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激情在语文课堂中激荡

2015-12-04秦晓燕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堂创设

秦晓燕

【摘要】语文课堂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激情的课堂,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激情课堂;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激情,是语文课堂的特点。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的回答是让激情在课堂中狂欢,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激情,尽情狂欢。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既是互动的,又是协调统一的。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自主与自觉的主体地位,需要施教者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和愉悦满足的强烈意愿,切实让学生把学习视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多年的从教经历使我认识到,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有的学科知识不免是抽象的、理性的,加之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出现对课堂教学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的局面,教师施教自然难度就大。基于此,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求教师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为学生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变成问题,把过程变成探究,把练习变成合作,把检测变成竞赛,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定。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优美的怀人散文时,采取提问式情境,如:《背影》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什么思想?作者为什么偏偏只写父亲的背影而不写别的?《背影》感动读者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很快引导学生进入了生疑、释疑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探索,并开始进一步思索散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为形成“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创设了兴趣氛围。可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往往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励评价,激发参与热情

小组合作的有效学习方式,已被我们认同、接纳、使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共同进步是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并不理想,活跃在学习小组中的依然是一些性格外向和充满自信的优等生,他们占据着小组中的话语权,而那些内向腼腆、自卑胆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更加自卑,这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心为缺乏信心的学生创设有效的成功情境,让他们走出“失败者心态”,在“我能学好”的心态中觉醒,让他们在一种潜意识中有一种肯定自己的力量,找回自信,找回自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另一方面还要眼中有学生,如对于优等生不仅要鼓励他们展示自我,也引导他们热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带领他们共同进步;对于那些内向自卑的学生设法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为他们创造优先发言的机会。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些不善言谈、抑郁寡欢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总是以“坐家”的身份静坐课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替他们创设成功的情境,首先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又不使他们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呢?记得在刚教授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时,文本中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女儿绿”,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不料课堂气氛立刻活起来了,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自信地回答:从“女儿绿”的“女儿”说起,不禁让人联想到处于花季年华的清纯鲜活、光彩照人的美少女。而“祖母绿”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的老夫人。可见作者对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喜爱之情。另一位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了总结,她神采飞扬地说:作者将梅雨潭的绿和其他地方的绿进行对比,真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用“女儿绿”来形容水色,我们可以和“女儿红”结合起来思考,“女儿红”醇厚幽香,而此处的“女儿绿”也毫不逊色。通过对比,梅雨潭的绿的确是那样的令人心醉,勾人魂魄。整堂课掌声不断,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依旧沉浸其中,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朱自清不愧是名家”的赞语。

同时,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预期效果,还有赖于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鼓励性评价。“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学困生,总是充满诚心地给予导向性评价激励他们。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表扬和赏识,善捕契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自信终将走进他们的心灵,也会使他们切实感知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我也欣喜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原来是这么快乐的事!

三、利用美育,激发参与热情

美学与语文教学流分源合,美育与语文教学情同手足。因为美育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寓理于中。当读者阅读文字往往会见文况味,闻声见色,自然就会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记得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学生诵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景,我设计了“美点追踪”环节,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描绘画面,记得有一位同学展示:这里的桃林真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杂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滑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另一位学生展示: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的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让学生发出“好一个环境优雅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赞叹。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倘能通过审美形态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作用将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时代要求,如今的课堂应是学生“满堂学”的激情释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乐园,他们也将会从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含英咀华、探幽揽胜,放飞激情,在知识的超市里尽情地狂欢。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堂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