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

2015-12-04王洁琼章国豪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余秋雨语言艺术

王洁琼 章国豪

【摘要】在九十年代中,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文坛上十分巨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史的新范例,其散文语言注重节奏的合拍、韵律的谐美、句式的整齐,堪称中国当代文化的榜样。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在九十年代初期,《文化苦旅》一书成为中国大陆乃至海外十分著名的畅销书,余秋雨也因此而十分著名,当时也因为《文化苦旅》的出现而掀起了一股散文热,这不得不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仅让当时许多学者所钦佩,而且当时上许多的劳动者也接受它,它以其独特的学者散文风格、沧桑的文化历史背景、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诗意盎然的语言艺术突破了当时中国当代的散文创作,无论是从题材上来讲,还是从具体的内容来讲,都开创了散文历史上的先河。

一、《文化苦旅》的创作背景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散文作家。他在家乡的一个小学开始了她的学习生涯,在小学毕业后就到了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她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后来又当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他的著有理论专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以及《艺术创造工程》等。《文化苦旅》由知识出版社出版,一时风靡海外。

二、《文化苦旅》内容简介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他自己化身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传统的“导游”,以其独特的风格与语言魅力,向读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文人的事迹、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一些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古代诗人所写的《江南小镇》《白发苏州》等触摸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背后的文化底蕴,将江南独具魅力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柳宗元、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一些历史上十分有名的风流文人,将他们的事迹详细地记录在书内,以讴歌古代诗人美好的思想品德与高尚的节操,当然还有命运十分坎坷的酒公、任劳任怨的信客、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以及温柔善良的女老师等都包含在内,其内容不仅生动,而且所覆盖的范围也十分之广,内容也十分之多。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通过对社会上人们常常见到的一些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散文式的描述,在人们欣赏其本身语言魅力的同时,也暗含着许多人生上的意义以及一些社会上的现实,每当读者读到此处时无不让人深思。

三、《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诗意盎然

例如在余秋雨描写《莫高窟》时写道:“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这得有点阴沉。”作者在期间对莫高窟中的笔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在描写其绚丽多彩的色彩时也暗含着对中国历史上朝代变迁的感慨,他用如此绚丽多彩的语言来描写敦煌的文化,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将对历史文化的命运描写得绚丽多彩,并且加以诗意的语言来对此进行详细地描述,因此这在众多文学著作中是并不多见的。

(二)多词修辞

例如余秋雨在《沙原隐泉》中写道:“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上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斥责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作者把自己在沙漠中行走时突然遇到一个清泉,内心十分惊喜与惊奇之情书写得淋漓尽致,他在文中说不管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这个清泉都是一种亵渎,因此他并没有用许多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而是通过许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间接赞赏了清泉,从而给读者内心十分不同的感觉。

(三)多格修辞

余秋雨的《人生苦旅》基本上每一句话都覆盖了一个乃至几个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当然这也是文中的魅力之一,从而使整篇文章的语言效果十分绚丽多彩,然而在文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排比的修辞手法。例如:“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以及“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等,不仅使余秋雨在描写苏州与西湖的时候大大地增加了其语言的表现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景色描写的气势,从而将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四)气势磅礴

例如在描写《都江堰》中在文章的手段就写道:“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众人都知道中国的长城是我国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特别是其建筑令人十分赞叹,而余秋雨在文中说道都江堰的工程比长城的工程更加激动人心,通过对两者的对比,无疑大大地增加了都江堰的气势,从而奠定了整篇文章磅礴气势的基础。不仅如此,光看一些余秋雨在文中所写的题目,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整个文章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例如一些:《阳关雪》《沙原隐泉》《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等。“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以自豪的建筑是都江堰,而非长城。” 短短一句出人意料的话,可以增加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自古以来,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而在《都江堰》一文中,刚开始的时候就以此句起势,通过气势磅礴的语句将都江堰引出来,其同时还认为该项工程是比长城还要让人激动的工程。还有一个例子:“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第一句主要描述的是六朝古都南京。其历尽沧桑、饱经风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这座城市铸就过多少辉煌,承受过太多苦难,足以让她名垂千古。第二句主要描述的是宋代都城开封,余秋雨通过这句话将开封的都城历史、地理位置、城市气质等给予了高度的概括,虽然仅有简短的一句话,但是却可以描述出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

(五)寓庄于谐

例如在《贵池傩》中,余秋雨对傩的仪式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人们埋头苦干了一年,到岁初岁尾,都要抬头与神对话。要扭动一下身子,让神乐一乐了,也让自己乐一乐。要赶一赶讨厌的鬼疫,对神,人们不仅要谦恭畏惧,又不可以失去自尊。干脆戴上面具,把人、鬼、神、巫搅成一气,使其分不清是对上天的强迫,还是对上天的祈求。反正,肃穆的朝拜已经荡然无存,而随之涌现出来的是蛮赫的精神狂潮。”余秋雨用这样诙谐的语言把庄严的祭神仪式描写出来,这时期独特的语言特点,他用通俗的语言将傩文化现象更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寓庄于谐、浅显易懂。同时这样做,也是作者的散文深受“下里巴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纵观中国文化历史,余秋雨的《人生苦旅》也许并不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集中的问鼎之作,但是整片文章却深深地表现了余秋雨独特的表达艺术、独具特色的表达能力以及自身的一些对文化的特色感悟,不仅用华丽的语言对中国优美的景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在书写文章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的感情及感悟,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为当代散文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露.评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2]李琴.从“余秋雨现象”中看《文化苦旅》之“旅”[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9).

[3]郭佳颖.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山花,2011(16).

[4] 廖俐.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探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J].柳州师专学报,2014(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余秋雨语言艺术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关于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探讨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刍议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
《文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