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文化词汇的教学策略
2015-12-04乔玲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而词汇又是语言的主要构成成分,是组成语句、完成表达的最重要部分。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文化,这些文化词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也隐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等。这种隐蔽的、不易于习得的文化含义让留学生对于汉语的理解和使用产生很大的困难。所以针对留学生特别是中高级留学生,文化词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策略;中高级汉语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高级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胡文仲先生曾经根据不同语言词汇的差异性,列出了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文化内涵上的两种不同情况:“(1)在A、B文化中,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2)在A、B文化中,概念意义相同,A对B有内涵意义,而B对A无内涵意义”。在前一种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有关动物、色彩的词汇都是如此。例如: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文化认为龙是魔鬼,是邪恶的象征。在后一种情况下,某些“文化词汇”只在本民族的语言里体现出文化内涵。例如:在汉语中,“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让人想到的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等高尚的品格,而它们在英语中不过是一个只具有指示意义的语符,并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可以说,词汇的文化内涵不是从语言一开始产生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赋予词汇的,它们是反映民族文化思想的一面镜子。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拨开语言的表象,深入分析词汇当中的文化内涵,领略它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词汇的教学一直是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学生逐渐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不同阶段所涉及的文化词汇也略有不同,从大致的分布来看,汉语学习初级阶段涉及的文化词汇多为物质文化方面的词汇,比如地名、人名、专有名词以及饮食等较为形象有趣又利于理解的文化词汇和内容;而到了过渡阶段,则会在加深巩固初级阶段文化词汇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文化内容,分类也更加细化,涉及如服饰、建筑、旅游等方面的文化词汇,同时也加进了一些较为抽象和深层的文化词汇和文化内容,如文学和制度。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国俗熟语便应运而生,大量出现在这个阶段,同时并未完全抛弃其他类别的文化词汇。所以说,对于中高级阶段的文化词汇教学应注重反复重现、循序渐进,进行“螺旋式向前”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现状,简单谈一下针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对于中高级学生的文化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理解的层面上,还应包括对文化词汇的恰当使用。通过词汇了解文化,又通过文化指导交际,这才是提高留学生的实际运用汉语能力。另外,教师进行中高级阶段的文化词汇讲授不应只是局限于阅读课、写作课上涉及的内容,而是注重发散性、关联性和贯通性,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启发他们的思维,从根本上掌握方法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高级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一)对比阐释法
对比在使人们关注两者共同之处的同时,更能掌握它们的差异。针对刚才对胡文仲先生提出的两类词汇含义的不同点,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也是最为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以“梅兰竹菊”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文学作品等将四君子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形象展示出来,加深它们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印象,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这是教师进行文化词汇教学时最常用的方法,但应注意到文化的比较应当是客观的、公平的,如果加入个人情感因素则会不利于教学,甚至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二)小组分析法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相对较高,可以通过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来学习文化词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共同阅读课文或者某一篇文章、报道或者一起观看一段视频,通过对其中的内容理解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共同讨论某些重点词汇的文化意义。例如《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人物—妈妈:刘梅;爸爸:夏东海;女儿:夏雪;大儿子:刘星;小儿子:夏雨):
夏:美女,我回来了。刘:回来了!夏:那些猴孩子呢?刘:在房间里呢。夏:猴孩子们出来吧!我要宣布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啊。星和雨:什么新闻?什么新闻?什么新闻?刘:唉唉唉,新闻就新闻啊,少在这“爆炸”!夏:绝对是爆炸性的新闻。我的努力付出终于没有白费。有了成果了!刘:老听见成果,我们可从来没见过。夏:这次可不一样。老爸的剧本被采用了!众孩子:耶!刘:那是不是应该给你点意思啊?夏:好像是有那么点意思。刘:这点意思他准备给多少啊?夏:这点意思是……刘:可别让我们不好意思。夏:不好意思也就一万多块。(众孩子欢呼)夏:好了好了!我准备今天晚上开瓶酒,咱们庆祝庆祝!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初步了解到这几个“意思”,一定不是一般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结合上下文或者情境共同探讨这几个“意思”的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发表。教师了解了各组的意见后方可揭晓正确答案。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联想的过程,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任务汇报法
此方法同小组分析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之处在于以汇报的形式完成小组任务,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基于老师所给的文化点要进行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汇报讲解等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去了解文化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但是教师应考虑此方法的可行性,在选取题目、设置问题、汇报形式等方面做精心的设计,以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
(四)词汇联想法
词语联想是以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文化知识等经验基础对词汇间互相联系关系最直接的映射,并通过联想将词汇逐渐拓展为一个词群,最终构建出一个放射型的词义网络。此方法适合中高级学生,对于他们拓展词汇量和分析新词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此方法占用时间较长,并且灵活性较大,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专门授课法
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于阅读课、写作课、文化课都不陌生,但是专门的文化词汇课是否也应该加入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课程体系之中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教学上,应结合汉民族文化背景,以类统摄,根据语义场理论,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实践性,提高留学生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
对于文化词汇的专门讲授也应讲究方法,以上方法如对比阐释、小组分析、联想法等等皆可使用,并且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也应注意到,单一的词汇有可能包含多种文化含义,而同一种文化含义往往也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表达“自信、有准备”这个意象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胸有成竹、势在必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可以说随口唱山歌——心里早有谱等等。这说明我们在进行文化词汇教学时,不仅要看到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要看到词汇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参照词汇的类聚性和文化层次理论,将汉语文化词汇的分类更加细化、多角度化,教会学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汉语文化词汇。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氛围,并且了解词汇的组合规律、创造规律,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将交际顺利地开展下去。
三、结语
汉语中的文化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华民族文化背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留学生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学生,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对文化词汇的敏感性,最后逐步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赵德荣.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教学[D].兰州:兰州大学,2013.
[6]王遵丽.初中级汉语教材中文化词汇的选取[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7]吴元元.文化词汇的对比研究与EFL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8]王衍军.谈对外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性及教学策略[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
作者简介:乔玲,女,汉族,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3级学生,硕士,专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编辑:马梦杰)