2蛙泳技能学习的固定联系阶段
经过认知和定向阶段的学习游泳初学者的注意范围有所扩大;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紧张程度得到较好缓解,动作准确性提高,多余动作呈消退趋势。此时蛙泳练习者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还常常出现不连贯状态,停顿和不协调的现象还会时有发生。总体而言练习者的蛙泳技能在这个阶段发生质的变化。
基础练习过后,少儿初步掌握蛙泳的基础动作,表现为不在怕水,不适现象消失。通过岸上分解练习,蛙泳的蹬夹腿、划手抬头动作学员能够初步掌握;水中借助浮板漂浮、扶板蹬腿、压板换气能很好完成;水中憋气、漂浮、蹬漂、蹬腿行进、划手抬头能较好掌握,蛙泳动作在这一阶段全面掌握,此时蛙泳运动技能的形成进入比较良好的学习阶段。但是此时少儿动作掌握还不够完美,效率比较
低下,动作完成通常会显得比较吃力。环境以及学员间彼此的熟识,容易出现打水仗、误入深水区等危险状况,应注意避免。
1.3蛙泳运动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蛙泳技能的形成进入自动化阶段,此时蛙泳练习者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无须有意识地去考虑自己具体在做什么,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已经很小。练习过程中各动作能够依照顺序按连锁的反映方式表现出来,自动化程度扩大,能借助准确而分化了的动觉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基础和提高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蛙泳的基本向前游进技术,安排的教学任务已能够较好完成,自信心得到加强。这一阶段课堂练习应注重技术动作练习量的积累,使学员在练习对比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强化动作质量。例如抱水夹肘动作、腰部波浪动作、甩脚动作等,通过动作细节的强化达到游进速度更快、动作效率更高的目标。但是此时的蛙泳技术能力定型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细节性的动作如不进行巩固训练还会消退。
2 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运用
2.1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认知和定向阶段教学方法运用
对于学龄儿童游泳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克服怕水心理、掌握蛙泳基本动作是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少儿游泳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是这一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安全教育。
在熟悉水性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鼓励教学法通常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即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水下游戏如水下行走、水中吹泡泡、抢水球等。少儿参加到游戏中去能够很快掌握水中身体平衡、水中呼吸,还可以消除紧张心理,利于激发他们对游泳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学员的水中经验比较缺乏,游戏过程一定要在安全有序中进行。
对于基本动作的学习,教练可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演示法进行教学,进行重点讲解、标准示范、模范演示,让少儿多做模仿练习。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蛙泳作为一种基础泳姿整体动作难度较低,通过教练的直观示范少儿很快能掌握蛙泳的手扶池沿水中憋气、手扶池沿水中换气、抱膝漂浮、手扶池沿漂浮、浮板漂浮、漂浮转站立、蹬漂等游泳基础动作。
2.2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固定联系阶段教学方法运用
学龄儿童蛙泳动作的固定联系阶段主要学习蹬夹腿动作和划手抬头换气动作,要求学员能掌握正确的下肢和手臂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和质量。此时是蛙泳技能形成中的分化阶段,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蹬夹腿动作的学习在蛙泳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是蛙泳技能掌握的最关键环节,重复练习法、合作教学法、变换练习法、直观法
等能够较好的帮助学习者掌握蛙泳技能。蛙泳蹬夹腿的技术,可以用“收翻、蹬夹”进行概括,少儿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动作的讲解不用过多,通过多次的重复掌握固定动作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教学法将少儿进行分组,组内练习者相互监督纠正腿部错误动作,共同提高。采用变换练习法先在岸上进行练习,动作规范错误减少后下水中进行练习,检验动作正确与否。语言法、讲解法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对于学员出现的错误动作要及时发现并指证。
划手抬头换气的掌握是练习者蛙泳技能掌握的标志,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阶段宜采用完整法、帮助与保护法、激励法、口诀法等教学方法。学龄儿童蛙泳教学,应将蛙泳手臂动作予以简化,以能换到气即可。将标准的蛙泳手臂动作简化为,斜下划水、并拢伸前,利于蛙泳的抬头换气。完整练习法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手腿配合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不使抬头时下肢过多下沉。抬头换气是蛙泳学习呛水的高发阶段,也成为教学的难点,通过激励法可以使少年儿童获得坚强的意志力,以熟练抬头换气动作。
2.3学龄儿童蛙泳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教学方法运用
蛙泳技术的强化阶段应注意蛙泳技术细节的教学,让学员加深对初级蛙泳技术动作各部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体会和掌握蹬夹腿、划手换气动作的细节,消除勾脚不到位、小腿不外翻,膝关节过收、不屈肘关节等错误动作,进一步强化蛙泳动作配合的节奏,做到——先划手再蹬腿,伸直并拢漂一会儿。对于这一阶段可以运用比赛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学龄儿童在这一阶段蛙泳技术均已初步掌握,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比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蛙泳技术的定型。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方法,教师创设特定的情景如在游泳课中设置“危险情境” 假使同学们都在船上,而小船出了问题,这时候同学们需要自救和救人,通过“自救”和“他救”,让少儿了解掌握扎实游泳技能的重要性。还可以给少儿播放精彩游泳比赛的视频,通过老师对游泳明星运动员技术的讲解,激发少儿游泳朝更高水平发展的欲望。
3 结论
通过对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理论的分析,得出在学龄儿童蛙泳教学中更应该遵循蛙泳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规律。学龄儿童以其独特心里、生理、训练学的特点,在蛙泳学习中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征,这都为合理的选用不同阶段的蛙泳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学龄儿童初级游泳教学的一线教师或教练员,更应该掌握学龄儿童游泳技能形成特征及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少年儿童游泳教学长期性、系统性出发,在少儿蛙泳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熊开宇.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健等.运动技能本体论及其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1-4.
[4]乐玉忠.少儿初学蛙泳安全速成教法试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9(16):72-73.
[5]李贲,刘潇涵.浅谈少儿游泳初学者的教学方法与分析[J].理论与观察,2013(7):150-151.
作者简介:①栾振昌,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a)-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